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及其運行管理服務體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及其運行管理服務體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哈佛大學 通識教育 課程結構 服務體系 管理模式
【摘要】:在對哈佛大學新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歷程中各部門通力合作和教育目標要求轉變認識的前提下,對其通識課程設置的八個模塊分類及不同模塊課程比重關系和發(fā)展趨勢進行分析,深入了解通識課程體系構成中春秋學期課程、暑假學期課程、研究生研討會三類課程類型的主要特點、具體要求和執(zhí)行方式。從課程申請、技術支持、資源支持、經費資助和課程學習要求等五個方面,探討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管理模式,以期為我國高校推行和管理通識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上海師范大學;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關鍵詞】: 哈佛大學 通識教育 課程結構 服務體系 管理模式
【分類號】:G642.3
【正文快照】: 哈佛大學作為美國最早的大學,其早期的課程客觀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知識的體系,體現(xiàn)了17、18世紀的通識教育精神。不僅承襲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博雅教育,而且還進行了許多革新[1]。作為美國通識教育先行者,哈佛大學經歷了從19世紀末艾略特校長推行自由選修課制度,到20世紀初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成明;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歷史發(fā)展[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2 張會杰;張樹永;;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特點[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3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鋼建;;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設置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 周中明;陶林;;論美國高校德育對我國的啟示[J];滄桑;2007年01期
3 甄宏君;通識教育理念的實踐與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 夏寒;;財經類高校通識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高教論壇;2009年03期
5 孫衛(wèi)國;趙修文;何建平;馬力;蔣珍菊;;以人生發(fā)展為本的本科課程體系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6 鄭宇紅;侯啟海;;通識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理念的挑戰(zhàn)[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霍雪濤;;美國通識教育變遷的環(huán)境因素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年02期
8 劉雋穎;;哈佛大學本科生通識教育改革之路評析[J];大學教育;2013年18期
9 張滇溪;;美國社區(qū)學院見聞[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年32期
10 葉勤;林怡;;通識教育背景下“攝影測量學基礎”教學的思考[J];測繪通報;201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雯;何雨;;通識教育與青年成才:從美國經驗看中國實踐與困境[A];江蘇省第八屆學術大會學會專場論文哲學社會類論文匯編[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楊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鐵;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理性選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林牧茵;移植與流變—密蘇里大學新聞教育模式在中國(1921-1952)[D];復旦大學;2012年
7 徐志強;自由與使命[D];河北大學;2013年
8 金家新;政治社會化取向的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9 喻晶;美國體育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洋;高職院校美術專業(yè)人才審美品格培養(yǎng)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添淼;從學術講座視角探索大學通識教育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皮鳳英;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趨勢研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谷建春;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整合的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袁琦;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評價研究[D];東南大學;2004年
6 李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秀波;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孔令帥;當前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9 夏杉;中美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對比研究及其啟示[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6年
10 沈媛媛;中美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英杰;大學校長與大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哈佛大學的經驗[J];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05期
2 理查德·萊文;;通識教育在中國教育發(fā)展中的角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龐國斌;劉桂君;;通識課程建設:一個急待厘清和研究的問題[J];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2 肖守柏;肖麗梅;;美國大學通識課程的歷史發(fā)展及啟示[J];科技廣場;2008年04期
3 劉薇;唐鐵軍;;加強通識課程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4 于忠海;;大學通識課程“不通”問題反思及其改進理念[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10年02期
5 汪洋;;我國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建設——基于5所大學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2年08期
6 劉玲;;關于通識課程設置的述評[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年04期
7 洪銘水;大學通識課程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2年09期
8 梁美儀;;通識課程設計與新學科的開發(fā)——融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兩條途徑[J];民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9 張壽松 ,徐輝;大學通識課程內容組織的兩種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12期
10 張壽松,徐輝;臺灣中原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課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藝霖;;工科類高校本科通識課程建設的問題與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七卷)[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 溫儒敏;通識課程不能滿足于“知識拼盤”[N];光明日報;2013年
2 黃大路 上海外國語大學社科部;構建涉外高校通識課程體系[N];組織人事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任敏;清華教改:本科大拓通識課[N];北京日報;2014年
4 武漢大學 馮惠敏;提高大學通識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N];光明日報;2009年
5 上海大學教授 浦家齊;讓大學生走近哲學[N];解放日報;2012年
6 記者 姜澎;院士執(zhí)教通識課最受歡迎[N];文匯報;2006年
7 陳潔;莫讓通識教育缺席(下)[N];大眾科技報;2008年
8 洪春生;讓學生自己當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9 陳潔;通識教育悄然回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河南中醫(yī)學院院長 鄭玉玲;中醫(yī)院校通識教育須立足傳統(tǒng)文化[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雙;美國通識教育對我國大學通識課程改革的啟示[D];吉林大學;2011年
2 姚蘭英;我國高師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肅婷;大學通識課程評價初探[D];汕頭大學;2007年
4 劉小蘭;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內容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5 梁海霞;陜西省普通高校通識課程內容體系設置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6 裴利娜;我國大學通識課程改革的政策變遷研究(1978-2011)[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7 徐卉;面向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通識課程教與學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8 白兆鋒;西藏大學通識教育實施及通識課程構建可行性研究[D];西藏大學;2012年
9 許大雁;大學通識課程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汕頭大學;2009年
10 齊璐;美國文理學院通識課程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63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86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