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兒童在交際中語碼選擇和轉換的個案研究
本文選題:聽障兒童 + 語碼選擇 ; 參考:《中國特殊教育》2006年07期
【摘要】:語碼轉換是人們言語交際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本研究通過田野調查的方法,取得一名聽障兒童在自然情景下近4個月有意義的語言樣本,以此探討聽障人士交際中的多語碼現象,以及語碼選擇和語碼轉換的特點、規(guī)律。結果發(fā)現,個案在交流中存在著語碼轉換的現象,且所選用的語碼類型非常豐富,即個案在與健聽陌生人及老師交流時,以口語為主;在與聽障同伴交流時以手語為主,輔以口語。個案在交流中的語碼選擇與轉換主要受交際對象、交際效果和所用詞語特點的影響。建議重視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
[Abstract]:Code-switch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In this study, we obtained a meaningful language sample of a hearing-impaired child in a natural situation for nearly four months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multicode phenomenon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code-selection and code-switch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code-switch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dividual cases, and the types of codes used were very rich, that is, the cases mainly used oral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 and teachers, and sign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with hearing-impaired peers. Be supplemented by spoken English. The code-selection and conversion of individual cases in communication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communicative object, the communicative effec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s u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分類號】:G7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祝畹瑾;語碼轉換與標記模式——《語碼轉換的社會動機》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2期
2 李剛;自然語言語碼轉換研究的若干方面[J];外語教學;2001年04期
3 簡棟梁;口語是聾人融入主流社會的催化劑[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3年01期
4 蘭萍;語碼轉換及其社會意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龍江;重視聾兒語言康復教育環(huán)境[J];中國特殊教育;200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秀紅;;大學校園英漢語碼轉換現象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09期
2 楊輝;鐘慶倫;;語碼轉換和社會心理動機[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張發(fā)勇;;淺析語碼轉換的類型和原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4 宋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語碼轉換研究初探[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唐婷婷;梁梅紅;田行宇;;人人網語碼混雜動機探究——以北京工業(yè)大學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為例[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2年01期
6 劉承宇;《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的語碼轉換[J];福建外語;1998年01期
7 王立非;語言標記性的詮釋與擴展[J];福建外語;2002年04期
8 郝玉榮;;語碼轉換理論關照下的商務英漢翻譯[J];發(fā)展;2009年12期
9 王世存;周竹;張愛東;王后雄;;基于四段一體的有機化學雙語教學模式探析[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王楚安,徐美彥;淺析語碼轉換的社會及心理動因[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夏雪融;漢—英雙語兒童語碼轉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申慧淑;城市朝鮮族語言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宋志強;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4 曹曉燕;方言和普通話的語音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5 梁琦秋;網絡語言模糊性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經緯;雙言背景下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雷難;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實證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艷飛;從順應論角度看流行歌曲中漢英語碼轉換現象[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閆佩佩;雙重文化身份的話語建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畢秋波;漢英語碼混用現象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張昕;微博中的漢英語碼轉換分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7 施艷婷;上海市商業(yè)公共場所語言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志芬;貴州省望謨縣油邁村瑤族語言使用調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田莉;中學英語教師課堂語碼轉換動機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10 劉咪咪;廣告語篇中漢英語碼轉換的社會語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溫志軍;雙語管理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年03期
2 胡瑰玲;雙語與智力關系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文雄;語碼轉換的語用考察[J];渝西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張麗;語碼轉換綜述[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S1期
3 武金峰;論雙語社會言語交際中的語碼轉換[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4 張秀芹;語碼轉換在二語習得者日常會話中的應用[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廖桂蓉;;網絡交際中的語碼轉換現象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0期
6 許之所;鄭曉曦;;手機短信中“語碼轉換”現象的社會語言學研究[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12期
7 楊娜;任海棠;;語碼轉換之社會語言學新視角[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嚴敏芬,戴雅麗;語碼轉換和跨文化語用學因素[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楊安紅;;語言環(huán)境和兒童語碼選擇、轉換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余惠邦;雙語、雙言交際中的語言選擇和語碼轉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文迪;衛(wèi)仁濤;何賽金;林怡雯;;聽障兒童家庭異地康復現狀調研報告[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2 朱月情;李永勤;;聽障兒童生成問題回應策略的研究[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3 章恬;;試論當前中文會話中的語碼轉換與換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4 王曉輝;王曉東;;漢英諧音語碼轉換現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語“Happy 牛 year!”為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粱桂華;;如何培養(yǎng)聽障兒童的注意力[A];第三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第十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謝書書;程利國;張積家;;語言態(tài)度對閩南語和普通話的語碼轉換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謝書書;張積家;程利國;;閩南語和普通話語碼轉換的情境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謝書書;張積家;程利國;;閩南語和普通話語碼轉換的動機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劉玉彬;張樹安;宋敏;李曉梅;;民族高校多層次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徐勝林;李永勤;;聾兒康復教育課程改革推進策略研究[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西平;我區(qū)聽障兒童康復訓練遭遇體制之痛[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9年
2 記者 張文強;貧困聽障兒童人工耳蝸搶救性項目啟動[N];內蒙古日報(漢);2010年
3 實習生 劉惠芳;國內第一套藏維語聽障兒童康復教材出版發(fā)行[N];青海日報;2010年
4 洪澤縣特殊教育學校 王丹;聽障兒童入學教育中的障礙分析及應對策略[N];江蘇經濟報;2010年
5 記者 沈軼倫 孫剛 通訊員 宋國梵;上海聽障兒童補貼范圍再度擴大[N];解放日報;2011年
6 記者 蔣明;湖北貧困聽障兒童可享救助和補貼[N];健康報;2011年
7 記者 潘躍;近十萬聽障兒童得到康復服務[N];人民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江蕓涵;隨班就讀 讓聽障兒童回歸“主流”[N];四川日報;2008年
9 記者 于亞軍 崔小紅;“慈依愛心行動”向我區(qū)貧困聽障兒童捐贈人工耳蝸[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9年
10 本報記者 譚雅竹 實習生 肖麗;關愛,托起明天的希望[N];云南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蕾;聽障兒童聽覺和言語特征及其關系的研究與訓練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金星;聽障兒童韻律詞重音的聲學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胡金秀;聽障兒童嗓音特點及其評估模式的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程凱;聽障兒童語言康復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王璐;中文小說和散文中/英語碼轉換的前景化特征[D];山東大學;2009年
6 王慧莉;中英雙語者語碼轉換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7 潘家福;新加坡華社的多語現象與語言接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崔東紅;新加坡的社會語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申慧淑;城市朝鮮族語言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利平;大學校園語碼轉換動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云彩霞;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中的語碼轉換分析[D];內蒙古大學;2010年
3 遲小琳;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英漢語碼轉換現象的順應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虹;中文流行歌曲中語碼轉換的順應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5 宋琦;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語碼轉換現象的順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徐麗霞;BBS會話中中英語碼轉換現象的順應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7 張向麗;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分析[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8 胡經緯;雙言背景下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張慧美;多語者奇偶數語碼轉換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周旗;話語與青年:從批評性語篇分析角度分析《校園王》中的語碼轉換[D];中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079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210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