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學生戰(zhàn)繩訓練的代謝特征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G808.1
【圖文】:
共 10 組,運動時長共 10 分鐘。在運動結束后,立即讓受試對象指出所達到的運動自覺量表等級(RPE 6-20),然后繼續(xù)佩戴呼吸面罩和心率帶測量受試者訓練后 30 分鐘內的數(shù)據(jù),觀測機體的恢復狀況及過量氧耗。既為了避免兩次實驗間隔時間過長,實驗對象的身體素質發(fā)生變化從而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又要確保受試者在第一次實驗后機體完全恢復,在第一次實驗后的 48 小時后[47],受試者進行第二次實驗,除戰(zhàn)繩重量改為 14kg 以外(大重量組),其他的運動方案設計與第一次完全相同。在實驗過程中,采用節(jié)拍器嚴格控制揮繩的頻率,以及在戰(zhàn)繩末端設定可以判斷高度的標志物,由專門人員觀測實驗對象是否按照相應的頻率和高度進行運動,盡可能使每個受試者的都可以按照擬定的實驗方案進行測試,保證每個實驗對象運動強度一致。若受試對象未能按照節(jié)拍器設定的頻率進行運動,或末端波浪的高度未在限定的范圍內,前兩次進行語言提醒,第三次則終止實驗,此次數(shù)據(jù)作廢,48 小時后再次進行實驗。
圖 2-2 實驗流程圖 測試指標態(tài)學指標:身高(cm)、體重(kg)、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理學指標:攝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CO2)、呼吸商(RQ)、VE)、心率(HR)、代謝當量(Mets)、總能量消耗、運動自覺量表(
R9 1499.65±106.97**1746.83±133.85**1466.66±157.98**1768.6±183.55**S10 1490.04±200.49**1733.62±174.26**1439.77±215.34**1741.47±167.76**R10 1486.57±76.54**1761.61±147.99**1450.97±119.43**1736.41±84.10**5 740.77±63.14**821.42±112.34**800.02±87.78**916.16±128.58**10 364.03±61.42 415.52±84.88 382.07±62.96 434.77±73.00**15 353.68±55.57 388.08±92.16 316.72±54.84 354.86±81.5320 331.54±80.64 385.19±96.79 275.72±65.61 315.48±73.3625 337.07±84.53 372.69±76.18 263.81±64.27 295.41±55.6030 329.30±72.85 366.37±106.04 256.25±58.42 283.4±79.26注:S1(Set 1)表示第 1 組戰(zhàn)繩運動數(shù)據(jù),S2 表示第 2 組戰(zhàn)繩運動數(shù)據(jù),……,S10 表示第 10 組戰(zhàn)繩運動數(shù)據(jù);R1(Rest 1)表示第 1 次間歇期數(shù)據(jù),……,R10 表示第 10 次間歇期數(shù)據(jù);5 表示運動后即刻至 5 分鐘數(shù)據(jù),……,30 表示運動后 25 至 30 分鐘數(shù)據(jù)。*表示與安靜時所測數(shù)據(jù)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示與安靜時所測數(shù)據(jù)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下同。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開飛;;對跳遠比賽前準備活動最佳運動負荷的初步研究[J];山西體育科技;2001年01期
2 劉再貴;白琳;王萍;陳艷華;;簡談如何用體育學習概念控制運動負荷生成[J];青少年體育;2019年08期
3 姚曉春;;課堂運動負荷安排的“六要點”[J];青少年體育;2018年06期
4 周峰;;技校體育課運動負荷的科學安排與有效調控[J];成才之路;2014年03期
5 吳愛軍;陳昌福;尹耀;;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保障學生體魄強健——以第六屆全國中小學優(yōu)秀體育教學觀摩展示課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5年08期
6 楊清妍;金文波;黃寧波;;如何安排合適的運動負荷[J];中國學校體育;2016年04期
7 楊清妍;;科學安排運動負荷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保障[J];中國學校體育;2016年04期
8 馮敏;;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監(jiān)控和調控學生的運動負荷[J];中國學校體育;2016年10期
9 韓兵;魏敬;;有“理” 有“據(jù)” 有“標” 有“法”——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預設合理的運動負荷[J];中國學校體育;2016年10期
10 高嶸;;體育課運動負荷內涵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6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平;;初中體育課堂運動負荷的設置及思考[A];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專業(yè)委員會論文集卷三--課程改革[C];2018年
2 陳俊霖;李杰;;不同運動負荷對多目標追蹤績效的影響[A];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15年
3 陳耕;王琳;;運動負荷后的恢復[A];《體育科研》1998年1-2期(總第69期)[C];1998年
4 陳海秋;;遞增運動負荷后肥胖青少年心臟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5 蘇全生;用薇;張立新;呂慶輝;;水球運動員遞增運動負荷下的阻抗心動圖研究[A];第二屆全國心功能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0年
6 王黎敏;李荔;楊廣;饒海青;;“基于適宜運動負荷的課堂改進”實踐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9年
7 周萍;黃文英;帥華;;不同強度運動和慢性心理應激對IL-1β、IL-2、IL-6、TNF-α影響的動態(tài)觀察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8 毛宗珍;葛新發(fā);田石榴;;不同運動負荷大鼠心肌超微結構變化的研究[A];2002年第9屆全國運動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9 衛(wèi)國平;;大強度運動負荷后對尿肌酸等排出量的觀察[A];第五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7年
10 徐衛(wèi)偉;童勝玢;;北京市某小學三四年級體育課運動負荷調查研究[A];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三)[C];201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石阡縣石固九制學校 杜兵;體育訓練中運動負荷初探[N];貴州民族報;2016年
2 寧在蘭;間歇鍛煉法[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3 容小翔;運動的循序漸進與循序漸退[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4 金炎奎;運動健康之友[N];華夏時報;2002年
5 李愛東;怎樣控制運動負荷[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3年
6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李愛東;怎樣控制運動負荷[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7 江蘇省濱?h天場初級中學 聞建兵;領會課標理念科學安排學生的運動負荷[N];學知報;2011年
8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jīng)病學中心副主任 馮濤;得了帕金森 怎樣運動最科學[N];健康報;2019年
9 梁平縣屏錦中學 張文兵;決定鍛煉效果的首要問題——運動負荷[N];學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王建影;慢病康復 讓患者在運動中獲益[N];健康報;201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沈志祥;運動對老年小鼠骨代謝和凋亡相關基因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何偉;運動對人體免疫穩(wěn)態(tài)影響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聶金雷;運動后血清心肌肌鈣蛋白水平變化規(guī)律及心肌生理與病理變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4 鐘秀;小關節(jié)對稱性與青年下腰痛的關系及其與運動相關的影像學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武海潭;體育課不同運動負荷組合方式對少年兒童健康體適能及情緒狀態(tài)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6 王安利;年齡、運動負荷對小鼠免疫細胞凋亡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1年
7 鄭曉鴻;高水平運動員年度周期的項群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8 李俊濤;健步走對中老年代謝綜合征人群心肺功能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城;基于信道自主切換的心電運動負荷系統(tǒng)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
2 羅秋香;運動APP在廣州高校大學體育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大學;2019年
3 李彬彬;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濟南大學;2019年
4 唐小鳳;成都市新都區(qū)中小學運動舞蹈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8年
5 劉玉博;男大學生戰(zhàn)繩訓練的代謝特征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9年
6 張玉楊;石鎖運動對辦公室久坐人群身心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D];南京體育學院;2019年
7 馬蘭;基于生理信息反饋的跑步運動狀態(tài)識別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8年
8 任子淇;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運動康復干預在減重代謝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9年
9 趙海燕;女性產(chǎn)后恢復與運動參與的調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9年
10 金乃婧;運動負荷的理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8032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80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