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概念重建
本文關鍵詞:課堂教學概念重建 出處:《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了班級授課制,從教學組織的層面對課堂教學形式進行了規(guī)范。雖然隨后從大量公開發(fā)表的文獻可以看出,人們從各種視角和立場深入研究了各種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的認識發(fā)生了迥然變化。但是,毋容置疑在當下學校教育場域的日常課堂教學中,以"同步教學"為主導范型的課堂教學行為并未發(fā)生實質性的改變。本文運用概念史的分析視角,以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布魯納、佐藤學的教育思想體系為背景,圍繞"目標、內容、方法"等課堂教學元素,運用批判反思的方法論視角,檢視五大課堂教學模型從自然主義、觀念主義、實驗主義、結構主義到社會建構主義的演進歷史進程中,如何在課堂理論模型的分析框架中闡釋教育"成"人這一大問題的課程教學意義。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
【分類號】:G424.21
【正文快照】: 一、自然主義的課堂教學模型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了班級授課制,這是對前期德國斯特拉斯堡文科學校的年級教育實踐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概括總結提煉而成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該教學組織形式是夸美紐斯關于“教育要適應自然”、“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類”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長德;教學過程實質新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朱觀明;從陶行知的師生觀看新時期的師生關系[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胡衛(wèi)平;國外思維培育的理論與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沈立;中國佛教《華嚴經》的終生學習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5 張翼星;;試論當今大學的通識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6 李保強,李如密;構建課堂教學管理學的幾個理論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7 趙建林,楊勝利,白青;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探討體育課的組織與教學[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8 周敏;美國初中級教育中對自然科學教師的培養(yǎng)及職業(yè)標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9 張建江;啟發(fā)式教育之我見[J];昌吉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10 劉湘庭;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網(wǎng)絡教學體系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海蕾;幼兒園游戲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斌;手球運動情境中直覺決策的實驗研究與運動直覺理論的初步建構[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3 劉承波;信息時代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變革及其運行機制[D];廈門大學;2002年
4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勝利;教育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8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容到經驗的轉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曹樹真;“引導”中“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鋒;發(fā)現(xiàn)式學習研究及CAI課件的實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韓佐才;中學數(shù)學學習策略的教學調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于波;“擬經驗”教學觀與“GX”教學原則的整合性實驗[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朝云;高中物理課堂四段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曉敏;化學教學中的科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施體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6 范元玲;當代中國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雪梅;關于中學數(shù)學習題編制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徐銀燕;整合課程教學設計的原理與策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伍香平;論體驗及其價值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10 于鳳銀;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探討[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海峰;;我們該如何引導課堂教學[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年03期
2 朱長征;《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1年05期
3 吳群;探索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的課堂模式[J];石油教育;2003年06期
4 “中小學區(qū)域性創(chuàng)新學習實驗與研究”總課題組;“創(chuàng)新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與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22期
5 ;自主性發(fā)展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教書育人;2005年12期
6 高亞麗;“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芻議[J];教學與管理;2005年18期
7 石夥;;關于在課堂教學中有效信息傳遞的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06年12期
8 楊靜;;對創(chuàng)新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認識[J];職業(yè)技術;2006年22期
9 孔云;;“師生共用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反思[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9年11期
10 初龍嘉;李寧;;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再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S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五步三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解讀[N];中國教師報;2010年
2 岳煒;課堂教學模式芻議[N];駐馬店日報;2011年
3 彭小流 汕尾市林偉華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思考[N];汕尾日報;2010年
4 柏蔡萍;亦談學生課前自主預習[N];臨汾日報;2011年
5 李春梅;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N];中國信息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劉遠;教育:城鄉(xiāng)均衡看三河[N];農民日報;2011年
7 彭揚飛 王金 易雙全;三通鼓響踏征途[N];岳陽晚報;2010年
8 任志娟;淄川區(qū)教研室 學習實踐重實效 均衡協(xié)調促發(fā)展[N];淄博日報;2008年
9 鮑成中;警惕課改“新八股”[N];中國教師報;2003年
10 沈文 康縣教育培訓中心教師;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火花[N];隴南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蕾;教育產出結構、資源配置與中國經濟增長[D];廈門大學;2007年
2 韓力爭;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自我效能感結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顏巧藝;應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寶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偉;基于電子雙屏白板的“主導·主體”模式教學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黃亞嫻;基于WebQuest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的實踐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朋嬌;現(xiàn)代信息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吳清潔;師生網(wǎng)絡交互學習平臺在中等職業(yè)教育中應用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馬良軍;大學生在歸類學習中的策略運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8 吳金聰;遠程教育網(wǎng)絡教學平臺構建的實踐探索[D];廈門大學;2007年
9 趙秋;項目反應理論的發(fā)展綜述及其在教育測量學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陳端穎;人格特質在大學新生心理應激過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371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33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