受艾滋影響兒童的心理需求追蹤評估及心理彈性干預:八年研究之旅(英文)
本文關鍵詞:受艾滋影響兒童的心理需求追蹤評估及心理彈性干預:八年研究之旅(英文)
【摘要】:受艾滋影響兒童是指年齡小于18歲,因艾滋病失去父母或與艾滋病感染的父母一起生活的兒童。父母感染HIV病毒或因艾滋病去世給兒童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帶來挑戰(zhàn),并嚴重影響兒童的未來發(fā)展。在過去八年中,我們課題組兩次獲得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項目資助(R01MH76488;R01NR13466),研究并制定干預方案來提高中國農村受艾滋影響兒童的心理適應能力。研究成果已陸續(xù)發(fā)表在英文期刊及中文期刊中,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收錄于科學索引(SCI)和社會科學索引(SSCI)。我們的研究分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哀傷與心理需求評估(2005-2010)理論框架:在第一階段研究中,我們研究了受艾滋影響兒童心理適應的危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感染艾滋病可以引發(fā)兒童面臨一系列的壓力事件,這些壓力事件累積在一起共同解釋了兒童心理及生理健康的變異。研究設計:第一階段的研究目的在于識別兒童心理健康的各種相關因素。我們采用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追蹤設計。在定性研究中,我們對兒童、撫養(yǎng)者及社區(qū)工作者進行了深度訪談。在定量研究中,我們對來自111個村莊的1625名兒童進行了哀傷與心理需求評估,每年一次共追蹤三年。研究結果:①父母艾滋病對兒童的影響。與對照組兒童比較,受艾滋病影響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經歷更多的生活創(chuàng)傷事件、表現(xiàn)出更多的創(chuàng)傷性癥狀以及攻擊性、沖動性和焦慮行為以及學業(yè)困難。我們運用增長曲線模型分析了追蹤數據,總體來講兒童抑郁水平呈下降趨勢。我們的交叉滯后分析表明,兒童的抑郁水平與感受到或體驗到的歧視緊密相關。②保護性因素。包括個體水平、家庭水平、社會\社區(qū)水平上三個方面的保護性因素。第二階段:干預方案預試驗(2010-2011)干預設計:我們在本階段的研究中設計了兩種針對受艾滋影響兒童心理問題干預方案。一種方案是結構化的兒童小組活動,另一種是"大哥哥大姐姐"一對一干預方案。兒童小組活動方案中,我們設計了10次兒童小組活動,每一次活動為90分鐘。一對一的干預模式是通過與"大哥哥大姐姐"建立信任關系并通過榜樣作用提升兒童的心理彈性。我們招募了30個大學生作為志愿"大哥哥大姐姐",這些大學生每個人負責4-5名兒童。研究設計:本階段研究的兒童被試包括150名艾滋致孤兒童和476名父母感染艾滋病的弱勢兒童。采用整群隨機分組設計,兒童被分配到活動干預組、一對一干預組和一個對照組。主要的結果變量包括兒童心理適應、應對方式及心理彈性的各個側面。除基線調查外,我們每六個月追蹤測量一次,以期評估兩種干預方案的效果。研究結果:本研究初步的結果描述了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兒童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彈性發(fā)展特點。年齡小的兒童表現(xiàn)出更低的心理彈性,性別差異不顯著。心理彈性與兒童和撫養(yǎng)者的信任關系及社區(qū)中的歧視緊密相關。對艾滋致孤兒童的有效干預應該不僅關注兒童本身的心理彈性,而且關注兒童成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第三階段:心理彈性為基礎的多水平干預試驗(2011年-現(xiàn)在)理論框架:本階段研究的理論框架從多因素多水平的角度描述了受艾滋影響兒童心理彈性的發(fā)展機制,強調了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父母艾滋病對兒童的多層次影響以及兒童個人資源及支持性的社會環(huán)境在兒童心理彈性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的干預圍繞著兒童個體、撫養(yǎng)者及社區(qū)支持三個方面展開。干預研究設計:我們的干預方案包括三個層面:1)兒童小組活動干預;2)撫養(yǎng)者教養(yǎng)技能培訓;3)社區(qū)外展活動。我們從80個村莊招募800名兒童(8-13歲)及其撫養(yǎng)者參與本階段的研究。采用分層隨機分組設計,200名兒童將接受兒童小組活動干預,200名兒童及撫養(yǎng)者將接受兒童+撫養(yǎng)者干預,200名兒童及撫養(yǎng)者將接受兒童+撫養(yǎng)者+社區(qū)干預。兒童的主要評估結果包括壓力反應(唾液皮質醇)、生理及心理健康水平。撫養(yǎng)者的主要評估結果包括教養(yǎng)方式和心理健康;調查及干預實施之后,我們對這些兒童及撫養(yǎng)者追蹤評估三年,每六個月一次來考察干預效果。未來的研究方向應注重四個方面:第一、未來研究及干預應在積極心理學的框架下,著重探討促進受艾滋影響兒童心理彈性的多層面因素。第二、干預研究應根據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為兒童創(chuàng)造積極的教養(yǎng)及生活環(huán)境。第三、未來研究應考慮所要干預群體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設計適應當地文化特色的循證干預方案。第四、在研究方法上,未來的研究除自我報告法之外,可以使用生理指標、教師報告等多種方法多種渠道獲得更加完整真實的數據。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認知與行為研究所 弱勢兒童身心健康國際合作研究所;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兒科預防研究中心;
【基金】:supported by NIH Research Grants R01MH76488 and R01NR023466 by the National I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ursing Research
【分類號】:B844.1
【正文快照】: IntroductionParental illness and/or death from HIV/AIDS hasa profound and lasting impact on a child’s psychosocialwell-being,potentially challenging the basic needs fora child’s survival and compromising the child’s fu-ture.Some of the challenges expe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藺秀云;方曉義;李曉銘;;艾滋病致孤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及相關對策建議[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1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霞;青少年未來取向問卷的編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捷;李幼穗;王芹;;離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年16期
2 李菁;;城市中學生網絡游戲消費行為的心理需求分析[J];青年探索;2009年02期
3 宋會尊;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 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J];河北教育;2004年11期
4 李艷芬;張萍;張曉冬;;中年腦卒中患者家屬心理需求調查分析與護理[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5年12期
5 張向群;;基于心理需求的志愿者激勵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年S2期
6 江秋霞;;“開心農場”折射出的當代青年群體心理需求分析[J];現(xiàn)代交際;2010年02期
7 王法貴;;高考失利的心理原因探究[J];心理學探新;1988年01期
8 姜晶;重視孩子的心理需要[J];心理與健康;2003年06期
9 郭寧安;試論大學生網絡學習的心理建構[J];商場現(xiàn)代化;2005年27期
10 胡朝兵;毛興永;張興瑜;;大學新生心理需求調查與對策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10年2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傅淑花;;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其對策[A];江蘇民政醫(yī)學2000論文資料匯編[C];2000年
2 劉勤學;方曉義;萬晶晶;;不同網絡成癮類型的心理需求及其滿足機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童秋萍;唐日新;羅潔琴;;初中學生心理彈性與氣質、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許書萍;;上海市吸毒人員子女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的探索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駱鵬程;李永鑫;;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格、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任彩霞;;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及其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江明輝;;大學生挫折心理及其心理彈性干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9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10年
8 呂薇;王振宏;;積極情緒、心理資源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模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許書萍;徐光興;;心理彈性研究的科學價值、存在問題以及發(fā)展前景[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方曉義;鄧林園;萬晶晶;劉勤學;;大學生心理需求及其滿足與網絡成癮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永付;心理需求:健康長壽的保證[N];民族醫(yī)藥報;2003年
2 特約記者 劉麗娜 通訊員 張小松 李進彩;“三卡”聯(lián)動關愛特扶家庭[N];中國人口報;2009年
3 王武中;心理需求與健康長壽[N];民族醫(yī)藥報;2001年
4 整理 本報記者 阮帆;暗藏四服心理良藥[N];北京科技報;2006年
5 貢小兵;任性也是種心理需求[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6 周向前;老人八大心理需求[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7 陳燕琳;源于心理需求的“出位性愛”[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高晶;不能忽視青少年心理需求和心理滿足[N];中國電子報;2007年
9 曹娟;孩子成長中的心理需求[N];民族醫(yī)藥報;2007年
10 代巧蓉;老年人的心理需求[N];江蘇科技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張敏;青少年情緒彈性及其對認知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柳菁;心理彈性新論:多視角PAC人格模型理論與實證[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構、機制與功能[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蔡穎;心理彈性與壓力困擾、適應的關系[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海;軍校新生心理彈性因素及心理訓練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才源源;青少年網絡游戲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許書萍;上海市吸毒人員子女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駱鵬程;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格、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4 陳晶晶;親子溝通特點對海外留守兒童社會行為影響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麻銳;初中生英語學習應激模式與干預方案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蘇瑜;福建長樂3~5歲海外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狀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孫立雙;自閉癥兒童自傷行為的功能性行為評估及干預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胡會麗;一般自我效能感訓練對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彈性的影響[D];西南大學;2009年
9 譚晟;考研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與壓力適應的關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高登峰;大學生學習壓力、心理彈性、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195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21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