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周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對優(yōu)秀男子大學生羽毛球運動員靈敏素質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12-19 10:32
目的:本研究探討為期6周的快速伸縮復合訓練能否提高優(yōu)秀男子大學生羽毛球運動員的靈敏素質,從下肢生物力學的角度來分析快速伸縮復合訓練提高靈敏素質的原因。方法:將16名優(yōu)秀男子大學生羽毛球運動員隨機分成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組8人(PL組)、對照組8人(CG組)。訓練前后分別測量靈敏運動表現(xiàn)測試(T形跑)、變向能力測試(六邊形跳)、短距離移動能力測試(5-10-5測試)、正、反手網(wǎng)前蹬跨步動作的運動學參數(shù)和下肢完成專項蹬跨步動作的啟動能力測試。結果:訓練后,PL組完成T形跑測試用時從7.715s提高到7.115s、完成六邊形跳測試用時從4.178s提高到3.283s,與CG組相比均有顯著提高(P<0.01)。PL組完成5-10-5移動測試用時從3.980s提高到3.763s,與CG組相比顯著提高(P<0.05)。PL組完成下肢運動學測試時,正、反手網(wǎng)前跨步動作中髖關節(jié)各屈伸、內外展、內外旋角度均變大,同時,膝關節(jié)的屈曲和伸展、內收和外展、內外旋角度均變小,與CG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踝關節(jié)跖屈角顯著增大(P<0.05)。羽毛球蹬跨步的啟動能力明顯提高(P&l...
【文章來源】: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羽毛球T形敏捷運動表現(xiàn)測試示意圖
根據(jù)本研究的設計思路筆者用六邊形跳來評價羽毛球運動員的敏捷變向能力,如圖3.2 所示。在為期 6 周的快速伸縮復合訓練之前和之后均測試兩組受試者的六邊形跳。使用白色醫(yī)用膠帶正六邊形固定在地面上,每條邊長均為 60.9cm,每個角均為120°,并用 1-6 號標注每條邊,在 1 和 6 號邊各兩端放置一對 Smart Speed 紅外線激光電子計時器作為計時器。當受試者聽到“準備,開時”的命令后,受試者跳過 1 號邊然后跳回到中心位置,以此類推按順序跳完 1-6 號邊,最后回到起終點,跳躍時身體始終面向初始方向,每名受試者均測 3 次
圖 3.3 改良版 5-10-5 測試示意圖(4)下肢運動學測試及啟動能力測試在本研究中,結合羽毛球的專項特征,將下肢運動學測試與 T 形移動測試同時進行。下肢包括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均參與運動,通過測試并計算下肢各關節(jié)三維角度,觀察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前后各個關節(jié)角度的變化。測試過程:使用 8 鏡頭紅外運動捕捉系統(tǒng)(MotionAnalysisRaptor-4,USA,200Hz)對受試者在完成 T 形移動測試時,到達兩個端點的最后一步進行蹬跨步的運動學分析,蹬跨步動作捕捉如圖 3.4 和 3.5。對正、反手網(wǎng)前的跨步動作分別進行高速攝像、動作捕捉,分析優(yōu)勢腿髖、膝、踝關節(jié)的運動學參數(shù)。通過三維測力系統(tǒng)(Kistler 9281CA,Switzerland,1000Hz)對跨步腿著地時間(腳跟最初接觸測力臺到腳掌全部離開測力臺的用時)進行測量,因為跨步腿為單腳著地,因此將著地時間測試視為羽毛球啟動能力測試。如圖 3.5。每一個受試者在測試開始前都反復模擬練習,保證完成動作時跨步腿能準確、自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優(yōu)秀羽毛球運動員前場蹬跨步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J]. 孟林盛,李建英,郝慧棟.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8(06)
[2]疲勞對羽毛球運動員蹬跨步動作下肢生物力學特征的影響[J]. 王立端,曲峰,陳學燦.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8(02)
[3]復合式訓練研究進展[J]. 周彤,章碧玉. 體育科學. 2017(10)
[4]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對U17足球運動員靈敏素質的影響[J]. 徐萌,郎健.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5(05)
[5]對Plyometrics問題的再探究[J]. 徐飛.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7(01)
[6]反應力量和反應力量的訓練[J]. 陳小平. 體育科學. 2001(05)
[7]超等長訓練及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J]. 胡世奇,閆子龍. 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 1999(03)
碩士論文
[1]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對青少年網(wǎng)球運動員速度靈敏影響的實驗研究[D]. 程亞華.北京體育大學 2017
本文編號:2925749
【文章來源】: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羽毛球T形敏捷運動表現(xiàn)測試示意圖
根據(jù)本研究的設計思路筆者用六邊形跳來評價羽毛球運動員的敏捷變向能力,如圖3.2 所示。在為期 6 周的快速伸縮復合訓練之前和之后均測試兩組受試者的六邊形跳。使用白色醫(yī)用膠帶正六邊形固定在地面上,每條邊長均為 60.9cm,每個角均為120°,并用 1-6 號標注每條邊,在 1 和 6 號邊各兩端放置一對 Smart Speed 紅外線激光電子計時器作為計時器。當受試者聽到“準備,開時”的命令后,受試者跳過 1 號邊然后跳回到中心位置,以此類推按順序跳完 1-6 號邊,最后回到起終點,跳躍時身體始終面向初始方向,每名受試者均測 3 次
圖 3.3 改良版 5-10-5 測試示意圖(4)下肢運動學測試及啟動能力測試在本研究中,結合羽毛球的專項特征,將下肢運動學測試與 T 形移動測試同時進行。下肢包括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均參與運動,通過測試并計算下肢各關節(jié)三維角度,觀察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前后各個關節(jié)角度的變化。測試過程:使用 8 鏡頭紅外運動捕捉系統(tǒng)(MotionAnalysisRaptor-4,USA,200Hz)對受試者在完成 T 形移動測試時,到達兩個端點的最后一步進行蹬跨步的運動學分析,蹬跨步動作捕捉如圖 3.4 和 3.5。對正、反手網(wǎng)前的跨步動作分別進行高速攝像、動作捕捉,分析優(yōu)勢腿髖、膝、踝關節(jié)的運動學參數(shù)。通過三維測力系統(tǒng)(Kistler 9281CA,Switzerland,1000Hz)對跨步腿著地時間(腳跟最初接觸測力臺到腳掌全部離開測力臺的用時)進行測量,因為跨步腿為單腳著地,因此將著地時間測試視為羽毛球啟動能力測試。如圖 3.5。每一個受試者在測試開始前都反復模擬練習,保證完成動作時跨步腿能準確、自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優(yōu)秀羽毛球運動員前場蹬跨步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J]. 孟林盛,李建英,郝慧棟.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8(06)
[2]疲勞對羽毛球運動員蹬跨步動作下肢生物力學特征的影響[J]. 王立端,曲峰,陳學燦.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8(02)
[3]復合式訓練研究進展[J]. 周彤,章碧玉. 體育科學. 2017(10)
[4]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對U17足球運動員靈敏素質的影響[J]. 徐萌,郎健.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5(05)
[5]對Plyometrics問題的再探究[J]. 徐飛.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7(01)
[6]反應力量和反應力量的訓練[J]. 陳小平. 體育科學. 2001(05)
[7]超等長訓練及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J]. 胡世奇,閆子龍. 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 1999(03)
碩士論文
[1]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對青少年網(wǎng)球運動員速度靈敏影響的實驗研究[D]. 程亞華.北京體育大學 2017
本文編號:29257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9257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