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紅色文化教育傳承體系的構建
本文關鍵詞: 紅色文化 教育傳承 體系 構建 出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承既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內在需要,也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的現(xiàn)實需求。我們應著眼紅色文化教育傳承體系的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豐富內容體系,拓展傳承方式,提升產業(yè)水平,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推動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
[Abstract]:The 18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ed out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o build a system of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e education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to strengthen the vital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rea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heritage system. Tak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guide, enriching the content system, expanding the way of inheritance,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dustry, innovating the system mechanism,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作者單位】: 重慶郵電大學黨辦;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紅色經典與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播研究”(項目批準號:10YJCZH228) 2011年度重慶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網絡環(huán)境下的紅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項目批準號:2011QNZZ1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641
【正文快照】: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思想觀念和道德追求,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新形勢下堅定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資源。深入研究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承,對于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二堯;郭志普;王輝;;推動紅色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對策思考[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衍增;;王明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功過再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陳晉文;;建國前后中國共產黨接管城市的政策[J];長白學刊;2011年06期
3 楊茜;;毛澤東《實踐論》的意義探析[J];長城;2010年08期
4 耿春光;;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團結中間黨派之三維探析[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2期
5 張運清;論毛澤東調查研究的作風[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符琳;;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及其時代價值[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馬瑞;;《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的地位和作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曹豐漢;;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黨在抗戰(zhàn)局部執(zhí)政時期開發(fā)的最豐厚的政治資源[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許道權;;我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權的發(fā)展與完善[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唐遠華;;以學習推動經濟發(fā)展方式加快轉變[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周淑真;;統(tǒng)一戰(zhàn)線歷史地位和現(xiàn)實作用的再認識[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2 劉昊;黃江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必須防止三大拐點[A];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暨賀州市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楊黎源;;權利追求與政策演變:農民進城就業(yè)的歷史回顧及啟示[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貴田;王素霞;;中共政黨權力監(jiān)督的理論與實踐[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裴匡一;;論日本“大陸政策”的演變過程[A];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文叢第五輯[C];1995年
6 王崇文;;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緣由、難題與對策[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民族、民生、民主”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會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慧勇;周恩來與“文革”后期中央行政體制的重新整合[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奕霏;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zhí)政的人民利益觀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段煉;從革命型到建設型的民主模式轉換[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褚亞男;昆侖影業(yè)公司發(fā)展研究(1945-1952)[D];上海大學;2011年
5 劉岸冰;公私合營后中國企業(yè)制度的歷史性轉折[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6 廖小明;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經濟公正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王新;中國共產黨關于城市小資產階級的理論與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逯原;中共第一代領導人對我國社會性質和發(fā)展階段問題的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洋;論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從馬克思到鄧小平[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張希賢;延安時期黨領導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歷史經驗初探[D];中共中央黨校;199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艷麗;試論利用紅色資源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D];湘潭大學;2010年
2 張紅衛(wèi);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工人失業(yè)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譚歡;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社會階級階層理論的探討[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辛巍巍;農村基層黨組織“公推直選”模式探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林德源;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歷史性突破[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6 韓曉春;抗戰(zhàn)時期中共在陜甘寧邊區(qū)對執(zhí)政合法性的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7 胡志輝;黨領導的農業(yè)稅改革簡論[D];南開大學;2011年
8 汪瑤;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遺族學校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李思學;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曉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反傾向斗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水弟;傅小清;楊艷春;;歷史與現(xiàn)實: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2 李水弟;陳建;;紅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曉曉;趙姍姍;;高校研究性教學體系的構建[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白瑞;;關于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體系的幾點思考[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饒華球;在深化改革中構建高?萍紕(chuàng)新體系[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張向戰(zhàn);論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結構體系的構建[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2期
5 譚政國;;構建實驗技術理論教學體系初探[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4年02期
6 肖平平;;論如何構建高?冃Э己梭w系[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王曉峰;;高?冃ЧべY體系構建的基本導向[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劉衛(wèi)紅,朱正偉;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陳漢來;;論新課程“基礎”課案例教學體系的構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10 何仕;;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人才素質拓展體系的構建[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建華;高春花;張可;;大學生性觀念的解讀與構建[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晁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大學生的誠信教育[A];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閆良國;于海琴;魏琴;王士龍;姜潤田;;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初探[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化學教育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4 王學東;;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A];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沖;;全面認識健康教育 構建高校健康教育體系[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6 張虹;胡群海;;構建校園安全防控體系的探索與實踐[A];北京市高教學會保衛(wèi)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7年
7 李萍;;構建高校學生資助長效機制的實踐與思考[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8 林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huán)境的構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7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7年
9 肖永梅;;大學生虛擬社會實踐的內涵解讀及整體構建[A];2008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10 曾建唐;藍波;黃艷芳;許恩江;;更新理念搞好教改,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銘鐘;我國西北五省(區(qū))高等教育與區(qū)域經濟互動模式構建[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8年
2 陸道坤;制度的輸入與體制的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瑞林;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亞麗;我國高等學校教學原則體系的科學構建[D];蘭州大學;2007年
2 林春;大學生職業(yè)心理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周西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探索[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玉君;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構建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5 郭俊梅;新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構建[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劉凌;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躍然;和諧大學文化構建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8 居玲;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主體的問題與重建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于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構建[D];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
10 張佑祥;高校信息化體系建構研究[D];湘潭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903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49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