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會制度:高校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
本文選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 組織特性; 參考:《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年21期
【摘要】:"2011計劃"的實施使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應運而生。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實體單位,有多主體協(xié)同攻關、多學科交叉研究、多重目標聯(lián)合并存、多功能集成化創(chuàng)新等組織特點。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組織屬性和特點決定了理事會制度是其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理事會制度所具有的共同治理理念、決策權與執(zhí)行權分離、決策民主化等制度優(yōu)勢,不僅適應其組織屬性和特點,而且能消解協(xié)同創(chuàng)新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矛盾和張力,充分保證高校協(xié)同創(chuàng)新目標的達成和協(xié)同效應的實現(xiàn)。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2011 Plan" mak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entity, which has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agent cooperation, multi-disciplinary cross-research, multi-objective co-existence,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so on. The organizational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determine that the governing system is the innovation of i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mon governance concept of the Council system, the separa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power from the executive power,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system not only adapt to its organizational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in the process of synergistic innovation.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goal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ynergy eff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單位】: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學科研分布式協(xié)同性創(chuàng)新機理與組織模式研究(71273241)”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G64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愛榮;戴劍;倪娜;;“草根型體育社團”形成的社會學歸因與發(fā)展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2 王旭輝;;結構洞:陷入與社會資本的運作——競爭者的社會網(wǎng)絡結構理論[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2期
3 林杰;知識論傳統(tǒng)與學術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4 閻鳳橋;學術勞動力市場的特性與研究型大學的教師聘用制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5 林杰;;組織理論與中國大學組織研究的實證之維——讀《大學組織與治理》[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6 馮向東;;不確定性視野下的教育與教育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3期
7 丁小浩;;基于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的帕累托改進——北大平民學校模式的效率機制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4期
8 郭建如;閻鳳橋;;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學科制度化的回顧與反思[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年04期
9 閆引堂;;教育社會學中的新制度學派:基于問題史的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2期
10 林杰;制度分析與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宇;;“警察”職能異化的組織學分析——來自于沿海發(fā)達地區(qū)N區(qū)和H區(qū)的調查[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2 丘海雄;梁倩瑜;徐建牛;;國有企業(yè)組織結構改革的邏輯——對廣州一家國有企業(yè)的個案研究[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C];2008年
3 王宇露;黃中偉;;海外子公司東道國網(wǎng)絡結構、社會資本與網(wǎng)絡學習效果——社會資本是中介變量嗎?[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范劍文;;研究中國媒體制度變遷的兩個理論范式[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南豪峰;;鄉(xiāng)村病人的醫(yī)治:神祗、社會資本與醫(yī)學專家的共同參與[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梁波;劉玉照;王海英;;地方治理結構的轉型與農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變遷[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7 李雙龍;;國家與市民社會視閾下失地農民的抗爭[A];道路 創(chuàng)新 發(fā)展——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暨陜西省社會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社會保障與就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曾楚宏;朱仁宏;李青;;組織合法性與新創(chuàng)企業(yè)的成長[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武立東;王凱;黃海昕;;組織外部環(huán)境不確定性的研究述評——基于效率機制與合法性機制的雙重視角[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與戰(zhàn)略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10 項國鵬;李武杰;肖建忠;;轉型經(jīng)濟中的企業(yè)家制度能力:中國企業(yè)家的實證研究及其啟示[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3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制度障礙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史寶康;企業(yè)網(wǎng)絡能力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5 尹玨林;企業(yè)社會責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江依妮;中國式財政分權下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欽約;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績效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仁江;企業(yè)文化、創(chuàng)業(yè)導向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游泓;情感與信任關系的社會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穎;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法治思考[D];江蘇大學;2010年
2 馬海燕;青島港灣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企業(yè)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葛肖麟;“成功”選舉背后的居委會行動分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4 張騰;企業(yè)私下戰(zhàn)略行為的規(guī)制合法性形成機制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5 劉曉曉;高校學生會的德育功能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6 趙輝;高等教育事業(yè)單位功能目標和系統(tǒng)環(huán)境的演變[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洪昌;制度變遷中的組織認同及社會認同[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林魁彪;北京市S區(qū)中小學校長培訓現(xiàn)狀與建議[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小蘭;選擇性親和下的漸進式嵌入: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發(fā)展歷程的個案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10 莊滋;社會學視野里的中小企業(yè)融資困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遲景明;現(xiàn)代大學的組織特性與管理創(chuàng)新[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謝小燕;試析大學組織特性、自身邏輯與學習型組織的契合[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眭依凡;關于大學組織特性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4 閻光才;高等學校內部的組織特性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5 代花;;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的組織特性和治理系統(tǒng)分析[J];文教資料;2007年02期
6 苗素蓮;謝安邦;;中國大學組織特性歷史演變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7 楊鳳英;吳松山;;美國高等教育協(xié)會有效參與高教治理的原因解析——組織自身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29期
8 郭建如;;組織轉型理論與陜西萬人民辦高校轉型的初步分析[J];民辦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9 韓高軍;郭建如;;劃轉院校組織轉型研究——以湖北某高校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05期
10 樊平軍;毛亞慶;;論大學松散結合組織特性的知識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謝凌凌;;論高校風險管理心理預警系統(tǒng)的構建[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張旭東 張艷;以職業(yè)化為核心 提高教師團隊素質[N];九江日報;2006年
2 孔德文;強化五種意識 促進民辦高校持續(xù)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河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張亞偉;資源意識訴求下的現(xiàn)代大學績效管理[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苗素蓮;中國大學組織特性歷史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吳宏翔;市場經(jīng)濟中的高校組織演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溫正胞;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比較與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征;高校戰(zhàn)略規(guī)劃的限度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張茜;大學與企業(yè)的組織運行機制比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3 黃瞳山;基于大學組織特性的現(xiàn)代大學教師管理制度取向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黃春平;大學中的權力:來源、類型與結構[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馮倩倩;基于人力資本投資的大學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6 周兆梅;高校權力管理[D];青島大學;2008年
7 孫朝輝;我國大學組織結構與模式選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芬;合并類綜合性大學的組織特性與管理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9 盧澤生;自由與效率[D];南昌大學;2008年
10 段敏娜;高校管理有效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159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01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