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背景下大學生虛擬生存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 網絡 大學生 虛擬生存 機遇 挑戰(zhàn) 出處:《中國成人教育》2013年2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大學生的虛擬生存現(xiàn)象,在虛擬生存的世界里,大學生面臨人生體驗的豐富與空洞、人際交往的廣泛與狹窄、道德倫理的發(fā)展與失落、身心健康的成長與問題、個性發(fā)展的自由與異化,這種雙重境遇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高校要正視大學生虛擬生存帶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virtual exis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orld of virtual existence,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the enrichment and emptiness of life experience, the extensive and narrow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loss of moral ethics. The growth and problem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freedom and alienation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r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virtual exis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ll.
【作者單位】: 西華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學院;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分類號】:G645.5;TP39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青;;虛擬生存何以面對——兼談馬克思關于人的生存方式思考的當代價值[J];東岳論叢;2010年03期
2 賈英健;;論虛擬生存[J];哲學動態(tài);2006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阮敏爾;;大學生虛擬生存的影響及對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劉友山;;虛擬條件下主體性六大悖論[J];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朱寧吉;徐茜茜;;積極應對網絡對社會治安的挑戰(zhàn)[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李名亮;;兒童“虛擬世界”與兒童社會化發(fā)展[J];廣告大觀(理論版);2008年06期
5 王安琪;;網絡社會如何放大人的單向度——以馬爾庫塞技術批判理論為視角的考察[J];國際新聞界;2011年06期
6 黃河;朱德瓊;;虛擬社會中的主體異化及應對措施[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李毅飛;;網絡侵權的界定——虛擬生存基礎上的思考[J];經濟師;2007年08期
8 劉凱;秦耀辰;;虛擬地理環(huán)境的本體論與價值論問題[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年06期
9 賈英健;;虛擬生存何以可能[J];理論學刊;2012年01期
10 陳榕煒;;馬克思人學視野下虛擬生存哲學國內研究評述[J];學理論;2013年2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瓊;虛構的語言哲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張曉龍;價值論視野中的體育哲學[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4 徐琳琳;網絡中的虛擬自我探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楊振聞;當代中國人生存方式的變遷及其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文婷;高校教師數(shù)字化生存能力現(xiàn)狀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2 黃河;虛擬活動:一種新型的人類活動[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3 余汝藝;虛擬旅游及其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4 白雪;論虛擬人群[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李桐;從技術化生存向創(chuàng)造性生存的轉向[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6 楊晶靜;虛擬實驗的認識論問題探究[D];東華大學;2010年
7 高磊;論網絡交往的虛實二重性[D];山西大學;2010年
8 李智寶;虛擬交往與人的個性發(fā)展[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9 袁麗;初中生數(shù)字化生存能力現(xiàn)狀調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10 鄧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吳志堅,章鑄;虛擬現(xiàn)實:必須面對實踐的追問──兼與陳志良先生商榷[J];江漢論壇;2001年01期
2 唐少杰;網絡問題的哲學斷想[J];學海;2000年06期
3 高維鈁;電腦網絡對當今哲學的挑戰(zhàn)及應答[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霞;;網絡信息異化與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J];教育與職業(yè);2010年20期
2 劉婷婷;王保慶;;網絡時代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北方經貿;2010年11期
3 薛娟;;網絡信息對當代大學生身心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文竹;魯寬民;;打造支點 建立站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余宏明;霍躍進;倪學友;;大學生網絡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預防[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07年03期
6 李丹;范啟標;;對高!熬W絡政工”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08期
7 昝忠;張漢卿;;淺談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大同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8 寧艷紅;;芻議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J];才智;2008年03期
9 朱志勇;;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新趨勢[J];人民論壇;2010年14期
10 羅瑞;李蓉珍;;淺議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設[J];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方勁;;我國高校大學生網絡閱讀行為探析[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陳方勁;;我國高校大學生網絡閱讀行為探析[A];2008年湘粵澳閩圖書館學(協(xié))會學術研討會福建省論文匯編[C];2008年
3 陳水德;;構建高校網絡德育體系的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9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10年
4 楊彥春;;高校圖書館人文素質教育新探[A];廣西圖書館學會2009年年會暨第27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9年
5 劉希慶;;大學生網絡心理咨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6 王玉;;試析心理量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應用狀況[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7 徐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8 陳其華;;性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艾滋病分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董海婧;褚宇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遲立忠;周湘文;;大中學生身體自尊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整體自尊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偉;大學生求職輕裝上陣[N];天津日報;2007年
2 楚天歐亞職業(yè)學院 熊端練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學生心理特點 提高管理和教育質量[N];黃岡日報;2005年
3 聞白;大學生賣雞蛋的啟示[N];人民日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李青山 實習生 顧艷偉;南寧大學生有車族浮出水面[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5 王海燕 通訊員 王秋鳳;首批123名大學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裴睿 張全能;進京當保姆 最大收獲是學會忍耐[N];成都日報;2006年
7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扎實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蔣夫爾;廣闊農村任大學生充分施展才華[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宋波;召開大學生見面座談會[N];中國礦業(yè)報;2006年
10 何懷宏;善始還須善終[N];中國人口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春;網絡政治參與在我國的興起:條件、形態(tài)與前景[D];復旦大學;2005年
2 王金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3 孟凡生;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企業(yè)成本管理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4 段立新;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劉莉;當代中國大學生道德學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董玉整;網絡與真理[D];武漢大學;2004年
7 朱燕;美國大學生學術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8 李忠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賢卿;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道德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10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光泉;網絡技術發(fā)展對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戰(zhàn)[D];武漢科技大學;2005年
2 李層;我國高校紅色網站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蘇世靜;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D];吉林大學;2007年
4 鄒從清;網絡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張樹啟;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D];黑龍江大學;2006年
6 沈士彬;網絡文化視野中大學生價值觀探析[D];吉林大學;2007年
7 張佳;大學生網絡道德與現(xiàn)實道德教育互動關系研究[D];燕山大學;2009年
8 曾成義;大學生焦慮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胡凜;大學生自殺傾向的心理預防和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衛(wèi)一;大學生職業(yè)自我概念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069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0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