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與生命的關系探析教育的適度智慧
本文關鍵詞:從教育與生命的關系探析教育的適度智慧 出處:《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對教育的思考離不開對生命的求索。教育活動的生命性、實踐性和面向未來性決定了教育需要適度智慧,是一切藝術中最復雜的實踐藝術。通過對教育與生命之間關系的思考,由教育的生命性、實踐性生發(fā)出教育的適度智慧問題,從學習者的年齡特征、個體差異與教育內容或中介這三個方面談尋教育適度智慧的內在依據(jù)。在當前,“教育的適度”需要“改革的適度”來保障:在改革的價值取向上,要“破立有度”;在變革的速率控制上,要“疾徐有度”;在改革的關系把握上,要“收放有度”。也就是說,適度智慧不僅需要理論思考,更需要在實踐中體悟和把握。
[Abstract]:The thinking of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demand for life . The life , practicality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determine the proper wisdom of education , which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practical art in all art .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分類號】:G40-05
【正文快照】: 教育是一門基于科學的實踐藝術,或者說,是一種充滿藝術性的科學探索。就其科學性而言,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其一般行動法則的求索;就其藝術性而言,人們也已意識到,僅靠科學把握是不充分的,必須智慧地對待教育實踐中的諸多問題。因此,,智慧問題在教育世界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宏政;發(fā)展倫理學中倫理主體的拓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03期
2 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 沈文欽;;何謂“為學術而學術”——純學術觀的類型學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1期
4 廖申白;私人交往與公共交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葉東惠;;回歸、提升、創(chuàng)新——從倫理層面構建“和諧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6 劉明瓊;切實加強理工科院校人文學科的教育[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矯海霞;西方教育中的師道理念與師德規(guī)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李亦桃,黃小白;孔多塞終身教育思想芻議[J];成人教育;2005年01期
9 孫玲;唐愛民;;當前我國成人教育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J];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10 龔友德;重思與尊師[J];常熟高專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汪鳳炎;;“德”的含義及其對當代中國德育的啟示[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文全;大學的本質[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2 陶永新;14-17世紀歐洲自然法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丁成際;“群居和一”如何可能[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鄧艷艷;在但丁影響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碧虹;大學教師收入分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張俊芳;14-16世紀拜占廷學者與意大利文藝復興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07年
7 肖祥;澹泊論[D];中南大學;2007年
8 申衛(wèi)革;后現(xiàn)代知識型觀照下教育學知識的實踐轉向[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宜勇;大學組織結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霽;誠信與中國患醫(yī)關系的重塑[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麗娟;中西方倫理規(guī)范的差異及其對譯者翻譯策略的影響[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2 羅先奎;柏拉圖的未成年人教育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3 葉蔚蘭;城市社區(qū)公德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常春雨;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實踐哲學轉向[D];山西大學;2007年
5 趙春苗;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加強“關愛教育”的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梁中和;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的一種導論[D];四川大學;2007年
7 馬建康;工業(yè)革命對英國國民教育發(fā)展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7年
8 張峰;論我國辯護律師閱卷權[D];四川大學;2006年
9 張峰;論我國辯護律師閱卷權[D];四川大學;2006年
10 徐芳;論拉辛悲劇作品[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蒲心文;近三十年國外教育的發(fā)展趨勢[J];社會科學研究;1980年03期
2 王桂;明治時期的學制改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3 中森孜郎 ,袁韶瑩;培養(yǎng)健美的兒童——宮城教育大學附屬小學的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81年03期
4 謝覺一;近代美國的教育改革與資本主義工業(yè)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5 呂臣重;智利《艾爾西亞》周刊載文談教育改革[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08期
6 袁韶瑩;;日本宮城教育大學附屬小學的教育改革[J];外國教育研究;1981年02期
7 郝慶元;;蔡元培——辛亥革命時期的教育改革家[J];天津教育;1981年10期
8 史軒;;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改革[J];天津教育;1981年10期
9 E.雷索夫 ,力一;法國中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J];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10期
10 林邊;國外教育家簡介(二) 贊科夫[J];成人教育;198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羽瓊;;論戊戌時期的教育改革[A];戊戌維新運動與貴州——紀念戊戌維新運動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9年
2 宋玉岫;;發(fā)揚光大陶行知教育思想 深化我省農(nóng)村教育改革——在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上的講話[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3 朱剛;;開發(fā)生活教育寶庫 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在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上的講話[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4 徐永林;;認清全局 抓住要害 深化改革[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8年
5 李惠民;李田定;;“生活教育”理論和教育改革[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89年
6 ;農(nóng)村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教師隊伍建設[A];97年中陶會師范教育與農(nóng)村教育綜合改革山西現(xiàn)場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7 萬靜;;教育改革與終身學習[A];面向21世紀的圖學教育——第十二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三屆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8 馮敬華;程軍;;制圖作業(yè)輔導課的利與弊[A];面向21世紀的圖學教育——第十二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三屆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9 萬靜;;CAI教學實踐與體會[A];面向21世紀的圖學教育——第十二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三屆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10 張艷;;試論教育對科技的作用——兼談教育改革[A];第五屆全國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傳寶;二十世紀美國教育改革的要素[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山東省沂水縣龍家圈中學 姚金明 孫紀芳;國外課程教材改革的特點[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吳穎惠 劉冠英;教師,你怎樣對待“減負”[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方展畫;入世與教育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蘇天;恢復中國教育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記者 張真弼;華中師大師生用好中國教育報[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記者 時曉玲 范緒鋒;改革創(chuàng)新是教育發(fā)展主旋律[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程晗;教育改革呼喚教育策劃[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孫志軍;《世界教育大事典》:深邃的目光透過人類教育史[N];中國教育報;2000年
10 編者;與孩子同步成長[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云;經(jīng)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3 李江林;高師理科專業(yè)教育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康永久;知識輸入還是制度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D];中山大學;1999年
6 褚洪啟;教育觀念的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4年
7 楊孔熾;江戶時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7年
8 王玉秋;對我國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態(tài)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文霞;個性教育論[D];南京師范大學;199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新型骨干師資培養(yǎng)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朱敏;《電動力學》課程多媒體課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年
3 顧建亞;道德變遷與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學;2002年
4 鮑偉;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D];浙江大學;2002年
5 鄔春芹;美國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yè)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褚冰;政權重組與教育改革[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劉慧群;交往的心理學審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楊蘭英;德國教育改革與早期現(xiàn)代化[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公續(xù)亮;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中國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戴雙翔;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道德問題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084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40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