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7-11-15 22:01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大學生 生活事件 應對方式 生命意義感


【摘要】:目的:探討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作用機制。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應對方式問卷和大學生生命意義感量表對廣東省不同高校650名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diào)查。結果:(1)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水平較高,主要生活事件為學習壓力和人際關系,應付方式以積極應對為主;(2)生活事件、不成熟應對、應對方式與生命意義感呈顯著負相關,成熟應對與生命意義感呈顯著正相關;(3)成熟應對方式對生命意義感有正向預測作用,生活事件、不成熟應對方式對生命意義感有負向預測作用;(4)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生命意義感之間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其中,不成熟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顯著,成熟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作者單位】: 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生命意義感是個體對生命的感受,是個體對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態(tài)度的看法,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感受[1]。弗蘭克爾認為人類具有尋求意義的意志,是人類的本能,它驅(qū)使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生命中的意義和重要的事物,發(fā)現(xiàn)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2]。大量的研究證明,生命意義感不僅對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艷霞;高師大學生應激源、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年02期

2 李旭;盧勤;;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10期

3 王黎恩;王極盛;;醫(yī)科大學生的生活事件與焦慮[J];中國臨床康復;2006年06期

4 賈林祥;石春;;307名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05期

5 曹亞杰;司繼偉;;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應激反應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年01期

6 陳燕;康耀文;姚應水;;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年02期

7 梁寶勇;應對研究的成果、問題與解決辦法[J];心理學報;2002年06期

8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年05期

9 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義對壓力和健康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心理學報;2006年03期

10 唐曉鳴;;關懷生命意義感的教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莊偉;曹暉;趙富才;;高職大學生完美主義與自我接納、交往焦慮的關系[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吳新雷;劉海燕;;重點高中學生運動情緒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1年05期

3 李潔;甘怡群;周宇;;建筑設計師完美主義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4 馮周卓;;論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互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胡志;籃球運動員比賽應對方式量表的編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房蕊;張勇;;青少年武術運動員賽前情緒應對方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7 蔡文菊;褚躍德;王英春;;大學生運動員壓力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年11期

8 戴群;姚家新;;體育鍛煉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關系: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9 孟秀紅;黃朝輝;孫瑩;陶芳標;萬宇輝;許韶君;;應對方式對生活滿意度和抑郁、焦慮癥狀關聯(lián)的中介效應[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5期

10 盧敏;殷恒嬋;郭建富;;人際關系在運動影響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應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曉強;;大學生父母依戀與人際能力、社會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關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胡德同;占玉珍;;不同鍛煉頻度和鍛煉類型對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影響[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王鑫強;張大均;;有指導電影賞析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及其個體差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4 王丁;張芳芳;高文斌;;流動兒童自尊、應對方式與情緒的相關研究[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5 胡保玲;云樂鑫;;網(wǎng)絡顧客購買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顧客信任的中介作用[A];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郭全根;;高校中青年教師離職傾向影響因素實證分析[A];第四屆中國智能計算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褚榮偉;;調(diào)節(jié)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營銷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沛;陳莉;;懲罰和社會價值取向?qū)参锲穬呻y中人際信任和合作行為的影響[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9 王文增;;大學生運動員應激源與心理疲勞的關系研究[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10 張誠;;我國成年女足運動員比賽中應對方式特征與培養(yǎng)思路研究[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聯(lián)結性的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丁楠;高管團隊社會網(wǎng)絡、運作過程與績效間關系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3 花貴如;投資者情緒對企業(yè)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萬益遷;中國企業(yè)國際市場進入戰(zhàn)略決策模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霞;管理者的職業(yè)彈性研究:結構及其前因后效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仁江;企業(yè)文化、創(chuàng)業(yè)導向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楊廷鈁;知識員工自我管理內(nèi)容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8 秦偉平;新生代農(nóng)民工工作嵌入:雙重身份的作用機制[D];南京大學;2010年

9 馮旭;服務創(chuàng)新過程中一線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10 應洪斌;產(chǎn)業(yè)集群中關系嵌入性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菲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費者信任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年晶;兒童忽視與社會行為、同伴接納性的關系[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閻巍;企業(yè)員工的主動性人格與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和反生產(chǎn)行為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華;教師期望對小學生人格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紅梅;蒙漢父母教育價值觀、教養(yǎng)方式與小學生人格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柳中華;大學生就業(yè)壓力、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感與擇業(yè)焦慮的關系[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姜亮;顧客感知價值與顧客滿意、行為傾向關系的實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周志娟;初中生感戴、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牡娟;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時間管理傾向、自我價值感的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丹;卷入程度對品牌偏好的影響:廣告訴求的緩沖作用,,品牌印象的中介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衛(wèi),劉玉新,金盛華;大學生壓力與應對方式特點的實證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盧勤;李旭;邵昌玉;;2009級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以成都市某高校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3期

3 于華林;韓利群;王鵬;高峰強;;中學生心理健康、學習適應和生活事件的關系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4 陳虹霖;張一奇;;大學生壓力及心理健康與應對策略的相關性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5 于秀麗;任潔;楊文新;;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年01期

6 梅萍;生命的意義與德育的關懷[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7 姚梅玲;趙悅淑;靳彥琴;馮紅旗;祝秀梅;;家庭類型對中學生生活事件的影響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08年01期

8 潘建男,鄭勝圣,鄭全全,陳樹林;城市中學生應激源調(diào)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年04期

9 趙冰潔,陳幼貞;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年06期

10 隋雪,郭俊汝,關爾群,馬瑩華;大學生社會應激能力調(diào)查與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俊慧;白雪光;王曉萍;成敬;王高華;;高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及與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9期

2 張亭亭;康茜;張鳳嬌;;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影響[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3 譚平;彭豪祥;;710名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寧凱;;基于應對理論的大學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5 彭豪祥;;652名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其人格特質(zhì)的相關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年03期

6 陽錫洲;王志平;;生活事件及應對方式對網(wǎng)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12期

7 劉玉新;張建衛(wèi);;社會支持與人格對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郭俊汝;肖云強;;財經(jīng)類獨立學院大學生壓力事件及應對方式調(diào)查報告[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08年06期

9 薛朝霞;盧莉;梁執(zhí)群;;大學新生生活應激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1期

10 莫鴻雁;;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的相關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麗雅;;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2 朱麗雅;;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燕;;農(nóng)村中學生應對方式、生活事件及自我效能感研究[A];經(jīng)濟策論(上)[C];2011年

4 柳春香;;大學生自我價值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蔡瓊?cè)A;鄭雪;;大學生自我妨礙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楊莉;胡竹菁;;上大學前、后生活事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谷傳華;艾山江;;大學生應對方式的民族差異[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趙富才;;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及其與個性因素和生活事件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郭瞻予;單常艷;;大學生社會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其壓力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趙春輝;馬世超;;大學生應對方式問卷編制的驗證性因素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桑紅;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辦法[N];四平日報;2006年

2 周慧虹;就業(yè)大學生別被心理不適應難倒[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3 蔡曙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與預防[N];光明日報;2006年

4 記者 蘇雁邋通訊員 陸煒;專家呼吁盡快拆除心理“一米線”[N];光明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楊巖澤 實習生 白宇飛;眾多壓力困擾高校學子[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7年

6 本報記者 朱偉光邋通訊員 張世英;關注大學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報;2008年

7 本報實習記者 張杭;“6·25”大學生殺人事件心理調(diào)查[N];北京科技報;2005年

8 實習生 周晨昕 記者 姜澎;兩個好消息 不要一塊說[N];文匯報;2005年

9 石國興邋高志文;關于心理和諧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7年

10 袁浩龍;愛情 為何變得如此危險[N];保健時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義梅;大學生抑郁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應對干預[D];吉林大學;2007年

2 李j;身體鍛煉對大學生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趙勇;青少年危險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4 方必基;青少年學生心理資本結構、特點、相關因素及團體干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5 徐華春;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宋其爭;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許志紅;大學生人際困擾與應對策略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干預[D];吉林大學;2010年

8 王丹;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家庭功能、認知性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及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陶琳瑾;高特質(zhì)憤怒青少年的寬恕干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云波;青年軍人心理應激及其管理干預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麗雅;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曹亞杰;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應激反應的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胡嵐;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傾向與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張亭亭;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文靜;大學生羞怯與教養(yǎng)方式、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趙郝銳;應對方式對大學生睡眠質(zhì)量影響的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7 李艷紅;羞怯與人格、生活事件之間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宋淑娟;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及其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常逢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心境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萬德智;大學生自我概念發(fā)展特點及其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9126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9126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f65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