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產品提供方式的現(xiàn)狀分析和政策選擇
本文選題:中國 + 教育產品; 參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摘要】:教育部門主要提供個人和社會所需要的教育產品。教育產品的提供方式是教育資源配置和利用決策中的核心問題。教育產品的基本屬性表現(xiàn)為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消費上的競爭性、受益上的排他性、正外部性、公益性,政府資助是促使教育產品供應最優(yōu)化的重要條件。義務教育是公共產品,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具有公益性的私人產品,職業(yè)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基本上是私人產品。當前我國教育產品提供方式的基本格局為義務教育產品以政府生產和提供為主,市場生產和提供的范圍很有限;非義務教育產品雖然主要依托政府生產和提供,但近期市場生產和提供的份額越來越大。今后我國教育產品提供應當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和學校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運行機制。政府應成為公辦學校的舉辦者、管理者和民辦學校的支持者;市場提供社會所需的數(shù)量有限的贏利性產品和較大量的非贏利性產品;中介組織更多更好地參與產品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工作;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采用科學、規(guī)范、高效的運作方式提供數(shù)量足、質量高、社會所需的各類教育產品。
[Abstract]:The education sector provides educational products that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need.The way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roducts is the core problem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decision.The basic attributes of educational products are the separability of utility, the competition of consumption, the exclusiveness of benefit, the positive externality, the public welfare, and the government subsidy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to optimize the supply of educational products.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public product,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are private products with public welfa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adult education are basically private products.At present, the basic pattern of providing educational products in our country is that compulsory education products are mainly produced and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cope of market production and provision is very limited. Although non-compulsory education products are mainly produced and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But the market has been growing in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 the recent past.In the future,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al products in our country should form a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market, society and school which are interrelated and restrict each other.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the organizer, manager and supporter of the private school, and the market should provide the society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profit-making produc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not-for-profit products.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 more and better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 production and service system. Schools at all levels actively adopt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methods to provide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products that are sufficient in quantity, high in quality and required by the society.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教育學系
【基金】: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06CGJY03Z)
【分類號】:G5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明;;論高等教育中政府調節(jié)的職能定位與調節(jié)失靈現(xiàn)象[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楊明;論高等教育中的市場失靈及其矯正[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楊明;從高校與企業(yè)的似與不似看高校組織的性質[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瑩;;安徽發(fā)展林業(yè)產業(yè)經濟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12期
2 方青;農村社會保障的國家責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雷曉康,賈明德;市場經濟中的政府管制及其創(chuàng)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羅培新;;填補公司合同“縫隙”——司法介入公司運作的一個分析框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屈曉婷;李效東;;經濟倫理與企業(yè)的社會責任[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6 林建華;論“修正組合型”的自由主義——兼論20世紀4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的特點[J];北方論叢;2004年04期
7 賈輝艷;;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特點與恰當選擇[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闕海寶,李曦,顧美玲;教育券:高等教育撥款機制的創(chuàng)新[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9 文東茅;論民辦教育公益性與可營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1期
10 高政利;論家族企業(yè)經營管理模式的選擇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朱春陽;;西方內部新聞自由研究[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2 李妙顏;;緩解社會各階層利益沖突途徑探討[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王巖;;市場·政府·自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自由的實現(xiàn)[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賈云鵬;劉青秀;;論我國的教育市場分割[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李碧虹;;政府在高等教育融資中職責轉變的原因探析[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王一濤;;教育與公共產品——對一種錯誤觀點的澄清[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黃世忠;杜興強;張勝芳;;市場、政府與會計監(jiān)管[A];新經濟環(huán)境下的會計與財務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王新;;市場經濟——文化整合的出路[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金嵐;;由供需均衡理論看住宅市場的發(fā)展——以上海市松江區(qū)為例[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寶洪;基于鄉(xiāng)鎮(zhèn)財政視角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2 趙忠良;公共支出效應分析及我國相關制度安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3 陳小平;財政合理規(guī)模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4 賴觀榮;網絡經濟時代的投資選擇與管理[D];廈門大學;2001年
5 管同偉;中國資本市場的非均衡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6 李風圣;中國制度變遷的博弈分析(1956-1989)[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李茹;政府干預市場的倫理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張三;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社區(qū)管理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馬永平;土地權利與登記制度選擇[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2年
10 朱家存;走向均衡[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湛忠燦;我國涉農稅收制度及其改革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7年
2 朱麗春;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稅務籌劃若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3 李冉;規(guī)范和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4 李明鎮(zhèn);中國養(yǎng)老保險隱性債務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5 蔡珍貴;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引資行為分析[D];中南林學院;2002年
6 戴國斌;對民營企業(yè)監(jiān)督機制建立激勵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7 聶華;中國農民收入問題的產權解釋[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肖小鳳;中國的過渡會計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2年
9 陳光偉;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研究[D];天津財經學院;2002年
10 陳昭;論中國貨幣政策操作規(guī)則的選擇[D];黑龍江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明;論高等教育中的市場失靈及其矯正[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啟明;中國民族理論研究會最近在京召開座談會[J];民族研究;1980年01期
2 徐中舒;中國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親屬稱謂[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 張義漁,李飛;劉少奇同志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的貢獻[J];社會科學;1980年02期
4 華定謨;林彪、“四人幫”的發(fā)跡是偶然的嗎?[J];社會科學;1980年02期
5 吳貴芳;近代上海的“十里洋場”篇[J];社會科學;1980年02期
6 范瑾;英國豪瓦教授談上海經濟的發(fā)展[J];社會科學;1980年03期
7 謝俊美;上海歷史上人口的變遷[J];社會科學;1980年03期
8 ;日本學術機構概況[J];社會科學;1980年04期
9 忻中;弘法大師與日本佛教[J];社會科學;1980年04期
10 盧大中;“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口號應該摒棄[J];社會科學;198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白文吉;楊經綏;;中國鎂鐵-超鎂鐵巖組合及研究方向雛議[A];蛇綠巖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2 張旗;楊經綏;邵濟安;姚玉鵬;李錦軼;;關于中國蛇綠巖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議[A];蛇綠巖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3 劉潤進;徐坤;劉鵬起;;中國果樹菌根的研究進展[A];中國園藝學會首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4年
4 朱世東;;安徽省野生蔬菜資源考察[A];中國園藝學會首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4年
5 侯喜林;曹壽椿;;我國蔬菜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及關鍵技術[A];中國科協(xié)第3屆青年學術年會園藝學衛(wèi)星會議暨中國園藝學會第2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8年
6 李幼銘;吳永剛;;我國油儲地球物理學研究的現(xiàn)狀及思考[A];《地球物理學報》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50周年?痆C];1997年
7 王懋基;蔡鑫;涂承林;;中國重力勘探的發(fā)展與展望[A];《地球物理學報》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50周年?痆C];1997年
8 吳慧山;談成龍;;我國核地球物理勘查的若干新進展[A];《地球物理學報》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50周年?痆C];1997年
9 李舟波;楚澤涵;;中國測井學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向[A];《地球物理學報》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50周年?痆C];1997年
10 譚廷棟;;中國石油測井學科的發(fā)展及展望[A];《地球物理學報》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50周年?痆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1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宿州分行 朱甜明;教育產業(yè)是經濟增長的亮點[N];安徽經濟報;2001年
2 董文;ELP產業(yè)大有可為[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3 陳建翔;教育學是怎樣變成美學的?[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符德新;誰在炒作“天才兒童”?[N];中國教育報;2002年
5 張曉明;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機遇與挑戰(zhàn)[N];中國文化報;2002年
6 宋賢鈞;一個教師眼中的ACCP[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2年
7 李玉英;軟件培訓也連鎖[N];中國計算機報;2002年
8 劉志毅;教育產業(yè)化是加入WTO后中國教育的必然選擇[N];市場報;2002年
9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校長 劉志毅;加入WTO后中國教育改革的探索[N];經濟參考報;2003年
10 上海大學 李向平;“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N];社會科學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莉莉;中國長足虻亞科系統(tǒng)分類研究(雙翅目:長足虻科)[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2 戴仁懷;中國殃葉蟬亞科區(qū)系分類及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胡德香;中西比較語境下的文化翻譯批評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英杰;中國蘋果產業(yè)經濟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5 蘇方林;中國R&D與經濟增長的空間統(tǒng)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蓋艷梅;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7 徐沛君;德國表現(xiàn)主義繪畫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8 李文群;中國企業(yè)債券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9 樊寶敏;中國清代以來林政史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2年
10 劉立勇;當代中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道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寶峰;我國教育投資的問題與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耿秋華;我國高等教育產業(yè)化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淑俊;現(xiàn)代國際教育貿易探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4 賈春楓;中國虹溪蛉屬、離溪蛉屬和異溪蛉屬的分類研究(脈翅目:溪蛉科)[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5 戴霖;幾種重要檢疫性有害生物在江蘇的風險分析[D];揚州大學;2005年
6 王桂玲;中英初始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鵬;朝鮮戰(zhàn)爭與越南戰(zhàn)爭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郭新昌;戰(zhàn)爭與決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謝四平;論電子政務對行政決策的影響[D];湘潭大學;2005年
10 羅傳龍;冷戰(zhàn)后中美日關系框架下的臺灣問題[D];河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51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75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