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胡適的科學教育思想
本文選題:胡適 + 科學教育; 參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摘要】:在大力提倡"科教興國"的今天,科學教育被賦予了重大的社會責任。胡適是中國19世紀20年代前后頗具影響的人物,他在五四時期與陳獨秀等人提倡的民主與科學,在當時的中國具有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他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主張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強調(diào)科學研究要以大學為中心,并提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科學研究方法。從歷史角度對胡適的科學教育思想進行分析,將會對當前科學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Abstract]:Today, sc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endowed with great social responsibility. Hu Shi was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China around the 1820s. He advocated democracy and science with Chen Duxiu and others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played an enlightening role in China at that time and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He emphasized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dvo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emphasized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be centered on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of "bold hypothesis and careful verification". The analysis of Hu Shi's thoughts o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current science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近代科學教育與當代科學教育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G40-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少偉;;現(xiàn)代法的本體價值及其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啟示[J];河北法學;2006年09期
2 王玉平;從杜威到胡適——實用主義之變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胡偉希;烏托邦的“否定辯證法”——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運動的考察與反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范勁;關于“五四”疑古思潮同傳統(tǒng)關系的思考[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5 林小波,高玉寬;論胡適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貢獻[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6 蘇鴻;;意義世界視野下的課程知識觀[J];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05期
7 吳海江;;“科技”一詞的創(chuàng)用及其對中國科學與技術發(fā)展的影響[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年05期
8 尤小立;晚年陳獨秀學術與思想的內(nèi)在統(tǒng)一和分裂——以《孔子與中國》為中心[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徐穩(wěn);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歷史反思——評胡適的科學教育價值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10 王劍;胡適與杜威的中國之行[J];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景海峰;;中國文化形象的世紀性轉(zhuǎn)折[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二)[C];2004年
2 鄭大華;;歐戰(zhàn)與戰(zhàn)后(1918~1927)中國文化轉(zhuǎn)型[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建龍;嚴復政治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4 劉東方;“五四”時期胡適的文體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6 黃海嘯;張君勱人生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劉霽;學術網(wǎng)絡、知識傳播中的文學譯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9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太福;胡適自由主義法律思想述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利民;論胡適的實用主義方法論[D];湘潭大學;2002年
3 梁潔;中國近代實證主義史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顧小燕;翻譯家胡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蔣良富;論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基礎教育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超;論胡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燕伶;變革與融通:走向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tǒng)一[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8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9 肖雄;探訪“再造文明”的教育之路[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姚瑩;論胡適的學術設想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曉;;文化是制度之母[J];董事會;2005年08期
2 鮑海燕;;綏遠平民教育對內(nèi)蒙古農(nóng)村教育發(fā)展的啟示[J];現(xiàn)代教育;2011年Z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大章;侯懷艮;;試論陶行知的科學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會刊[C];1987年
2 杜智萍;;楊杏佛科學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曲鐵華;梁清;;略論蔡元培的科學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張振助;;庚款留美學生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5 王劍;;“杜威中國之行”若干史實考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單中惠;;杜威教育思想與近代中國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劍 王彬彬 劉軍 鄢烈山;讀經(jīng)之辯[N];河北日報;2004年
2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令人困惑的優(yōu)先照顧[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3 蔡可;“語文”之痛的歷史映像[N];中華讀書報;2003年
4 張曉唯;民國時期的“教育獨立”思潮[N];團結(jié)報;2002年
5 山東泰安泰山區(qū)教育局 朱德民;溫馨的教書生活[N];中國教育報;2008年
6 單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國(下)[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周義;我們是否仍需“嚴肅”和“嚴肅教育”[N];天津教育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蘇力 通訊員 趙巨成;“七大工程”助推均衡發(fā)展[N];珠海特區(qū)報;2011年
9 蔡可;文學教育與語言教育的相諧相生[N];文藝報;2005年
10 閆學;教育“方程”的一種解法:以實用來回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金木;啟蒙與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雄;探訪“再造文明”的教育之路[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戴婭婭;胡適《四十自述》教育思想解讀[D];中南大學;2009年
3 謝錦;HPS科學教育思想的起源及其歷史沿革[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4 張楊陽;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孫靈艷;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廖軍和;晚清科學教育思想研究(1840-1911)[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瑞國;任鴻雋科學思想及其教育意義[D];蘇州大學;2009年
8 侯家選;任鴻雋[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逄金龍;胡先殨文教思想簡論[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浪;新國文·新文學·新國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344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93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