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過去時間洞察力的理論構(gòu)想
本文關鍵詞: 時間 時間洞察力 過去時間洞察力 出處:《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過去時間洞察力是個體對過去時間的認知、情緒體驗和行動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研究過去時間洞察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在對過去時間洞察力概念界定和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文獻分析和開放式問卷調(diào)查,提出大學生過去時間洞察力的理論維度結(jié)構(gòu)的初步構(gòu)想:大學生過去時間洞察力是一個3維度(過去時間認知、過去情緒體驗、過去行動)、11因素(過去時間價值評價、過去時間壓力評價、過去時間管理評價、沉湎過去、反思過去、正面過去、負面過去、行動目標性、行動計劃性、行動守時性、目標合適性)的結(jié)構(gòu)模型。
[Abstract]:The perspective of past time is the relatively stabl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cogni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ction of past ti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st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past time perspectiv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evious studi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n 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f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past time perspective: college students' past time perspective is a three dimension (past time cognition, past emotional experience, past action). 11 factors (past time value evaluation, past time stress evaluation, past time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ulging in the past, reflection of the past, positive past, negative past, action goal, action planning, action punctuality. Objective suitability).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少年時間洞察力研究”(06CZX024) 西南大學博士基金項目“大學生時間洞察力研究”(SWUB2006037)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基于個體主觀體驗時間的歷程,可以把心理時間劃分為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個基本的時間框架。人們對這三個框架的認知、體驗和行動(或行動傾向)蘊含了時間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的內(nèi)涵[1]。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個體都來自過去,個人過去的歷史、經(jīng)歷、體驗及對過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呂厚超,黃希庭;青年學生時間洞察力結(jié)構(gòu)的初步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呂厚超,黃希庭;時間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J];心理科學;2005年01期
3 呂厚超,黃希庭;時間洞察力的心理結(jié)構(gòu)、特征及研究焦點[J];心理科學;2004年05期
4 呂厚超,黃希庭;時間洞察力的理論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年01期
5 王衛(wèi)紅;成人時間透視心理結(jié)構(gòu)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李祚山,尹華站;時間心理學的研究進展綜述[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2 賈玉婷;;時間與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呂厚超,黃希庭;青年學生時間洞察力結(jié)構(gòu)的初步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楊炳鈞;作為人格維度的時間洞察力研究[J];心理科學;2004年03期
5 呂厚超,黃希庭;時間洞察力的心理結(jié)構(gòu)、特征及研究焦點[J];心理科學;2004年05期
6 呂厚超,黃希庭;時間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J];心理科學;2005年01期
7 陳永進,黃希庭;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目標作用[J];心理科學;2005年05期
8 黃希庭,張志杰,鳳四海,郭秀艷,呂厚超,陳瑩;時間心理學的新探索[J];心理科學;2005年06期
9 呂厚超,黃希庭;時間洞察力的理論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宋其爭;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談加林;時間洞察力中時間認知與體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勇;漢語會話中話輪轉(zhuǎn)換的時間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尹華站;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條件下的時間記憶特點[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宋艷春;年齡和認知方式對前瞻記憶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周春燕;時間距離對未來事件解釋水平的影響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覃開意;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與學業(yè)自我效能、成就目標及學習策略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林艷艷;中學生時間洞察力及與成就關聯(lián)特征關系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7 仇剛;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體質(zhì)健康遞增效度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趙忠宇;大學生時間洞察力與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郭清海;瑞邦機械客戶售后服務滿意度影響因素及其對策[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10 張?zhí)?活動設定時間距離的解釋水平效應[D];西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登峰,崔紅;中西方人格結(jié)構(gòu)的理論和實證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呂厚超,黃希庭;青年學生時間洞察力結(jié)構(gòu)的初步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黃希庭,孫承惠,胡維芳;過去時間的心理結(jié)構(gòu)[J];心理科學;1998年01期
4 鄭涌,黃希庭;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對時間透視體驗的結(jié)構(gòu)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1998年03期
5 呂厚超,黃希庭;時間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J];心理科學;2005年01期
6 黃希庭,鄭涌;時間透視的自我整合:I.心理結(jié)構(gòu)方式的投射測驗[J];心理學報;2000年01期
7 黃希庭;未來時間的心理結(jié)構(gòu)[J];心理學報;1994年02期
8 呂厚超;關于時間透視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1999年03期
9 黃希庭;時距信息加工的認知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02期
10 王衛(wèi)紅;成人時間透視心理結(jié)構(gòu)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榮先;;大學生就診心理特征及應對措施[J];大眾心理學;2003年12期
2 齊原;;大學生情緒調(diào)節(jié)的現(xiàn)狀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4期
3 高燕;趙乃迪;蘇展;;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調(diào)查[J];大眾心理學;2009年02期
4 謝彥彥;;高職學生網(wǎng)絡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5 郭瞻予;;大學生自主性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郭中然;;大學新生的心理調(diào)適[J];大眾心理學;2003年11期
7 朱博;;淺析影響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8 張小麗;;大學生焦慮水平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9 羅晴;樊珂;;大學生自尊水平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10 蘇麗;;大學生挫折心理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希慶;;大學生網(wǎng)絡心理咨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論文集[C];2009年
2 陳其華;;性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艾滋病分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遲立忠;周湘文;;大中學生身體自尊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整體自尊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韓力爭;馮玉州;;大學生的人格描述與心理健康教育[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shù)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黃希庭;;大學生自我價值感和焦慮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楊心德;蔡李平;張莉;;大學生日常生活事件壓力指數(shù)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閆瓊;王有智;;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韓紅艷;;大學生網(wǎng)絡交往研究綜述[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學生自我價值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桑紅;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辦法[N];四平日報;2006年
2 周慧虹;就業(yè)大學生別被心理不適應難倒[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3 蔡曙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與預防[N];光明日報;2006年
4 記者 蘇雁邋通訊員 陸煒;專家呼吁盡快拆除心理“一米線”[N];光明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朱偉光邋通訊員 張世英;關注大學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報;2008年
6 實習生 周晨昕 記者 姜澎;兩個好消息 不要一塊說[N];文匯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楊巖澤 實習生 白宇飛;眾多壓力困擾高校學子[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7年
8 本報實習記者 張杭;“6·25”大學生殺人事件心理調(diào)查[N];北京科技報;2005年
9 李舒蕊;“三個和尚”為何沒水喝[N];大眾科技報;2006年
10 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執(zhí)筆 柯狄祖;如何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質(zhì)[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梅松麗;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朱艷新;大學生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的結(jié)構(gòu)、特點及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佳川;體育鍛煉對降低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曾曉強;大學生父母依戀及其對學校適應的影響[D];西南大學;2009年
5 李力紅;大學生言語、表象認知風格個體在記憶系統(tǒng)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李j;身體鍛煉對大學生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馬嶸;不同運動方式和情境對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訂及初步應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9 魏義梅;大學生抑郁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應對干預[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張愛寧;觀影療心[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成義;大學生焦慮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胡凜;大學生自殺傾向的心理預防和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高迎浩;大學生憤怒情緒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4 陽柳青;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孫竟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6 楊雪龍;大學生自殺風險因素評估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7 石曉勇;大學生性別角色態(tài)度與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8 楊琳娜;大學生自我和諧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9 馮紅霞;體育院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特點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10 楊仕進;大學生網(wǎng)絡游戲成癮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89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48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