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研究
本文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沈陽師范大學》 2013年
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研究
李婷婷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與調整,教師在課堂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課程與知識的載體——教師教學語言是考察教師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但與之相對應的非言語行為同樣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方法也正在被廣泛使用與日臻完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不重視身體動作、手勢、面部表情和姿態(tài)等一些無聲的語言,他們組織教學更多的是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但是這些有聲語言所起的作用代替不了那些非語言行為所起的作用。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對于數(shù)學學科的非言語行為的運用,,更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體現(xiàn)。所以,本文旨在研究課堂教學中小學數(shù)學教師運用非語言行為的現(xiàn)狀,找出其在使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針對其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策略。本文研究對象選取的是齊齊哈爾市、郴州市和沈陽市南北方不同地區(qū)某小學的數(shù)學授課教師及該班學生,通過使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和訪談法分別從教師和學生角度著手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并分析。闡述了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中運用非言語行為的現(xiàn)狀和教師在新課標背景下對非言語行為的認知程度以及在課堂中運用非言語行為時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jù)問題提出有效的策略來改善小學數(shù)學教師非語言行為在課堂中的運用情況。 本文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論述了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問題緣起、研究意義以及相關概念界定和文獻綜述,提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和調查對象。 第二部分敘述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理論基礎,包括教師非言語行為的理論架構以及通過教師在不同課堂上的實際教學案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特征、功能以及和言語行為的關系。 第三部分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和訪談法對不同地區(qū)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實施現(xiàn)狀做了調查,分析了主要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問題的原因。調查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運用情況,二是教師和學生對課堂非言語行為的認知意識和運用接受度。 第四部分根據(jù)調查結果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品質、非言語行為實踐積累和培訓以及客觀因素給予改善條件三方面入手提出了改進小學數(shù)學教師非言語行為運用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23.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臣;董君;;論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及其功能[J];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12期
2 任杰;課堂情境中師生情感互動特點的研究[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8期
3 胡彩玲;;非言語行為與課堂教學[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2期
4 周鵬生;;描述型向問題型轉變:師生非言語交往研究反思[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5 張銀萍;;非言語行為與課堂教學[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張薇;李梅;;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和課堂環(huán)境的關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劉麗華;李明君;;非言語行為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8 賈萍;;非言語行為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9年18期
9 文培林;李小融;;談教師的人體語言特性[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9年05期
10 姜玉琴;趙清永;;面部表情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年1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翟燕;語文教學中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天生;中學教師非言語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崔燦;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運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孟慶玲;小學教師課堂身體語言運用的問題及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鵬生;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量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徐文聞;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對師生親疏關系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7 宛珮超;非語言交流在師范課堂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旭紅;淺析我國佛塔的建筑藝術成就[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2期
2 韓穎;方晟嵐;繩勇;;南京臺城景觀保護與可持續(xù)設計初探[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5期
3 王育祥;英語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4 余洋;試論美術課教學坡度及其美感效應[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5 李群;新課程呼喚新型的師生關系——兼論師生交感互動教學模式及其構建[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6 陳婷,鄭慶全;關于課程改革中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張冠軍;;無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內涵演變辨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林曉權;;論共同隱私的民法保護[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9 顧馨梅,吳志娟;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挫折[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趙巖;馬玉涵;儲俊;鄧盾;;內外源赤霉素對苗期矮牽牛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鴻勛;;永葆城市的“生命印記”——北京城現(xiàn)代化所引起的思考[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2 張高攀;;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的北川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陳力;李德聰;鄭波;劉學柱;楊世弘;丁雁生;;炸藥近地空爆近區(qū)現(xiàn)象的數(shù)字圖像分析[A];第八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4 何其生;楊澤偉;張輝;許威;;中國國際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曾曉渝;尹世瑋;;語言深度接觸現(xiàn)象的認識問題——以海南三亞回輝話為例[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6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彭龍;;民族民間文化的發(fā)展與農村文化生活[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8 趙金銘;;“十五”期間對外漢語學科建設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9 楊光富;;馬卡連柯家庭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周偉業(yè);;教師網絡素養(yǎng)與教育改革調查報告——以藝術教師為例[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5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8 魏樹發(fā);論我國成年監(jiān)護制度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玲玲;英語教師課堂非語言行為對學生情緒的調節(jié)作用[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呂云濤;學校教育中不當懲罰問題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董嬌;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師威信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爽;學業(yè)不良學生的課堂師生互動特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婷婷;中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宮偉偉;促進高中生個性發(fā)展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嚴艷琳;高中新課程四要素耦合評價的探究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秦璐;網絡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謝維杰;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張雷;抗戰(zhàn)時期《大公報》(桂林版)言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葆華;薛玲;戴莉;周國光;;身勢語略論[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2 王鳳桐;體態(tài)語技能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3 趙寶恒;課堂中意識信號的交流[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1年03期
4 H·E·舒爾科夫 ,劉倫振;教師的課堂行為[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3年04期
5 范春林,董奇;課堂環(huán)境研究的現(xiàn)狀、意義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6 馮玉珍;態(tài)勢語與課堂教學[J];畢節(jié)師專學報;1996年02期
7 張云華,趙健;對高師體態(tài)語言學課程體系的研究[J];昌濰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8 陳璐;高師教師職業(yè)態(tài)勢語立體訓練法初探[J];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9 范慶華 ,曹秀玲;體態(tài)語的性差異[J];東疆學刊;1993年02期
10 張育平;;教育教學中凝視方式的選擇及視線的控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溫秀杰;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周鵬生;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量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徐冬梅;體態(tài)語與中學英語教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易永霞;論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體態(tài)美[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仕賢;試論語文教學非言語行為[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玉婷;新手—專家化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差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于淮;大學英語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嚴愛梅;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體態(tài)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朱永君;論非語言交際與語文教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徐文聞;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對師生親疏關系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紅;生物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J];中學生物教學;1994年02期
2 沈力軍;;課堂上的非言語行為[J];外國中小學教育;1983年04期
3 劉健,龔少英;非言語行為與課堂教學[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4 李永生;非言語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5期
5 賈萍;;非言語行為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9年18期
6 滕宇;非言語交際與外語教學[J];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1期
7 王蘊穎;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內涵與高校外語教學[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沈賢鑒;徐朝暉;;課堂的舞蹈——語文課堂非言語行為的研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年10期
9 羅賽清;論非言語行為美的教學價值[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年05期
10 胡敏;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及非言語行為的運用[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洪艷;楊桂娥;商燕霞;王春芳;郭文英;孫曉紅;;老年血透患者非言語行為的觀察與護理[A];全國第六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王鋒;;關于構建小學數(shù)學活動化教學體系研究方案[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3 李江利;;人教版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上冊100頁《猜一猜》(簡單推理)[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一屆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李鵬;;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開發(fā)學生的智力[A];全國第二屆智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C];2004年
5 張義萍;;小學數(shù)學直觀教學淺談[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6 陳瑞丹;;談珠心算與小學數(shù)學的聯(lián)系[A];珠心算教學與訓練[C];2010年
7 竇全蓮;;談小學數(shù)學的復習教學[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8 錢元香;;如何創(chuàng)造小學數(shù)學的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9 王志弘;;珠心算與小學數(shù)學的全面融合[A];中國珠算心算協(xié)會學術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裴達林;;新課標下小學數(shù)學的命題藝術[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成縣陳院小學教師 趙凡姐;[N];隴南日報;2009年
2 昭通市綏江縣板栗鄉(xiāng)桂花三槽小學 袁春香;[N];云南經濟日報;2009年
3 新思維小學數(shù)學編委會 張?zhí)煨?唐彩斌;[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子洲縣高坪鄉(xiāng)高坪坪學校 馬東;[N];陜西科技報;2009年
5 畢節(jié)市生機鎮(zhèn)峨峰小學 劉龍俊;[N];貴州民族報;2009年
6 郭維吾;[N];黔西南日報;2009年
7 武都區(qū)甘泉鎮(zhèn)旗桿小學教師 王玉英;[N];隴南日報;2010年
8 威寧自治縣中水鎮(zhèn)新街小學 丁開良;[N];貴州民族報;2010年
9 楊景茂;[N];黔西南日報;2010年
10 邳州市潤才小學 沈梓建;[N];學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莊;唐五代禪宗非言語行為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張穎;回應交際的動態(tài)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孫武;結構化面試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4 趙冬臣;小學數(shù)學優(yōu)質課堂的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潘鳴威;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口語交際能力:重構與探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姜月;幼兒自豪識別發(fā)展特點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7 劉學智;小學數(shù)學學業(yè)評價與課程標準一致性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魏佳;20世紀中國小學數(shù)學教科書內容的改革與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魏薇;教師課堂教學決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司繼偉;小學兒童估算能力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婷婷;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2 趙天生;中學教師非言語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崔燦;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運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浩;小學英語教師非言語行為對課堂教學的影響[D];長春師范學院;2012年
5 張寶妹;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非言語行為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周鵬生;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量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趙燕琴;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研究[D];中北大學;2010年
8 張揚;對外漢語口語課堂教師非言語行為傳達藝術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孟慶娜;高職英語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仕賢;試論語文教學非言語行為[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40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1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