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性格匹配、對性格的喜歡程度與青少年期母子溝通
[Abstract]:Taking 632 junior high school teenagers and their mothers from two middle schools in Chengdu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asked to report their personality and their liking for each other's personality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asked to report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personality mat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preferenc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personality matching types with both extroverted personality, stable mood and low psychotic degree than other mother and child personality matching types. This result partly supports the degree of coincidence theory. The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gree of personality preference is more powerful than personality matching in predicting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 and the degree of personality preference plays a complete or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on personality matching type and mother-son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政教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規(guī)劃資助項目(01JAXLX011)
【分類號】:B844.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志國;;“母子戰(zhàn)爭”的硝煙起散[J];大眾心理學;2003年06期
2 馬平;;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解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年22期
3 姚樹橋;;一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摸底”書——評《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zhì)調(diào)查研究》一書[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年03期
4 吳遠芳;;電話心理咨詢青少年性心理問題的技術(shù)探析[J];校園心理;2011年04期
5 郭麗麗;;學會做時間的小主人[J];大眾心理學;2008年04期
6 程贊紅;;他不再怪異了[J];大眾心理學;2004年07期
7 代慧慧;;“印記”與“錯記”[J];大眾心理學;2008年07期
8 林令;;戴乳罩的男生[J];大眾心理學;2003年02期
9 邵芳;;“浪蕩仔”變成了“紀律標兵”[J];大眾心理學;2004年03期
10 俞暉;;做父母的調(diào)色板[J];大眾心理學;2006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萬晶晶;方曉義;鄧林園;黃麗娜;;青少年期母子性格與家庭親密度的關(guān)系:性格喜好的作用[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萬晶晶;方曉義;黃麗娜;夏翠翠;;性格匹配、性格喜歡與青少年期母子關(guān)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爭艷;劉靜;趙冬艷;;青少年依戀和自主性的特點及其相互關(guān)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張文新;張玲玲;紀林芹;;青少年未來取向的發(fā)展與自尊、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guān)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張玲玲;李海壘;張文新;;青少年未來取向發(fā)展的基本特點[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美萍;張文新;;青少年期親子沖突與親子親合發(fā)展特征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胡艷玲;;3-5歲兒童的母親關(guān)于兒童自主的觀念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作國;王慶同;崔德年;宮玉柱;高峰;周淑華;劉孟忠;朱秋玉;左常起;王佩珂;呂民廣;;萊陽農(nóng)村和煙臺芝罘區(qū)青少年期自殺死亡者調(diào)查分析[A];第四屆文化精神病研究報告選編[C];1993年
9 鄭思明;雷靂;;青少年發(fā)展理論新進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梁學強;;戀母心理分析[A];第二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男科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整理/劉芬;當孩子看見父母親熱[N];北京科技報;2004年
2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 湯世明;我女兒能做母親嗎?[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3 羅照春;母親抑郁 殃及孩子[N];健康報;2006年
4 孫蕊;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N];周口日報;2007年
5 寧在蘭;怕聽母親聲音的男子[N];保健時報;2003年
6 吳健斌;母子分離 重創(chuàng)幼兒心靈[N];健康報;2004年
7 歐陽育樹;做個好母親的心理素質(zhì)[N];大眾衛(wèi)生報;2000年
8 呂斌;孩子的依戀是對母親的信任[N];保健時報;2004年
9 羅照春;母親患了抑郁癥禍及孩子怎么辦[N];湖北科技報;2005年
10 王曉龍;不懂快樂的男人[N];溫州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玲玲;青少年未來取向的發(fā)展與家庭、同伴因素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紀林芹;兒童攻擊、相關(guān)問題行為的發(fā)展及其家庭相關(guān)因素[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發(fā)展及其與適應的關(guān)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鄒萍;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及其對小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5 任其平;主體的在世之在[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國艷;中國12~36月齡幼兒情緒社會性發(fā)展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凌宇;青少年抑郁癥狀的易感性—應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8 劉凌;嬰兒自我認知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與母嬰依戀的關(guān)系[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大維;不同情境下母親態(tài)度對3-6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史朝霞;青少年依戀發(fā)展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美榮;初中生母親的母性意識與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個性特征的影響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婷;青少年期父母權(quán)威認知及其對親子關(guān)系影響的機制[D];浙江大學;2006年
5 戴必兵;青少年未來取向的影響因素[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楊先順;青少年的個人規(guī)劃與抑郁、焦慮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蔚;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與氣質(zhì)、情緒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詠梅;青少年依戀及與人際信任的關(guān)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9 徐夫真;青少年疏離感與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納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尚秀華;青少年依戀、自我概念與學業(yè)成就的關(guān)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491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14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