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助跑起跳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過桿效果教學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快速助跑起跳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過桿效果教學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研究目的:目前,在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與競技跳高技術訓練中,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多的差異,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創(chuàng)新不夠,比較注重動作與外觀形式,忽略學習技術與完善技術同等的重要性。教授技術和形成什么樣技術風格,成為兩個脫節(jié)的方面,注重于動作外觀正確的“示范性”,而忽略實用性和競技性,我們認為這樣發(fā)展下去,即有遠慮也有近憂,并沒有迎合背越式跳高技術發(fā)展趨勢,沒有與之相應的教學法,創(chuàng)新與探求不足,這種現(xiàn)狀應盡快予以改觀。研究方法:根據(jù)西安體育學院體育系2013級學生的背越式跳高教學大綱及進程的安排,2014年10月到11月用整群抽樣法選取了體育系2013級的6班(男生班)作為實驗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實驗對象的跳高技術動作進行高速錄像拍攝,并運用APAS軟件解析出相關的運動學參數(shù)。研究結果:1.正式教學實驗后,通過對背越式跳高技術學習效果的比較和分析,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的達標以及技評成績明顯地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著顯著性差異。2.在助跑起跳階段:實驗組學生在后四步助跑速度、倒一步速度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倒二步和倒一步步長優(yōu)于對照組,且實驗組倒二步起跳腿踝關節(jié)離地瞬間角度、擺動腿踝關節(jié)著地瞬間角度更有利于起跳;實驗組起跳時間比對照組短,騰起初速度大于對照組,有著顯著性差異。3.在起跳蹬伸階段:實驗組起跳離地瞬間重心高度、起跳蹬伸時踝、膝、髖角度等均優(yōu)于對照組,起跳開始重心水平速度、起跳離地瞬間垂直速度、速度轉化率方面也優(yōu)于對照組。4.實驗組學生身體騰空重心高度h2的值大于對照組,而身體重心與橫桿垂直距離h3的值小于則是小于對照組,且都存在顯著性差異。研究結論:1.教學實驗后通過對實驗對象技評和達標成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學中采用“快速助跑起跳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過桿效果”的教學手段,可以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2.在教學手段的設計上符合跳高技術以速度為核心的主流發(fā)展趨勢,緊緊抓住以水平速度轉垂直速度為核心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達到助跑快、起跳快的教學效果,發(fā)揮出了背越式跳高速度的優(yōu)勢。3.圍繞起跳后沿身體縱軸與橫軸旋轉,以及擺臂的位置與方向形成身體最大背弓姿勢的兩個重點的教學理念,轉化起跳騰空高度,提高過桿效果,提高成績,教學效果顯著。4.實驗組學生身體重心與橫桿垂直距離H3的值明顯小于對照組,這說明新的教學手段在學生過桿時控制其手臂的位置方向可以獲取較好“背弓”姿勢,起到升“髖”的作用,提高人體過桿時的相對高度,更大限度的利用H2的高度,提高過桿效果。
【關鍵詞】:背越式跳高 教學實驗研究 快速助跑起跳 過桿效果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823.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8
- 1 前言8-9
- 1.1 選題依據(jù)8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8-9
- 2 文獻綜述9-12
- 2.1 國內關于跳高技術及教學的研究9-11
- 2.2 國外關于跳高技術的研究11-12
- 3 研究對象與方法12-23
- 3.1 研究對象12
- 3.2 研究方法12-23
- 3.2.1 文獻資料法12
- 3.2.2 實驗法12-23
- 3.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23
- 4 結果與分析23-30
- 4.1 背越式跳高技術學習效果的比較和分析23-24
- 4.2 助跑起跳階段動作表現(xiàn)特征運動學分析24-27
- 4.2.1 兩組學生助跑速度運動學參數(shù)對比分析24-25
- 4.2.2 兩組學生助跑步長運動學參數(shù)對比分析25-26
- 4.2.3 兩組學生起跳蹬伸運動學參數(shù)對比分析26-27
- 4.3 起跳蹬伸階段動作表現(xiàn)特征運動學分析27-29
- 4.3.1 兩組學生蹬伸階段運動學相關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27-28
- 4.3.2 水平速度轉垂直速度階段運動學參數(shù)對比分析28-29
- 4.4 身體重心騰空高度h2及與橫桿垂直距離h3動作表現(xiàn)特征運動學分析29-30
- 5 結論30-32
- 致謝32-33
- 參考文獻33-36
- 附件36-3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文章37-3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俊柱,李麗影;優(yōu)化控制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1期
2 張秀芬;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口訣的運用[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3 雷城如,雷紅如;對高中背越式跳高的教法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4 滿昌慧;女子背越式跳高運動員戰(zhàn)術特征[J];田徑;2000年10期
5 曹靈,李愛群,施啟蓉;背越式跳高教學方法探討[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張昕,郭天榮;淺談背越式跳高助跑與起跳結合之因素[J];遼寧體育科技;2000年02期
7 陳紀陽;背越式跳高技術中的常見錯誤與糾正[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1年02期
8 馬向前;背越式跳高騰空與過竿技術的教法嘗試[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9 陳華英;高校背越式跳高技術的教學方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10 張上民;提高背越式跳高快遞技術能力的訓練[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建軍;;背越式跳高技術劃分的新劃分[A];第十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2 孟保安;;對觀察背越式跳高技術方法的研究[A];第十八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8年
3 李川;;注意規(guī)律在背越式跳高教學中的應用[A];第十四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4年
4 朱進;;提出背越式跳高的4H公式和體系兼與3H公式和體系對比分析[A];第十四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4年
5 朱進;董林;王軻;李旭;;對女子背越式跳高運動員孫琨助跑最快可控節(jié)奏速度的研究——兼談普通高校跳高針對性技術訓練[A];第十六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6年
6 李明;許樹海;;采用不同助跑弧線背越式跳高的生物力學分析[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7 蘇斌;;俯角斜板在背越式跳高起跳訓練中的應用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8 陳麗波;宋亮;于樓成;周學兵;劉昌亞;;我國優(yōu)秀背越式跳高運動員的運動損傷調查及原因分析[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白二宇;馬馨;;背越式跳高技術生物力學分析指標篩選與應用的初步研究[A];第十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10 金麗穎;李衛(wèi)平;王甜甜;;男子背越式跳高運動員起跳時足底壓力分布特征的研究[A];第12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致真;跳高:和地球引力的較量[N];科技日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小金;背越式跳高起跳技術運動生物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席傳浩;背越式跳高傳統(tǒng)教學與客觀教學的對比分析[D];成都體育學院;2015年
3 董貝貝;擊掌式練習手段對背越式跳高教學效果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5年
4 馬俊馳;助跑起跳全程控制手段在背越式跳高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5年
5 李建偉;影響我國背越式跳高運動員后兩步助跑與起跳技術的因素及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5年
6 李萬昆;2014年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前七名女子背越式跳高起跳動作運動學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7 吳俊洋;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在背越式跳高起跳技術教學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6年
8 夏國培;快速助跑起跳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過桿效果教學實驗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6年
9 王正遵;對我國部分背越式跳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及主導因素特征的分析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黃寶新;背越式跳高擺動腿支撐與擺動的生物力學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1年
本文關鍵詞:快速助跑起跳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過桿效果教學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36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9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