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支撐的健身作用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平板支撐的健身作用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1、利用表面肌電信號探索平板支撐運動的原動肌,為大眾健身健美提供科學化的依據(jù)。2、利用便攜式氣體分析儀k4b2對平板支撐活動的能量消耗進行實驗測定,以期為正常人群維持身體形態(tài)、肥胖患者減肥提供一定的依據(jù)。方法:實驗對象:為減少表面肌電信號以及能量消耗情況采集的誤差,確保平板支撐動作的順利完成,經(jīng)過體脂百分比篩選以及剔除有嚴重運動損傷史的對象,選取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的15名男大學生作為受試對象,肌電信號指標為肌肉表面肌電信號的均方根振幅值RMS,能量消耗指標為梅脫MET以及總的能量消耗EETOT。實驗一:15名受試者按照平板支撐標準姿勢進行鍛煉,鍛煉時間為能采集到清晰穩(wěn)定的肌電圖譜即可,對肱三角肌、胸大肌、三角肌、豎脊肌、腹直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共八塊肌肉的表面肌電信號進行實時采集分析,提取均方根振幅RMS,對8塊肌肉的肌纖維募集情況進行比較;實驗二:15名受試者佩戴k4b2設(shè)備,做一次平板支撐直至疲勞即可,疲勞意為受試者不能堅持標準的平板支撐姿勢,收集從開始至受試者疲勞后5分鐘的數(shù)據(jù),最后對總的能量消耗情況進行分析;實驗三:15名受試者佩戴k4b2設(shè)備做平板支撐運動,做lmin,休息30s,直至受試者疲勞,疲勞意為受試者不能堅持標準的平板支撐姿勢,采集該過程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能量消耗分析。結(jié)果:1)所測平板支撐8塊肌肉的RMS值從大到小依次為三角肌(185.93)、腹直肌(124.20)、臀大肌(92.80)、肱三頭肌(85.73)、股四頭肌(71.27)、豎脊肌(63.20)、胸大肌(52.93)、股二頭肌(52.87)。2)實驗二中,一次性疲勞平板支撐的梅脫為5.63±1.15,總的能量消耗值為31.08±6.51。3)實驗三中,間歇性疲勞平板支撐的梅脫為6.45±1.44,總的能量消耗值為74.09±23.04。建議:1)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身體健康狀況,但對于如何科學健身這一問題的認識上還存在較大誤區(qū)。本實驗證明平板支撐運動主要對三角肌、腹直肌、臀大肌、肱三頭肌等肌肉起鍛煉作用,而對胸大肌、股二頭肌的鍛煉效果不明顯,為大眾健身提供了科學化的依據(jù)。2)一次性平板支撐的能量消耗為5.63±1.15,是中等強度的運動,相當于進行有氧踏板操以及打羽毛球等活動(詳見2011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編碼表);該試驗總的能量消耗為31.08卡路里,運動時間為9.44分,相當于每分鐘消耗3.29卡路里,相當于65kg的人以5.6公里/小時的速度走9.44分鐘上山每分鐘消耗卡路里的0.45倍,消耗了較多的能量,適用正常人群維持身體形態(tài)。3)間歇性平板支撐的能量消耗為6.45±1.44,是高強度運動,相當于以8km/h的速度慢跑所消耗的能量,并且實驗三消耗的能量是實驗二消耗的2.38倍,因而具有更明顯的鍛煉效果,更適用正常人群維持身體形態(tài)或者肥胖人群進行減肥。
【關(guān)鍵詞】:平板支撐 表面肌電信號 均方根振幅RMS 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儀k4b2 梅脫MET
【學位授予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804.2
【目錄】:
- 致謝4-5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10-22
- 1.1 選題依據(jù)10-11
- 1.2 表面肌電技術(shù)及其應用的相關(guān)研究11-15
- 1.2.1 肌電簡介以及常用肌電測量方法11-12
- 1.2.2 肌電圖信號分析方法及指標12-14
- 1.2.3 表面肌電技術(shù)在運動訓練中的研究現(xiàn)狀14-15
- 1.3 能量消耗的研究現(xiàn)狀15-20
- 1.3.1 肥胖的概念、分類、發(fā)生原因以及對人體的危害15-17
- 1.3.2 減肥的方法——運動減肥法17-18
- 1.3.3 能量消耗的測量方法及其應用18-20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20-22
- 1.4.1 研究目的20
- 1.4.2 研究意義20-22
- 2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22-32
- 2.1 研究對象22
- 2.2 研究方法22-29
- 2.2.1 文獻資料法22-23
- 2.2.2 實驗法23-29
- 2.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29
- 2.3 實驗步驟以及技術(shù)路線29-32
- 3 結(jié)果與分析32-37
- 3.1 平板支撐過程中8塊肌肉的均方根振幅值,如表3.1所示32-34
- 3.1.1 實驗一32-34
- 3.2 平板支撐過程中的能量消耗以及梅脫值34-37
- 3.2.1 實驗二34-35
- 3.2.2 實驗王35-37
- 4 討論37-41
- 5. 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41-42
- 6. 結(jié)論42-43
- 7 參考文獻43-4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風;;是什么限制了人腦的進化?[J];百科知識;2011年20期
2 江克平;淺海海浪能量消耗的計算[J];山東海洋學院學報;1961年00期
3 ;工作溫度和能量消耗[J];安徽體育科技;1999年01期
4 李剛榮,汪仕良,余斌,解偉光,尤忠義,黎鰲,鄧仁明;人體能量消耗間接測定系統(tǒng)的研究[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1997年04期
5 王正杰;趙曉光;錢旭;;一種能量消耗平衡的線性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調(diào)度策略分析[J];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6 郭振東;;科學用腦四要點[J];科學24小時;2010年01期
7 M.P.Richards;白水莉;;家禽的采食量、能量消耗和體重的調(diào)控機制[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7年12期
8 劉兆華;會“睡覺”的手表[J];小學科技;2004年03期
9 金麗;薛芹波;李然;田野;;第九套廣播體操能量消耗特征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4年04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潔輝;丸山仁司;;不同上下臺階方式的能量消耗分析[A];第五次全國創(chuàng)傷康復暨第七次全國運動療法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胡佑紅;張春華;陳文鶴;;四項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3 趙德峰;錢風雷;陳文鶴;;上海市青少年自由泳運動員能量消耗節(jié)省化的測試與監(jiān)控研究[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4 孫銳;樸建華;田園;李衛(wèi)東;楊艷華;姬一兵;董杰;黃振武;楊曉光;;對26名青年男性看電視和看書時能量消耗的研究[A];營養(yǎng)健康新觀察(第三十六期):膳食營養(yǎng)與代謝專題[C];2007年
5 趙文華;;不同運動感受裝置的特點及在能量消耗測定中的應用[A];營養(yǎng)健康新觀察(第二十八期):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專題[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本報記者 劉艷芳整理;中國居民能量消耗情況初探[N];中國食品報;2010年
2 北京友誼醫(yī)院營養(yǎng)師 顧中一;如何制定自己的減肥計劃[N];中國食品報;2014年
3 陳文蘭;適度疲勞有益[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2年
4 王繼貴;科學減肥[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芳;中年人健身走、跑能量消耗評價模型的建立及驗證[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2 孫泊;基于壓力傳感器與加速度傳感器走跑運動能量消耗建模的實驗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2年
3 王歡;步行能量消耗特征的研究與應用[D];上海體育學院;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麗;健康人群步行能量消耗特點與模型的初步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丁玲;女大學生跳繩運動能量消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3 包長莎;大學生多種形式花樣跳繩能量消耗的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4 陳玉平;相同總功下不同強度功率自行車運動的能量消耗特點的比較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5 李遵光;基于能量消耗的LEACH動態(tài)持續(xù)周期的優(yōu)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4年
6 公衍蕊;三種坡度快走過程中攝氧量、心輸出量和能量消耗的動態(tài)變化及相關(guān)性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5年
7 馬嬌嬌;舞蹈啦啦操的能耗測定及其應用建議[D];南京體育學院;2014年
8 何惠然;發(fā)音能量守恒現(xiàn)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9 岳書芳;超重成年女性走和跑能量消耗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年
10 黃俊男;平板支撐的健身作用分析[D];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平板支撐的健身作用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83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33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