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fā)視野中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本文選題:校本課程開發(fā) + 教師參與 ; 參考:《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24期
【摘要】:本文從校本課程開發(fā)為教師專業(yè)成長提供廣闊的活動平臺以及對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提高產生的積極影響等方面來探討如何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及實施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e cours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eachers' own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作者單位】: 玉林師范學院
【基金】:2005年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編號為200504213)
【分類號】:G451.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允o7,夏雪梅;校本課程開發(fā)在中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2 盛曉明,周興偉;中國、英國中學體育課程設置和課程目標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3 謝天開;;關于高職高專院校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探討[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楊婭娜,李晴;地理課程資源:內涵與特征、類型與功能[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5 裴躍進;案例研究——校本教師培訓的有效策略[J];成人教育;2005年06期
6 李春枝;基礎教育課程管理的研究與探索[J];池州師專學報;2005年05期
7 楊慶元;;中學化學史教育綜述[J];化學教育;2006年11期
8 何芳;校本課程開發(fā)“失當”及其矯正[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孫國方;校本課程開發(fā)模式淺探[J];菏澤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10 何芳;校本評價之意蘊[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義華;李敏;;開發(fā)籃球校本課程的調查與分析[A];浙江省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一屆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中樞;學校課程管理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董翠香;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3 李林;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4 盛曉明;中國、英國中學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5 呂良環(huán);論外語自主學習能力之培養(yǎng)[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余進利;五向度課程領導框架的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憲平;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慕君;閱讀教學對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周倩;高?萍脊芾砣藛T專業(yè)化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施莉;中小學校校本教師培訓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2 高新芝;小學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3 鄺紅軍;教育辯證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谷麗潔;我國公立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管理模式及策略[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徐蘭芳;中學英語校本課程開發(fā)[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郭連鋒;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師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敏;農村初中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軍強;校本管理組織視角探析[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9 胡芳;知識觀轉型與教師角色變遷[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10 丁銳;社區(qū)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官品清 ,劉大任;奇數(shù)(偶數(shù))求和冠軍賽——五年級數(shù)學課外活動材料[J];四川教育;1985年01期
2 陳建華;改革教學方法 培養(yǎng)學生智能[J];煤炭高等教育;1986年01期
3 孫綿濤;;日本教師管理中的行為科學[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6年03期
4 宋楚主 ,章文元;激勵在教師管理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1987年10期
5 周士敏;關于高校女生體育教學過程中激勵手段的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6 黃偉東;;談談關于怎樣調動教師積極性的問題[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1987年01期
7 倪文秀;;調動學生作文積極性淺談[J];天津教育;1987年12期
8 明軒;;向校長提出的十個問題[J];外國中小學教育;1987年04期
9 王勇;檢查和評價學校管理工作的十大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1988年03期
10 李仰溪;;實行校長,教師:“雙聘制”初探[J];教學與管理;198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世華;張新蕾;;97例高中心理咨詢案例分析及啟示——兼談北京八中心理健康教育經驗[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2 俞小斌;;新時期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校本培訓”[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構建——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陳妮婭;;校本課程背景中的教師專業(yè)成長[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4 鄭非;鄭凱;;2001—2003年沈陽體院教師科研工作量變化分析[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5 李強;王恬;;創(chuàng)設信息化環(huán)境 加快課程整合進程[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以教育科研為依托,全面提高教育質量[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胡玉龍;;教師應走進科研[A];天津市繼續(xù)教育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8 聶夢麒;;實施雙語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本學會雙語教學問卷調查綜述[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宇穎;張淑華;張曉麗;時勘;;中學校長對教師參與學校改革的態(tài)度之調查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胡維芳;;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楊騫;校本課程開發(fā)應注意的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劉瑩 王一干;鑄就培養(yǎng)二十一世紀英才的搖籃[N];市場報;2000年
3 崔允o7(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校本課程開發(fā)意味著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李建平;校本課程信步走來[N];中國教育報;2001年
5 于偉佳;案例教學引入農行課堂[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1年
6 張亞莉;北京十五中學“科研興校”效果好[N];光明日報;2001年
7 本報通訊員 王兆來 薛雙花;教師、家長與幼兒一起“成長”[N];光明日報;2001年
8 山東膠州三中 張建偉;激勵: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方法[N];中國婦女報;2002年
9 段青;教研如何找到課改中的位置[N];中國教育報;2002年
10 王磊;質的研究:一種非常適合教育領域的研究方法[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明全;論教師參與課程變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馬正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曉梅;我國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輝;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中若干問題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國書;論我國公立中小學學校決策中的教師參與[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胡獻忠;我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許紀峰;校本課程開發(fā)政策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6 鄭和;個性課程:本體論追問[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7 葉本剛;生物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旖旎;基于網絡的對外漢語教學課件制作系統(tǒng)[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9 劉桃;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10 萬偉;“開放性”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8582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85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