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于理解的教育技術公共課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建構
本文選題:理解 + 教育技術公共課; 參考:《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7年04期
【摘要】:理解必須成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目標。本文從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切入,建立了基于理解的教育技術公共課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并就模式的功能和特點做了詳細的闡述,以引起人們對于各種教育模式中理解本質(zhì)的重視。
[Abstract]:Understanding must b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education.From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 cours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basic mode of inquiry learning ba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expounds th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in detail.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various educational models.
【作者單位】: 江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
【分類號】:G40-0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明選;;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 徐洪亮;教學設計在大學生協(xié)作學習中的應用[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明選;;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 王均霞;;基于課程學習網(wǎng)站的多元化網(wǎng)上評價體系的建立[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張舒予,楊蘭娟;遠程教學資源設計和媒體素養(yǎng)[J];遠程教育雜志;2005年05期
4 戴心來;任英杰;;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分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7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倪玉興;基礎教育新課改下地方高師院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yè)課程體系新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魯萍;基于PBL的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網(wǎng)絡平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世友;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教學設計模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林憲生;教學設計的概念、對象和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李玉斌,姚巧紅,張海燕,劉家勛,王健;雙向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高師院!艾F(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學貴;理解的基本原則[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張?zhí)鞂?試論理解的教育過程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韓宏;我所理解的中小學教育科研[J];固原師專學報;2002年02期
4 孫錦明;理解之于德育的方法論價值[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周海濤;教育理解[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年02期
6 張楚廷;再論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3年03期
7 李松梅;掌握記憶方法 提高學習效率[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8 李云文;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的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公共課課程目標的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熊川武;論理解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02期
10 涉秀蓮;熱愛學生 誨人不倦[J];太原科技;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顧穎穎;;構建情感的課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賈海峰;理解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內(nèi)涵[N];工人日報;2002年
2 國家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 瞿延東;如何理解“共同發(fā)展”的格局[N];中國教育報;2001年
3 郭生樂;關于素質(zhì)教育理解的幾個誤區(qū)[N];光明日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何連弟;理解型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N];文匯報;2001年
5 ;理解多于擔憂[N];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
6 ;我對教育的理解與實踐[N];深圳商報;2002年
7 張卓玉(作者系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體驗與探究: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N];光明日報;2001年
8 本報記者 鮑東明;詮釋理解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1年
9 蔣建華;科學知識霸權與被壓迫知識的解放[N];中國教育報;2002年
10 田雨;教育:理解與共存[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謝登斌;當代美國課程話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渺;教師的理性追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杜志強;領悟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沫輝;教學習慣[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盧芳;教育智慧生成機制探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3 潘娟;基于Moodle的高師教育技術公共課協(xié)作學習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黃玉;《標準》引導下的高師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黃寧;基于Diigo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蓉;科學教育中知識與技能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素青;從教學的敘事研究探討海德格爾本體論教育思想[D];浙江大學;2006年
8 閆靜怡;基于LAMS的教育技術公共課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石志敏;基于《標準》的地方高師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0年
10 王娜;《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混合學習的課程設計[D];河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625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76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