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成人禮的教育功能
本文選題:成人禮 + 教育功能; 參考:《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03期
【摘要】:正古往今來,許多民族都有為青少年舉行成人禮的習俗。顧名思義,成人禮是為剛剛結束少年階段、進入青年階段的年輕人舉行的儀式。由于這一儀式是在特定的年齡舉行的,長輩往往利用這個機會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所以成人禮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一、成人禮教育的必要性一個完整的人生可以分為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五個階段。進入青年階段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成人
[Abstract]:Throughout the ages, many nationalities have the custom of holding adult rites for young people. As the name implies, the rite of passage is a ceremony for young people who have just finished their youth. Since the ceremony is held at a specific age, elders often use this opportunity to educate young people, so the rite of adulthood h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o this. First, the necessity of adult ritual education a complete lif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children, adolescents, youth, adults, old age. Entering the youth stage is a sign of one's maturity. mature people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湘潭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金少萍;云南少數(shù)民族女子成年禮探微[J];思想戰(zhàn)線;1999年02期
2 謝如娟;成人禮、成人意識與婦女解放[J];中國婦女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立;太陽崇拜與中國古人生命悲劇意識——從日暮黃昏意象談起[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2 楊華;丁建華;;巴族崇“鳥”的歷史因由[J];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3 李建;朱煥;;余華小說對傳統(tǒng)“死亡”命題的變革與承繼[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朱凌,李建;由余華小說看中國文學“死亡”意向的演[J];船山學刊;2004年04期
5 楊序;;皖中農(nóng)村清明節(jié)掃墓儀式中的民俗信仰論析——以肥西縣中派村為例[J];滁州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張勁松;論中華巫儺藝術中的火符號[J];東南文化;1993年04期
7 張玉能;;實踐美學與審美精神性[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8 張弓;;話語生產(chǎn)與自由性審美實踐[J];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9 李娟;成人禮文化傳承及變遷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胡景敏;孫俊華;;《莊子》生命意識的神話哲學解讀[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凌德祥;;東西方火的文明比較研究[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艷暉;湖南靖州花苗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萬潤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0年
3 季芳;實踐美學的生態(tài)維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緒義;先秦諸子發(fā)生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5 楊明;1949大陸遷臺作家的懷鄉(xiāng)書寫[D];四川大學;2007年
6 張曉剛;產(chǎn)權的社會化選擇與公有制實現(xiàn)[D];吉林大學;2007年
7 侯阿冰;少數(shù)民族價值觀的結構、特征及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張喜貴;六朝羈旅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9 車海鋒;朝鮮民族與滿—通古斯諸民族神話傳說中的意象、母題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10 梁盛平;贛南客家傳統(tǒng)民具設計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俊宇;面具視覺藝術符號特征及符號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2 周浩然;磨溝墓地未成年人埋葬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謝鑫輝;可玩性日用陶瓷的設計思維方式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4 王倩;火文化對彝族社會生活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游小倩;“門”和“門”所參構語詞的語義分析及文化內(nèi)涵[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謝宏雯;原始巖畫藝術精神的啟示[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7 宮海婷;《詩經(jīng)》婚戀詩的原始文化溯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徐萌;電影的時間及其超越[D];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1992年
9 李中亮;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10 嚴玉;巫文化藝術的美學內(nèi)涵[D];重慶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克杯;;成人禮[J];文學少年(中學);2010年03期
2 姚舜;都興芳;;成人禮回歸的新時期意義[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年02期
3 小新;;給18歲女兒的成人禮[J];婦女生活(現(xiàn)代家長);2009年03期
4 曾子;;“成人禮”情人[J];黃金時代;2009年05期
5 熱力;;形形色色的“成人禮”[J];中國民族;1985年02期
6 梁東云;;在英國挑戰(zhàn)“成人禮”[J];21世紀;2008年01期
7 本刊編輯部;;2008,遙望成人禮[J];世界兒童;2008年01期
8 周銳;;成人禮[J];少年文藝(上海);2008年04期
9 張澤;梁東云;;挑戰(zhàn)英國“成人禮”[J];青年博覽;2008年14期
10 張澤;梁東云;;挑戰(zhàn)“成人禮”[J];少年文摘;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發(fā)揮教育功能 服務小康工程[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nóng)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2 郭成鈺;趙金惠;;突出教育功能 強化內(nèi)容創(chuàng)新——甘肅科技館內(nèi)容設計初探[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一)[C];2008年
3 傅千吉;;藏族傳統(tǒng)生態(tài)文化教育研究[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陳漢民;林海;;談談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心理教育功能[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孫俊三;謝麗玲;;論西方教育功能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劉立民;;轉換管理體制,深化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7 蘭國英;;面向?qū)W校拓展自然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探索——以浙江自然博物館教育實踐為例[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8 李培和;屠德;;試論學校體育與德育的關系[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甘肅卷)[C];2010年
9 龔勝生;任喚麟;;論校園旅游的教育功能及其實現(xiàn)[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徐光榮;;遼海講壇第七講 名人傳記的教育功能與啟迪價值[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4——遼海講壇·第二輯(文學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堯;拓展奧運會的教育功能[N];遼寧日報;2008年
2 姚順忠;社會各界共建基地更好發(fā)揮教育功能[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3 黃洪濤;樂安抓好“三談一防”強化辦案教育功能[N];撫州日報;2010年
4 潘守勇;發(fā)揮訓練的教育功能[N];解放軍報;2006年
5 ;“遠程教育的作用可真大啊!”[N];杭州日報;2007年
6 曹利群;電視媒體的教育功能需強化[N];中華新聞報;2007年
7 林峰;國際象棋的教育功能[N];中國教育報;2003年
8 楊建光;教育部有關領導肯定青藏鐵路教育功能[N];人民鐵道;2007年
9 郭柏林(作者系銅川礦務局第一中學教師);素質(zhì)教育應強化對學生的教育功能[N];銅川日報;2006年
10 李利芳;讓夢想在青春中閃光[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2 黃安輝;中國京族哈節(ji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3 李春霞;電視與中國彝民生活[D];四川大學;2005年
4 牛靜;論現(xiàn)代奧運會開幕式的歷史演進[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5 付菠益;宣泄的儀式[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6 陳繼揚;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陶紅;蠶絲文化傳承中教育功能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8 白紅梅;文化傳承與教育視野中的蒙古族那達慕[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9 趙興民;交融中的促新[D];西南大學;2007年
10 李銀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節(ji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慕云;大學儀典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管倚;幼兒園墻面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科敏;探索性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及其設計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史亮;圖形在中學數(shù)學中教育功能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申長忠;農(nóng)村教育服務新農(nóng)村建設功能探析[D];河南大學;2008年
6 呂佳靜;公共文化機構的藝術教育功能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孫勝男;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教育功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潘麗珊;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林琳;人教A版高中數(shù)學教科書中“閱讀材料”的教學思路和方法[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但紅蓮;香港懷舊片浪潮:一次激活文化記憶的儀式[D];北京電影學院;2005年
,本文編號:19806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98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