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覺視野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
本文選題:文化自覺 + 工程教育 ; 參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本文從工科學生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內在需要、高等教育"化人"的最終目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保證等三個方面分析文化自覺的重要性,從著重培養(yǎng)自主能力、努力營造校園氛圍等兩個層面提出了引領工科學生走向文化自覺的路徑。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ternal need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pers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guarantee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o create campus atmosphere and other two levels proposed to lea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the path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學生處助學解困中心;溫州大學黨委宣傳部;
【分類號】:TB-4;G64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吳小鷗;大學課堂文化人格的共生與化育[J];高教探索;2005年06期
2 黃君錄;陶書中;;大學生責任倫理教育研究綜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傅義強;;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構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學術論壇;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宏堂;;余英時對“宋學”的現(xiàn)代詮釋[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2 程仁保;劉濤;;錢穆的民族文化史觀淺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3 程必定;;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徽文化的研究——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點體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程必定;;徽文化的基本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方曉珍;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的主要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6 代恒猛;經(jīng)濟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二律背反”[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張玉閣;貫徹“以德治國”方略的思考[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8 張千帆;;走向世界的中國憲政——制度與文化的百年進化[J];北方法學;2008年05期
9 許秋星;;論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12期
10 閔維方;關于一流大學建設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董正華;;全球化:歧義紛沓的解說與真實的歷史進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俞新天;;中國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國際視野[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3 楊嵐;;轉型期的社會文化審美與文化生態(tài)平衡[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上)[C];2011年
4 趙慧峰;俞祖華;;中國近代保守主義思潮研究綜述[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董正華;;全球化的歧義與真實歷史進程[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3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4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王秋蘋;當代中國報業(yè)競爭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群生;江澤民意識形態(tài)建設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王兆響;中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倫理的三大轉向與當代建構[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穎;基于哲學解釋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張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衡論[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盧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義務[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7 陳星潔;中職生生態(tài)道德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肖志珂;張君勱論德與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楠;中職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構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杜雨;西方新發(fā)展主義理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輝;;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其培養(yǎng)[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年01期
2 張羽程;費向陽;;關于當代大學生責任教育缺失的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3 李萍;責任教育:高校德育的一個全新課題[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朱蘊麗;;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對策思考[J];黨史文苑;2007年18期
5 程東峰;;關于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年02期
6 肖川;大學的理想與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7 徐濤,李萍;論大學生責任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06期
8 王燕;論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觀及其培養(yǎng)[J];江蘇高教;2003年03期
9 李潔;;追因與反思:大學責任教育之現(xiàn)狀[J];江蘇高教;2006年04期
10 謝志遠;增強大學生責任教育實效性的構想[J];教育評論;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國際工程教育擷英(第8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2 上海交通大學高教研究所課題組;吳燕;;培養(yǎng)下一代卓越的國際化工程師——“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計劃”研究綜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牛西;;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點分析[J];科技廣場;2007年08期
4 邱秧瓊;宋揚;顧征;孔寒冰;;工程導論:工科大學生的必修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5 吳鳴;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6 余曉;孔寒冰;;能力導向的工程實踐模式比較與評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7 丁云龍;李春林;;工程師短缺抑或缺少其他——一個行動者網(wǎng)絡視角的透視[J];工程研究-跨科學視野中的工程;2009年02期
8 何放勛;;工程教育范式演變與工程師責任[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3期
9 范靜波;;工程教育中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內涵、演變與培育[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年01期
10 張維;王孫禺;;對工程教育改革的幾點想法[J];教學研究;199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清泉;;工程哲學與工程教育[A];第十二屆中國小電機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吳曉;覃永暉;;工程教育的“博弈”:提高地方高校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探索[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十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唐波;樊瑋虹;李歡;;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A];教育部中南地區(qū)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全國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專家委員會機械類專業(yè)認證分委員會秘書處正式成立[A];陜西省機械工程學會九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李克嫇;陳朝光;;五十年侜灣工程教育之進展[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劉澤勤;柴永艷;;基于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工科學生教學實踐研究[A];制冷空調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究——第六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趙建國;韓學山;;對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有關問題的認識[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1)[C];2008年
8 曹彤;許倩;和麗;;高等工程教育之培養(yǎng)綜合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A];第十五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七屆工程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前言[A];廣州市老工程師協(xié)會論文集(第四輯)[C];2008年
10 鄭曉東;劉向東;劉旭;毛小蘭;聞春敖;;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光學工程研究生實驗教學新模式的探索[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唐景莉;工程教育要構建質量監(jiān)控體系[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會長 謝企華;探索培養(yǎng)高工級教授[N];文匯報;2007年
3 記者 張莞昀 通訊員 屈彩云;要努力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貫穿大學工程教育[N];新清華;2006年
4 記者 趙鳳華;我國工程教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有差距[N];科技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李玉蘭 朱振國;工程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實踐能力[N];光明日報;2009年
6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涂善東;倡導全面工程教育[N];文匯報;2007年
7 戴麗昕;給工程教育一片藍天凈土[N];上海科技報;2007年
8 記者 劉京青;澳-中工程教育科研聯(lián)合體成立[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6年
9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 涂善東;解讀全面工程教育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王慶環(huán);大學工程教育須重視國際交流[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孔寒冰;基于本體的工程學科框架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李曉強;工程教育再造的機理與路徑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3 王昕紅;專業(yè)主義視野下的美國工程教育認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白逸仙;高校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崔軍;回歸工程實踐: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余曉;面向產業(yè)需求的工程實踐能力開發(fā)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訓練平臺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畢忠宜;我國創(chuàng)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周庚淵;工程碩士專業(yè)學位鑒定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傅靜;高等工程教育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5 李莉;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yè)實踐問題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文;基于質量的工程專業(yè)國際互認對策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李麗英;論工程倫理教育[D];長沙理工大學;2008年
8 劉燕萍;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的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成名嬋;工程領導力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李藝蕓;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的倫理維度探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325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03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