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流言在大學生中的傳播路徑及應對策略
本文選題:網(wǎng)絡流言 + 輔導員��; 參考:《思想理論教育》2015年01期
【摘要】:當代大學生面臨網(wǎng)絡流言滋生和加速蔓延的環(huán)境,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到網(wǎng)絡流言的傳播過程中。網(wǎng)絡流言在大學生中的傳播路徑為:大學生的"媒介化生存"和技術優(yōu)勢造就了接觸網(wǎng)絡流言的多元渠道,"對話"和"關注"是大學生獲取網(wǎng)絡流言的主要方式,大學生對網(wǎng)絡流言內容的興趣點取決于話題的公共性和相關性,線上線下關聯(lián)互動構成大學生網(wǎng)絡流言傳播的主要模式,以"轉發(fā)"為主要表征的傳播行為背后隱藏著態(tài)度的多種可能。社會參與意識強烈與公民責任缺失的矛盾、獨立思辨能力與盲目從眾心理的博弈、理性訴求表達與感性應激心態(tài)的交織是大學生參與網(wǎng)絡流言傳播的內在動因。高校輔導員要轉變思路,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引導,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gossip breeding and accelerating spreading, and they often participate in the spreading process of network gossip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The communication path of network goss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as follows: college students'"medium survival" an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have created multiple channels of contact with network gossip, "dialogue" and "concern" are the main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network gossip.The intere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nt of network gossip depends on the publicity and relevance of the topic. Th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on constitute the main mode of network gossip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of attitude hidden behind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characterized by "forwarding".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rong sens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lack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the game between independent speculative ability and blindly herd psychology, the interweaving of rational demands and emotional stress mentality i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pread of network gossip.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change their thinking, from passive response to active guidance, and improve their media literacy.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wǎng)絡流言在大學生中的傳播機制及應對策略研究——基于輔導員工作的視角”(項目編號:12JDSZ3020)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6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宋雙峰;;媒體:網(wǎng)絡流言的演播場?[J];今傳媒;2006年10期
2 陳力丹;吳薇;;網(wǎng)絡語境下的情感與理智——以網(wǎng)上抵制“家樂�!笔录䴙槔齕J];信息網(wǎng)絡安全;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付玉輝;;拓展媒介融合時代新媒體傳播學的研究領域——2008年我國新媒體研究綜述[J];國際新聞界;2009年01期
2 張振亭;;網(wǎng)絡論壇里的理智與情感——以“強國論壇”關于“蔡銘超拍購獸首”事件的討論為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顧曉燕;;網(wǎng)絡謠言與網(wǎng)絡流言:因模糊性而凸顯出審慎應對的重要性[J];新聞界;2012年08期
4 胡斌;沈瓊;;網(wǎng)絡空間表達自由的價值、限制與制度完善[J];理論與改革;2012年06期
5 郭榕;;網(wǎng)絡媒體作為消息來源的認知度——以CNN為例[J];新聞前哨;2010年08期
6 顧明毅;;網(wǎng)絡流行語與網(wǎng)民態(tài)度、使用影響的實證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2年17期
7 唐遠清;郄興麗;;論信息公開對網(wǎng)絡流言的消解[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11期
8 鐘其;;風險社會背景下的網(wǎng)絡流言及其治理機制[J];浙江學刊;2013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林為平;當代大學生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戴舒婷;社會變遷中的新媒體事件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鄭銀葉;高校校園流言的預防與控制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4 陳沛沛;食品安全事件的政府信息發(fā)布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熊文珍;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14年研究——事件與觀念的視角[D];南昌大學;2009年
6 劉曉明;企業(yè)危機事件中的媒介策略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7 張櫻子;網(wǎng)民新聞評論的特點與影響[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8 馮穎;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網(wǎng)絡流言的傳播及政府應對策略[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周璇;釣魚島爭端中社會輿論傳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付陳輝;孫芳芳;閆志利;;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路徑及利用狀況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13年24期
2 董立平;;信息化視閾下新聞傳播路徑分析[J];才智;2014年05期
3 汪大海;何璐;;大學生中“正能量”的傳播路徑與對策研究[J];理論觀察;2014年04期
4 桂萬保;;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研究[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劉濤;劉乃剛;;高校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路徑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年09期
6 何云蛟;;音樂的傳播路徑及其方式[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蔣旭峰;唐莉莉;;政策下鄉(xiāng)的傳播路徑及其運作邏輯——一項基于江蘇省J市10個鄉(xiāng)鎮(zhèn)的實證調查[J];學海;2011年05期
8 唐來勇;;顯示光路的妙法[J];初中生世界(八年級物理);2011年Z6期
9 馬中紅;征鵬;浦穎娟;孫艷;;網(wǎng)絡青年亞文化類型特點與傳播路徑調查報告——基于江蘇21所高校的調查[J];中國廣告;2009年07期
10 范冬燕;湯倩;;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傳播路徑及對策研究——以黃山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4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葛俊芳;;從城市批判到生活方式報道:《新周刊》的城市“烏托邦”解讀[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1)——交往與溝通:變遷中的城市論文集[C];2011年
2 王文強;;橡膠薄膜中裂紋傳播路徑的理論研究[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9年版)[C];2010年
3 劉建軍;李風華;張仁和;;淺海異地混響的理論與實驗比較[A];中國聲學學會2002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4 ;微博傳播中的謠言現(xiàn)象研究——以新浪微博“3D《泰坦尼克號》伸手摸”段子為例[A];第三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辛逸;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及其傳播路徑研究》[N];光明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趙婀娜;尋找新的文化傳播路徑[N];人民日報;2014年
3 華春雨;政務微博客需找新出路[N];中華工商時報;2014年
4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人 王桂蘭 陳莉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認同[N];光明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王楊;中國文化怎樣實現(xiàn)“國際表達”[N];文藝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雋;基于衛(wèi)星遙感觀測的南海內波發(fā)生源與傳播路徑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微;校園童謠的傳播路徑及其調控[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2 申騰飛;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傳播路徑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3 布陽;社會轉型時期鄉(xiāng)村信息傳播的路徑選擇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年
4 王洛鋒;信息時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路徑與中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5 張雯婷;字幕組的網(wǎng)絡傳播路徑與傳播效果分析[D];暨南大學;2013年
6 陳冠全;社區(qū)關鍵節(jié)點發(fā)現(xiàn)與傳播路徑模式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7 侯沖;微博謠言傳播路徑和效果研究[D];蘭州大學;2014年
8 何啟剛;旅歐勤工儉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路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鄭濤;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微博影響力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7634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76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