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計劃”的低年級學生工程能力培養(yǎng)
本文選題:工程能力 + 卓越工程師。 參考:《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年11期
【摘要】:強化培養(yǎng)大學生工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以自動化專業(y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中低年級學生"單片機實訓與綜合實驗"二級項目的建設為教學案例,按照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標準,借鑒CDIO的教學理念,利用基于項目的課程組織原則,以工程項目實際問題解決為導向,采用理論、實訓和項目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借鑒社會上短期職業(yè)技能訓練的經(jīng)驗,探索在暑期四周集中時間進行實訓,完成從單片機學習實訓到以單片機為核心的控制系統(tǒng)原理樣機產(chǎn)品的構(gòu)思,設計,改進和模擬運行的全過程,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技能和素質(zhì)的"跨越式"提升,引導低年級學生主動探索、分析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是培養(yǎng)其工程能力的新途徑,研究"卓越計劃"工程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模式。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level project of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practical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as a teaching case,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standard of excellent engine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teaching idea of CDIO,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standard of excellent engineer in the middle and low grade students of automation major.Using the principle of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tak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 solving of engineering project as the guidance, adopt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ject,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short-term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in the society.To explore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centrating time around summer vacation for practical training and completing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he learning practice of single-chip computer to the prototype product of the principle of control system with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s the core, the design, improvement and simulation of the operation.It is a new way to cultivate their engineering ability to realize the "leap-forward"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quality, to guide the junior students to explore activel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search.To study the effective mod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in the "Plan of Excellence".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電子與控制工程學院;長安大學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基金】: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攻關(guān)研究項目資助(11BG08)
【分類號】:G642.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驥;陳敏;;興趣引領(lǐng):MIT新生學習社區(qū)的構(gòu)建及其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郝智秀;季林紅;馮涓;;基于CDIO的低年級學生工程能力培養(yǎng)探索——機械基礎實踐教學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3 王菁華;周軍;岳愛臣;楊澤慧;張新光;;“‘卓越計劃’123模式”的創(chuàng)建與實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4 孫宏安;簡論教學方法的定義、分類和選擇[J];教育科學;1994年04期
5 汪貴平;雷旭;武奇生;王會峰;;為新生開設專業(yè)實踐基礎課程的探索——“自動化專業(yè)實踐初步”教學案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年11期
6 雷旭;汪貴平;周熙煒;王會峰;;基于“卓越計劃”的一年級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以長安大學自動化專業(yè)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11期
7 汪波;陳超逸;陳洛;;工程實踐教育的發(fā)展機制與對策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8 蘇中;曹榮敏;吳迎年;;創(chuàng)建真實工程實踐環(huán)境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卓越人才[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13年04期
9 葉取源;回歸工程和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工程技術(shù)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18期
10 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引發(fā)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17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國松;我國重點大學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偉;王殿君;申愛明;林順英;陳亞;代峰燕;;基于CDIO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2 白梅;魏麗麗;陳曉衛(wèi);;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年04期
3 劉麗花;;基于CDIO理念的化學分析技術(shù)實踐教學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12期
4 顧嘉;張航;唐永升;;構(gòu)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實施保障體系[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02期
5 閻守華;;CDIO模式下電路與電子技術(shù)課程教改的探討[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焦明連;周立;;測繪工程專業(y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J];測繪通報;2012年01期
7 安晶;黃曙榮;;Teamcenter在“PDM原理與應用”教學中的應用[J];成功(教育);2011年12期
8 李善壽;;“CDIO”工程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實施方法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20期
9 戰(zhàn)國科;周杭霞;夏哲雷;;基于CDIO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年02期
10 陸紅蕾;;基于CDIO的“C#面向?qū)ο蟪绦蛟O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徐正紅;楊拴科;;“模擬電子技術(shù)基礎”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方法探索[A];全國高等學校電子技術(shù)研究會論文集[C];2009年
2 譚小慧;駱力明;趙春娜;;軟件類課程中的質(zhì)量保證措施探索[A];2008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3 王雪;阮勇;王曉峰;王世剛;;測控技術(shù)與儀器專業(yè)生產(chǎn)實習與社會實踐教學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討[A];2010中國儀器儀表學術(shù)、產(chǎn)業(yè)大會(論文集2)[C];2010年
4 李秀海;曲建光;鮑建寬;曹先革;;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測繪工程專業(yè)實踐性教學改革研究[A];全國工程測量2012技術(shù)研討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5 張小軍;聶松林;李曉陽;;面向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yè)熱工課程體系建設[A];第5屆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工程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汪麗梅;知識觀視域中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海娃;中學數(shù)學教學方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萍;工科本科生企業(yè)實習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劉明;東軟人才實訓中心競爭戰(zhàn)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4 覃凌云;歐美工程師的培養(yǎng)模式及認證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5 袁艷;教師選用教學方法現(xiàn)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曲紅軍;論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與選擇[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翠肖;IM激勵模式與高校人才激勵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8 唐奇良;科技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傅靜;高等工程教育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10 張偉;普通高校工科學生技術(shù)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育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冰梅,格蘭德·克爾夫人;中美大學生學習觀念比較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2 徐匡迪;工程師——從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踐者[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何克抗;建構(gòu)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4 辛濤,申繼亮;論教師的教育觀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5 張成林;曾曉萱;;MIT工程教育思想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01期
6 張光斗;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fā)展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年03期
7 張光斗;;關(guān)于高等工程教育的若干認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年02期
8 羅福午;;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學原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年02期
9 曾曉萱;MIT的奠基者——W.B.羅杰斯及其工程教育思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10 劉露茜,周宗湘;唐文治對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貢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應洛;[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徐高明;社會需求視域中的大學課程變革[D];南京大學;2011年
2 張華;經(jīng)驗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nèi)容到經(jīng)驗的轉(zhuǎn)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6 郭德紅;20世紀美國大學課程思想演變[D];河北大學;2005年
7 歐陽文;大學課程的建構(gòu)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朱曉剛;我國大學課程觀的反思與建構(gòu)[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李曉強;工程教育再造的機理與路徑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欣;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結(jié)構(gòu)的分析[D];清華大學;2004年
2 李永生;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3 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若干問題探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4 石磊;工程教育中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5 趙銳;中美高等工程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建議[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6 董娜;基于工程素質(zhì)的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7 劉燕萍;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的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胡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訓練平臺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傅靜;高等工程教育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10 陳茜;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資源配置及開發(fā)模式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雷;關(guān)于北美大學實踐教育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實驗科學與技術(shù);2005年S1期
2 龐林江;路興花;何志平;王允祥;;農(nóng)林院校“雙平臺雙能力”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5期
3 李月晶;馬東雄;趙健闖;;基于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shù)裝備;2009年21期
4 楊筆鋒;楊明欣;王建波;吳啟滿;;電子實驗基礎教學改革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shù);2006年03期
5 李萍萍;施衛(wèi)東;劉榮桂;;培養(yǎng)工學研究生的復合載體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03期
6 劉健;孫小權(quán);錢少明;;發(fā)揮實驗課在培養(yǎng)學生中的作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年05期
7 李菊花;;豐富實踐教學內(nèi)涵 培養(yǎng)學生工程實踐能力[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4期
8 張強華;;加強實踐教學努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J];中國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9 唐志航;彭慧英;;基于雙體實訓的“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年01期
10 王章豹;劉光復;吳玉程;;強化工科實踐教學 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月飛;;灰色聚類法在軍校學員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中的應用[A];全國高等學校電子技術(shù)研究會論文集[C];2009年
2 馬龍;賈繼偉;劉爽;;試論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A];第四屆十三省區(qū)市機械工程學會科技論壇暨2008海南機械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趙舵;熊成林;馮曉云;;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實踐與思考[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C];2008年
4 王小t,
本文編號:17638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76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