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模式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翻轉課堂模式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華中師范大學》 2015年
翻轉課堂模式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魏慶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改變了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本文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研討。在翻轉課堂中,將知識的傳授放在課前,讓學生基于視頻學習,而將知識的內化放在課內,由教師組織課堂活動,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展示等。在教師設定的大框架下,學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學習時問、學習內容、學習順序以及學習的次數。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與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課后獨立做作業(yè)相比,翻轉課堂將重點、難點、易錯點留在課堂上解決,這一做法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的巨大轉變,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了新教學理念的貫徹者、學習的主導者、推動者、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在翻轉課堂中發(fā)現(xiàn),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機會增多了,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工作增多了,因此,教師會更加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解決問題。針對教師在翻轉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能遇到的信息技術操作或平臺,本文做了簡單的總結和介紹。如錄制課前視頻的常用技術:一類是用攝像機+場景的錄制;另一類是采用計算機軟件直接錄屏的技術。發(fā)布視頻的常用平臺:播客、優(yōu)酷等。討論互動的技術平臺:QQ聊天軟件、微博、博客等以及綜合性平臺:武漢教育云等。在常規(guī)教學中,高中物理課程按講授的內容可以分為知識性新課、物理學史性課程、習題課、復習課、實驗課。本文以不同的課例,將不同種類的課程的常規(guī)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的案例對比,總結出不同課程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型與流程。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33.7;G43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盧強;;翻轉課堂的冷思考:實證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2 張渝江;;翻轉課堂變革[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年10期
3 丁建英;黃煙波;趙輝;;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年21期
4 張新明;何文濤;;支持翻轉課堂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模型探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年08期
5 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建琴;;中學物理教學的導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孫元和;;現(xiàn)代物理學革命的起因[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11期
3 董軍;;淺議上好物理課要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12期
4 程志甫;;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5 王元星;侯文華;;化學熱力學的建立與發(fā)展概略[J];大學化學;2011年04期
6 喬靈愛;魏全香;;愛因斯坦對量子理論發(fā)展的重要影響[J];大學物理;2006年05期
7 趙崢;田貴花;高思杰;劉遼;;異地時鐘同步與時間的度量[J];大學物理;2007年11期
8 趙崢;;《相對論、字宙與時空》連載①——人類早期對宇宙的認識[J];大學物理;2009年01期
9 周武雷;蔡托;潘曉慧;;基于原始物理問題的大學物理教學實踐[J];大學物理;2010年06期
10 倪致祥;;《近代物理學中重大發(fā)現(xiàn)的再探索》連載①——熱輻射規(guī)律的探究[J];大學物理;2010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苑青松;喚醒與契合:言語生命的賦形[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崔振成;現(xiàn)代性社會與價值觀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佳玉;相變過程中的高溫粒子輻射特性[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5 王保紅;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紀內容計量分析的科學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6 湛玉釗;反思與建構[D];西南大學;2013年
7 劉義民;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8 陳實;我國中學生現(xiàn)代地理實踐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9 何茜;美學取向課程探究[D];西南大學;2014年
10 唐開福;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村教師精神生活的田野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梅;網絡學習監(jiān)控初探[J];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07期
2 盧強;;基于e-portfolio高校實踐性課程評價模式的重構[J];中國遠程教育;2010年03期
3 李霞;朱亞莉;;網絡學習監(jiān)控的基本策略與實施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6期
4 許艷麗;馬德俊;劉剛;;國家精品課程網站中教學視頻的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5 龔雪琴;;基于知識地圖的數字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J];電子世界;2012年10期
6 盧強;;課程學習活動設計重審:活動理論視域[J];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7 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xiàn)代教學;2005年05期
8 岳欣云;;教學對話的三種境界及對教師的要求[J];教育科學;2008年03期
9 李如密;王冬黎;;課堂教學等待藝術探微[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8期
10 宋彩萍,王江紅;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孫崇勇;認知負荷的測量及其在多媒體學習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路紅梅;;在教學中實施“10+35”五環(huán)節(jié)課堂模式的體會[J];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02期
2 唐曉霞;;新課堂模式解讀[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2年01期
3 郝玉科;;“三梳”“雙問”課堂模式[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2年Z6期
4 黃雪梅;;“2/3有效課堂模式”的實踐探索[J];廣西教育;2012年34期
5 楊國珍;;“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模式之我見[J];新課程(中旬);2013年05期
6 劉優(yōu);;“物理幸運52”課堂模式的嘗試[J];課程教育研究;2013年14期
7 丁聰;素質教育課堂模式[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0年04期
8 孟繁英;論“協(xié)同教學”的課堂模式與學生心理發(fā)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0年01期
9 吳興銳,盛太順;激活課堂 培養(yǎng)能力——淺談“趣、疑、思、創(chuàng)”數學課堂模式[J];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17期
10 付莉;新課堂模式的思考[J];教書育人;2004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程國芬;;淺談如何使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更有效率[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年
2 朱立峰;;論化學探究式教學的課堂模式[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3 楊夏菲;;淺談卓越課堂模式下小學生開放型體育課的調控[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夏教師篇卷1)[C];2013年
4 劉明;;淺談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模式構建[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七卷)[C];2014年
5 耿素云;;改革課堂模式 嘗試分類教學[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闞永寬;;重視發(fā)揮教師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模式中的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年
7 呂桂娟;;“3+1”課堂模式改革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8 李慶華;馬鳳;;提高課堂效率,從課堂模式開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9 陸戰(zhàn)偉;;農村中學“五步教學”課堂模式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10 李慶華;馬鳳;;提高課堂效率,從課堂模式開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魯晨 昊坤;[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四川省鄰水中學實驗學校 任文睿;[N];四川科技報;2010年
3 長垣縣樊相鎮(zhèn)一中 楊紅偉 楊秉義;[N];新鄉(xiāng)日報;2010年
4 旬邑 王斌;[N];咸陽日報;2010年
5 劉淑真 溫泉縣哈日布呼鎮(zhèn)中心小學;[N];博爾塔拉報(漢);2012年
6 宋懷忠 劉少華 張?zhí)戾\ 記者 汪江婷;探索有效教學課堂模式 讓教育為生命增輝[N];廣元日報;2012年
7 張紅紡 鄧志杰;[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王邦建;[N];樂山日報;2009年
9 湖北省沙洋縣長林中學 王順安;[N];中國教師報;2014年
10 ;[N];中國教師報;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史基升;黃梅縣“四學”本真高效課堂模式案例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15年
2 龍之秀;自主合作探究型課堂模式病象探源及其應對策略[D];黃岡師范學院;2015年
3 畢寧;中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效率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4 魏慶;翻轉課堂模式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李海娟;顛倒課堂模式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6 趙新新;“導學案”高效課堂模式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7 劉笑黎;初學者“一對一”課堂模式教學設計[D];西北大學;2015年
8 羅少華;中美翻轉課堂實踐案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9 林紅美;“152010”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10 趙桐;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初中數學智慧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翻轉課堂模式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5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6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