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慶如何發(fā)揮其文化功能
本文選題:校慶 + 文化功能。 參考:《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摘要】:正大學校慶具有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的發(fā)揮將深刻地增強校慶活動的文化厚重感和文化滲透性,從而有利于文化因子擴散到校慶活動的全過程。這種文化價值的擴散最終將校慶文化顯化為充滿文化氣息和學術(shù)精神的文化校慶。從大學文化發(fā)展的邏輯上看,文化的校慶需要增強學術(shù)性、特色性和反思性。(一)強化學術(shù)性學術(shù)是大學的生命。學術(shù)性和思想性并重,是文化校慶的重要支撐,也是一所大學特有的文化精
[Abstract]:The celeb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has a cultural function. The exertion of its cultural function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 cultural feeling and cultural permeability of the school celebration activities, thus facilitating the spread of cultural factors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celebration activities. The spread of this cultural value finally makes the culture of school celebration a cultural celebration full of culture and academic spirit. From the logical point of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the celebration of culture needs to strengthen it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 and reflective nature. Strengthening academic learning is the life of a university. Both academic and ideological importance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celebration of culture, and also the unique cultural essence of a university.
【作者單位】: 嘉應(yīng)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64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燕;;論大學教師的精神品性[J];高教探索;2007年03期
2 濮陽帶娣;菁菁校園——獻給校慶36周年[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3 ;我校隆重舉行校慶慶典[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4 熊丙奇;;在美國感受真正大學精神[J];旅游時代;2011年06期
5 ;六十年校慶活動剪影[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6 ;展示學術(shù)水平 擴大對外交流——校慶期間我校組織81場學術(shù)報告會[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7 譚志瑜;濟南交專四十年校慶感懷[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1996年S1期
8 嚴大考;校慶寄語[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年04期
9 ;60周年校慶展影[J];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10 ;中央和上海市領(lǐng)導同志為立信七十周年校慶題詞、賀信[J];立信會計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梓坤;;論大學精神[A];前沿 創(chuàng)新 發(fā)展——學術(shù)前沿論壇十周年紀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張超;劉玉生;;培育大學精神 建設(shè)和諧校園[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8年
3 白瑋;;魯藝與魯藝精神評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4 白瑋;;“魯藝”與中國大學精神塑造[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5 朱大章;江鴻波;;基于高校學生德育的大學校史教育體系建設(sh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5)——中國學校史志[C];2009年
6 楊寶清;楊德新;;明德求索 鍥而不舍[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7 楊寶清;楊德新;;明德求索 鍥而不舍[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8 顧凱平;;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迷茫期中堅持民辦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觀[A];科學發(fā)展觀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岑兆豐;李曉彤;劉向東;鄭臻榮;;應(yīng)用光學課程建設(shè):忘卻之后的財富[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王玉蕾;;對高師院校師數(shù)學類師范生教育的若干思考[A];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盛利;西南交大115周年校慶推出學術(shù)“大餐”[N];科技日報;2011年
2 記者 余彬、黃宣傳、通訊員 周前進;華中科大舉行校慶大典[N];湖北日報;2003年
3 記者 張東安 通訊員 劉序暢;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喜迎50周年校慶[N];廣西日報;2008年
4 記者 鄭晉鳴;南京工業(yè)大學:校慶活動的三大收獲[N];光明日報;2011年
5 金晶;校慶網(wǎng)站 帶你回校看看[N];江蘇經(jīng)濟報;2002年
6 吳志山 王婧 張宏偉;山西師范大學迎來50周年校慶[N];西部時報;2008年
7 記者 夏靜 通訊員 梁建強;武漢大學:借校慶邀師生“找茬”[N];光明日報;2010年
8 姜澎;百年復旦“三步”邁一流[N];文匯報;2004年
9 記者 陳灝;山東大學迎來110周年校慶[N];人民日報;2011年
10 記者 沈祖蕓;上海財大精打細算校慶“節(jié)約賬”[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常艷芳;大學精神的人文視界[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宋承祥;教育結(jié)構(gòu)元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封海清;西南聯(lián)大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精神[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陳寧;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和模式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宋文紅;歐洲中世紀大學:歷史描述與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陳功江;校訓:大學個性化之彰顯[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戴聯(lián)榮;大學生態(tài):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構(gòu)[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伍運文;中國高等教育產(chǎn)業(yè)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吳立保;中國近代大學本土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霞;新時期我國大學學術(shù)文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宋曉云;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與大學精神[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新偉;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大學精神的缺失與傳承[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祖霞;大學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瑞;試論我國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失落與重塑[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艷;大學精神與現(xiàn)代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7 張儼;大學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8 田起香;論現(xiàn)代大學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學;2009年
9 黃潔莉;論和諧校園構(gòu)建中大學精神的培育[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10 封連武;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大學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04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00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