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同伴依戀的中介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12-30 13:06
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與維持良好關系的基石,是個體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它有利于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有助于社會穩(wěn)定和諧。本研究從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出發(fā),意在分析初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同伴依戀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并探究同伴依戀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親社會行為影響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選用《家庭教養(yǎng)方式問卷》、《父母與同伴依戀問卷》中的同伴依戀分量表、《親社會傾向量表》作為測量工具,以339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使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描述統(tǒng)計、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中介效應檢驗等統(tǒng)計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初中生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中生父母對男生比對女生更傾向使用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2、初中生專制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同伴依戀呈顯著負相關,與同伴依戀疏遠維度呈顯著正相關;初中生信任鼓勵型、情感溫暖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同伴依戀及其信任、交流維度呈顯著正相關;初中生情感溫暖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同伴依戀疏遠維度呈顯著負相關;初中生溺愛型、忽視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同伴依戀及其交流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與同伴依戀疏遠維度呈顯著正相關;初中生忽...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同伴依戀、親社會行為關系假設模型
中介效應模型圖
中介效應檢驗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家庭親密度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效應[J]. 李露,葉寶娟,倪林英,楊強.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0(01)
[2]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精神病性體驗的關系:同伴依戀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 王東方,楊新華,王思思,陳春平,孫夢,張雯,蒲唯丹,歐陽萱,劉哲寧.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9(05)
[3]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J]. 潘澤泉,朱江.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2)
[4]父母教養(yǎng)投入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親子依戀的中介作用[J]. 侯芬,伍新春,鄒盛奇,劉暢,黃彬彬.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8(04)
[5]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戀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J]. 鄧偉,朱志惠.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8(05)
[6]大學生母親教養(yǎng)方式、共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 丁夢媛,方燕玉,倪軍,冷玥,鄧慧華.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7(04)
[7]親子關系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 吳旻,劉爭光,梁麗嬋.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5)
[8]權力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機制及相關因素[J]. 蔡頠,吳嵩,寇彧.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1)
[9]大學生同伴依戀與愛情觀的關系[J]. 楊光金,陳朝陽.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12)
[10]童年晚期親社會行為與兒童的心理社會適應[J]. 魏星,呂娜,紀林芹,陳亮,張文新.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5(04)
博士論文
[1]睡眠對工作場所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自我損耗與積極情緒的中介作用[D]. 駱瑒.華東師范大學 2018
[2]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 遲毓凱.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高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負面評價恐懼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 朱曉文.山東師范大學 2019
[2]自我損耗和社會價值取向?qū)Τ踔猩H社會行為的影響及道德啟動的補償[D]. 黎少慧.天津師范大學 2019
[3]初中生自愛現(xiàn)狀及其與親社會行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D]. 劉曉敏.云南師范大學 2019
[4]情緒智力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 魏超.東北師范大學 2019
[5]初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 施雯.南昌大學 2018
[6]親子依戀和同伴依戀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發(fā)展的影響[D]. 白麗.南京師范大學 2018
[7]感恩與親社會行為:認知評價和自我價值感的作用[D]. 張生娜.曲阜師范大學 2018
[8]依戀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人際信任的中介作用[D]. 楊思思.南京師范大學 2018
[9]青少年自戀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D]. 張蕾.上海師范大學 2018
[10]青少年同伴依戀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 謝嘉妍.廣州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558255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同伴依戀、親社會行為關系假設模型
中介效應模型圖
中介效應檢驗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家庭親密度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效應[J]. 李露,葉寶娟,倪林英,楊強.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0(01)
[2]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精神病性體驗的關系:同伴依戀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 王東方,楊新華,王思思,陳春平,孫夢,張雯,蒲唯丹,歐陽萱,劉哲寧.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9(05)
[3]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J]. 潘澤泉,朱江.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2)
[4]父母教養(yǎng)投入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親子依戀的中介作用[J]. 侯芬,伍新春,鄒盛奇,劉暢,黃彬彬.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8(04)
[5]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戀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J]. 鄧偉,朱志惠.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8(05)
[6]大學生母親教養(yǎng)方式、共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 丁夢媛,方燕玉,倪軍,冷玥,鄧慧華.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7(04)
[7]親子關系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 吳旻,劉爭光,梁麗嬋.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5)
[8]權力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機制及相關因素[J]. 蔡頠,吳嵩,寇彧.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1)
[9]大學生同伴依戀與愛情觀的關系[J]. 楊光金,陳朝陽.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12)
[10]童年晚期親社會行為與兒童的心理社會適應[J]. 魏星,呂娜,紀林芹,陳亮,張文新.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5(04)
博士論文
[1]睡眠對工作場所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自我損耗與積極情緒的中介作用[D]. 駱瑒.華東師范大學 2018
[2]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 遲毓凱.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高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負面評價恐懼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 朱曉文.山東師范大學 2019
[2]自我損耗和社會價值取向?qū)Τ踔猩H社會行為的影響及道德啟動的補償[D]. 黎少慧.天津師范大學 2019
[3]初中生自愛現(xiàn)狀及其與親社會行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D]. 劉曉敏.云南師范大學 2019
[4]情緒智力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 魏超.東北師范大學 2019
[5]初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 施雯.南昌大學 2018
[6]親子依戀和同伴依戀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發(fā)展的影響[D]. 白麗.南京師范大學 2018
[7]感恩與親社會行為:認知評價和自我價值感的作用[D]. 張生娜.曲阜師范大學 2018
[8]依戀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人際信任的中介作用[D]. 楊思思.南京師范大學 2018
[9]青少年自戀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D]. 張蕾.上海師范大學 2018
[10]青少年同伴依戀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 謝嘉妍.廣州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5582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355825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