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苗族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干塘寨個案研究
本文選題:苗族 切入點:家庭教育 出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苗族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式很有特點,對它進行研究,有利于了解苗族家庭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據(jù)此,可以為促進苗族乃至整個少數(shù)民族教育的發(fā)展,提高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質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jù)。本文以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干塘寨為研究個案,經(jīng)過實地調(diào)查采訪,探討了苗族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式。
[Abstract]: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o study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According to this,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and even the whole minority nationality. This paper takes Gantangzhai of Songtao Miao Autonomous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ways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作者單位】: 西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guī)劃項目《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與教育需求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01JA850009)。
【分類號】:G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宗奎;家庭撫養(yǎng)方式與兒童的社會化[J];教育評論;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龍玉良;;苗族服飾美芻議[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贊;;剖析忽視音樂教育的主客觀因素[J];北方音樂;2011年01期
2 魏國英,陳雪飛;家庭文化對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影響[J];婦女研究論叢;2005年01期
3 戚海燕;朱家存;;促進隔代撫養(yǎng)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策略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侯志陽;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問題探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5 凌四寶,舒曼;家庭因素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調(diào)查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6 黃曉燕;;外來工子女的城市融入狀況與政策調(diào)適[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萬敏;;貧困單親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因素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程嶺紅;;關于家庭自我的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0年04期
9 萬敏;;城市貧困單親母親子女撫育方式的類型——以濟南為個案[J];少年兒童研究;2009年14期
10 李洋,方平;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中學生自我調(diào)節(jié)學習的關系[J];心理學探新;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馬前鋒;音由心生 j者呭也[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馬前鋒;音由心生 樂者藥也[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衛(wèi)英;民族學校教育中的隱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張宏;散居回族學校教育的隱性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珊;中度智障兒童家庭功能及與其適應行為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蔡紅梅;甘肅省農(nóng)村嬰兒家庭教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黎永兢;家庭撫養(yǎng)方式對小學兒童表情認知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唐祺;苗族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辛宏偉;甘肅省農(nóng)村0~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梁霞;家校合作——青少年社會化的有效途徑[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7 何長才;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教育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趙汗青;犯罪青少年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9 童瑩;影響學前兒童社會化的諸因素及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10 李靜;兒童欺負的家庭影響及干預[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山;論鴉片戰(zhàn)爭后的苗族社會經(jīng)濟[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2 龍文彬,尹鴻祝;無悔的追求——記山村苗族教師田沛發(fā)[J];人民教育;1995年10期
3 熊坤新;苗族倫理思想[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4 宋自華;淺談玉溪地區(qū)苗族服飾[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5期
5 樂賽月;;泰國的苗族[J];世界民族;1980年02期
6 賀國鑒;苗族是否經(jīng)過奴隸社會[J];貴州民族研究;1984年01期
7 李富強;苗族“椎!憋L俗淺析[J];貴州民族研究;1987年01期
8 楊志昭;苗家湂魚[J];貴州民族研究;1988年01期
9 賀國鑒;豬拱箐苗族起義綜述[J];貴州民族研究;1988年03期
10 吳曉萍;苗族民間口頭文學反映的胚胎狀態(tài)的無神論[J];貴州民族研究;198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通才;;苗族千百年來發(fā)展緩慢的原因[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翁家烈;;戰(zhàn)爭與苗族[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3 田杉;龍炳文;;古老的哲學 辯證的思想——簡介《苗族生成學》[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4 楊光全;;試論苗族芭茅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A];少數(shù)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5 楊世章;;苗族諺語試論[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6 趙崇南;;苗族道德傳統(tǒng)淺論[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7 伍新福;;略論苗族支系[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8 石家齊;;苗族“接龍”祭典初探[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9 楊昌國;;工具·藝術:苗族舞蹈走向生活[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10 吳通發(fā);;苗族曲藝“嘎百福”簡述[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曦云;苗族與鳳凰的文化底蘊[N];團結報;2003年
2 記者 龍仙花;“鳳凰杯”苗族民間文化傳承世家大獎賽人才輩出[N];團結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龍仙花;苗族民間文化傳承大放光彩[N];團結報;2004年
4 記者 龍瑩 通訊員 劉莉;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展亮相[N];團結報;2004年
5 古燕昕;苗族傳統(tǒng)服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6 歐陽廷勇 吳一文;苗族古文字之謎[N];貴州民族報;2006年
7 策劃 本報記者 陳丹赤;神奇背后的隱憂[N];貴州民族報;2007年
8 江鵬 記者 童順鳴;保護苗族蠟染從現(xiàn)在開始[N];四川日報;2007年
9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無為而治”[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4年
10 葉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茂明;跨國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南鋼;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轉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申卉芪;論苗族傳統(tǒng)服飾圖案的現(xiàn)代應用[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劉芳;枧槽苗鄉(xiāng)[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劉國琴;民族亞文化人群健康狀況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周相卿;黔東南雷山縣三村苗族習慣法研究[D];云南大學;2004年
7 肖強;學校課程與家庭教育價值取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楊佳;西方元素對中國近代學前教育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9 左群英;兒童同情的教育現(xiàn)象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祺;苗族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李自斌;陳鶴琴兒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紅霞;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清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應對策略[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龔雯;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適應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6 宗韻;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俊景;美國家庭學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8 王青;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建英;社會變遷條件下的家庭教育淺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10 姜珊珊;美國家庭學校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021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160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