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系對小學生孤獨感的影響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eacher acceptance, peer acceptance and loneliness in 876 pupils was studied by questionnaire and peer nom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eacher acceptance, peer acceptanc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variable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eacher acceptance and peer acceptanc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loneliness,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 levels.
【作者單位】: 商丘師范學院教育系
【分類號】:G4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于海琴,周宗奎;兒童的兩種親密人際關系:親子依戀與友誼[J];心理科學;2004年01期
2 趙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關系的變化對孤獨感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韋耀陽,李曉;高中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濱州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2 張順;王良鋒;孫業(yè)桓;張秀軍;;安徽省某農(nóng)村地區(qū)3~6年級小學生孤獨感及其影響因素[J];疾病控制雜志;2007年01期
3 吳劍;蔣威宜;;孤獨感及我國小學兒童孤獨感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Z2期
4 李彩娜;鄒泓;;青少年孤獨感的特點及其與人格、家庭功能的關系[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韋耀陽;高中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關系的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6 王良鋒;張順;孫業(yè)桓;張秀軍;;安徽某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生社交焦慮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年10期
7 周宗奎,趙冬梅,陳晶,蔣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學心理系;童年中期兒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覺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8 趙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關系的變化對孤獨感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6年01期
9 周宗奎,;孫曉軍,趙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關系與孤獨感的中介變量檢驗[J];心理學報;2005年06期
10 趙冬梅;周宗奎;劉久軍;;兒童的孤獨感及與同伴交往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7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沈嘉祺;論道德情感的生成與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江洋;幼兒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預期性、發(fā)展性及差異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3 趙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發(fā)展與心理適應:3年追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冬梅;童年中期兒童孤獨感的影響因素:同伴接納、友誼質(zhì)量和社交自我知覺[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朝霞;大學生的社交焦慮及其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任麗杰;小學兒童孤獨感及其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麗君;青少年依戀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學校適應的相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梁楠;基于氣質(zhì)評定的幼兒同伴關系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周連;關于鄂西農(nóng)村“留守學生”教育與管理的調(diào)查與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孫曉軍;兒童社會行為、同伴關系、社交自我知覺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譚靜;兒童友誼、同伴接納和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朱婷婷;童年中期社交退縮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詠梅;青少年依戀及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鄒泓,周暉,周燕;中學生友誼、友誼質(zhì)量與同伴接納的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 于海琴,周宗奎;小學高年級兒童親子依戀的發(fā)展及其與同伴交往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年04期
3 萬晶晶,周宗奎;國外兒童同伴關系研究進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年03期
4 周宗奎,趙冬梅,陳晶,蔣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學心理系;童年中期兒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覺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5 俞國良,辛自強,羅曉路;學習不良兒童孤獨感、同伴接受性的特點及其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輝;嬰兒早入托到底好不好[J];幼兒教育;1993年Z1期
2 宋建軍;教師“扒分”現(xiàn)象掃描[J];價格月刊;1995年01期
3 吳放,鄒泓;幼兒與成人依戀關系的特質(zhì)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聯(lián)系[J];心理學報;1995年04期
4 薛志成;部分教師“扒分”現(xiàn)象掃描[J];價格與市場;1997年12期
5 樂國安,D·G.弗里德曼,,C.帕克;中國的母子關系模式及文化傳遞[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6 鄭曉邊;爸爸,回來吧![J];早期教育;1997年05期
7 朱寧波;終生學習社會中的學校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1998年03期
8 陳會昌,梁蘭芝;親子依戀研究的進展[J];心理學動態(tài);2000年01期
9 吳放;為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港灣”——談親子依戀關系[J];學前教育;2000年03期
10 姜嵐;美術活動中開放式提問的應用——評中班美術活動《郊游》[J];學前教育;200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岳永華;陳會昌;;兒童2歲時的親子依戀與其4歲時問題行為的關系[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2 王雨紅;;嬰兒期親子依戀關系對兒童心理的影響及智力促進[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陳珊;林秋君;胡君;王莉玲;陳燕惠;陳達光;林桂秀;;早期教育在嬰幼兒保健門診應用的研究[A];第七屆全國(內(nèi)地、港、澳)“兒童發(fā)育與行為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林敏;李其維;程利國;;小學六年級學生自我評價影響因素的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趙冬艷;王爭艷;雷靂;;親子依戀、同伴依戀與青少年的自主性發(fā)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宗愛東;李丹;丁月增;;2歲兒童分享行為與家庭因素關系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伍亞娜;雷靂;;親子依戀與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關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趙冬艷;王爭艷;雷靂;;親子依戀、同伴依戀與青少年的自主性發(fā)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郁虹;;班級“博客” 網(wǎng)頁__開創(chuàng)現(xiàn)代家園共育新形式[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北京大興縣黃村第七小學 李鵬;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N];中國體育報;2000年
2 徐青;父親與孩子[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3 朱敏 徐小龍;幼兒園網(wǎng)絡課程建構的原則[N];光明日報;2003年
4 黃春香;依戀:孩子心理發(fā)育的“營養(yǎng)劑”[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5 林潔瑩;匠心在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6年
6 胥曉琦;嬰兒讓父母依戀有“高招兒”[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7 會寧縣太平店鎮(zhèn)青江中學 王禎;農(nóng)村留守兒童學習狀況分析[N];甘肅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高翔;影響小學生同伴接納的因素分析及其干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曉辰;小學生同伴接納、教師接納、學業(yè)成績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林敏;小學六年級學生自我評價影響因素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趙冬艷;北京城區(qū)高中生親子溝通、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的性行為和性態(tài)度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姜凌云;依戀理論的人際關系說及其實用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吳小秀;大學生親子依戀、積極生涯態(tài)度與生涯未決的關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954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295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