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認知的“同課異構”教學實踐研究
本文關鍵詞:課堂現象學論綱——兼論課堂教學研究的路徑選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蘇州大學》 2013年
基于元認知的“同課異構”教學實踐研究
潘新娜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課程背景下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課堂教學,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原理、課程教育理論、語文教育理論以及教育比較研究的方法等,通過元認知結構中三個重要的組成成分: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jiān)控,架構起對高中語文“同課異構”教學實踐的具體研究。 論文第一章對“同課異構”教學中的語文教師、學習者以及教學任務與教學策略進行了元認知知識方面的定位。第二章從元認知體驗的角度入手,對一人“同課多輪”的詩歌教學體驗、多人“同課異構”的散文教學體驗、多人“同課循環(huán)”的作文教學體驗等三種不同形式的“同課異構”教學實踐進行深入探討。第三章在元認知監(jiān)控理論的指導下,思考有效的“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理論和實踐模式;開發(fā)針對“同課異構”教學的評估工具,并依據科學的測評數據對“同課異構”的教學效果做出具體評估;設計并實施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33.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希華,李鳳榮,夏元夫;高中生個性的調查與思考[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2 王玉建;鐘發(fā)全;;讓教師引導“給力”個性閱讀教學[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1年10期
3 王映學;“知識分類與目標導向教學”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03期
4 王飛;;同課異構:一種有效的比較研究范式[J];江西教育;2009年26期
5 張建航;;在語文自主性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J];教學與管理;2007年18期
6 李國華;;同課異構與集體備課“嫁接”的方式與作用[J];教學與管理;2010年01期
7 連曉;;語文元認知教學干預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2年05期
8 程素萍,王聰仙;閱讀策略和元閱讀策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訓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15期
9 王晶;;高中文言文閱讀中元認知策略訓練的實驗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29期
10 周彬;;課堂現象學論綱——兼論課堂教學研究的路徑選擇[J];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友峰;論審美經驗中的“距離”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陶清;究竟應當以怎樣的歷史觀指導我們的研究——兼與蔣大椿教授討論[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3 程穎;;對電腦藝術的幾點認識[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4 趙涵;;后現代的滑稽戲——論網絡時代的戲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5 黎志萍;;哲學解釋學對譯者地位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6 梁萍;;在初中語文活動課程中發(fā)展學生主體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7 王靜媛;;簡論伽達默爾解釋學運用于翻譯研究的利與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8 蔡健;;漫談高職作文教學的靈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9 陳文;中專生語文學習策略的改進[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0 姚杰;;淺談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美生;;姚鼐散文藝術論新解——“以詩為文”論桐城派[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曉銳;李敏勇;劉忠;張萌;;系統認知觀探索[A];邏輯學及其應用研究——第四屆全國邏輯系統、智能科學與信息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王燕;劉繼賢;;大學生英語閱讀元認知能力調查分析與提高對策——省高教學會“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15C-298)[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4 張再林;燕連福;;從經驗到體驗:現代西方哲學的徹底經驗主義轉向[A];全國“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郭瑋;;審美哲學還是實踐哲學?——Bennett Reimer與David J.Elliott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比較[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6 林喜杰;;點燃新詩教育的薪火——從吳思敬先生的一本詩歌教材談起[A];詩壇的引渡者——吳思敬詩學研究論集[C];2012年
7 張麟君;;語文課堂中“順藤摸瓜”教學方法初探[A];中國職協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3年
8 田原;;物象與體驗建構形式之流變:園林、博物館到電影院——一種藝術本體論及其文化邏輯的新考察[A];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4年
9 王小舒;;闡釋學美學與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及釋義[A];東方叢刊(1992年第3輯 總第3輯)[C];1992年
10 劉燕;;理解之境:對《文心雕龍·知音》的一種現代闡釋[A];東方叢刊(1999年第3輯 總第二十九輯)[C];199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中黎;中國百年日札寫作教育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志剛;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皇友衍;中越兩國初中語文教科書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郁;意識學習與學習策略使用的相關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7 張文宇;初中生數學學習選擇能力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菡幽;基于學習策略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法偏誤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周志強;基于自我教育的本科生學業(yè)生涯管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1年
10 丁彪;企業(yè)領導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迪;試論情境型試卷——高考語文試卷的實用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艷龍;高考語文全國卷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寧微;元認知和學習動機對小學數學應用題解決的干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李燕玲;關聯理論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汪洵;蕭紅小說的感傷品格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藏欣偉;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案創(chuàng)新[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倪晶;三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于映明;藝校語文教學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志宏;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奇;論元認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01期
2 張志東;;參與式反思——教師專業(yè)化培訓的有效模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年04期
3 高葵芬;試析美國教育改革計劃《不讓一個孩子掉隊》[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4 王志茹;;網絡環(huán)境下元認知策略運用的性別差異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5 李琳;羅金才;;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學生寫作中元認知策略使用調查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S1期
6 連曉;;語文元認知教學干預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2年05期
7 俞國良,張雅明;元認知理論與學習不良兒童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高偉;;教育現象學:理解與反思[J];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9 寧虹;;認識何以可能——現象學教育學研究的思索[J];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10 王升;論研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胡根林;[N];中國教育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毛紅艷;發(fā)展初中生語文學習元認知能力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之遠;;同課異構 探化學高效課堂之路[J];課程教學研究;2012年01期
2 周慶;;“同課異構”教學活動探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3 倪敏;;三節(jié)同課異構的語文課帶來的啟發(fā)[J];基礎教育研究;2012年17期
4 吳智昌;;同課異構活動后的思考[J];文學教育(中);2013年02期
5 陳勝英;;“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的現實誤區(qū)與應對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6 薄偉英;;同課異構:有關“同”與“異”的樸素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年Z1期
7 王山業(yè);;看海峽兩岸的同課異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年01期
8 ;2014年《同課異構》欄目課題發(fā)布[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4年06期
9 楊向群;;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探尋科學課校本教研新途徑[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7年03期
10 余葵香;;同課異構,有效教學——《楊修之死》閱讀課不同課型案例分析[J];中學語文;2007年1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郭玉華;;讀“同課異構”讓師徒結對走向共生[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2 喬曉萍;;“同課異構”教學之我見[A];中國化學會第三屆關注中國西部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魏萍;;“同課異構”式評課活動的嘗試[A];中國名校卷(安徽卷)[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山西省襄垣縣教育局局長 楊麗霞;[N];中國教師報;2013年
2 天津市靜海一中副校長 張希彬;[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記者 張黎黎;[N];西藏日報;2010年
4 廣東省中山市教師進修學院 張文姜;[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二幼兒園園長 徐凌霞;[N];中國教育報;2012年
6 興化市李中中心校 沈友洪;[N];江蘇教育報;2012年
7 潮州市城南實驗中學 林曉冬;[N];潮州日報;2011年
8 江陰市周莊實驗小學 卞元良;[N];江蘇教育報;2012年
9 記者 楊蕾;[N];潮州日報;2011年
10 山東省無棣縣第二實驗學校 賈兆英;[N];學知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湛梅;“同課異構”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2 岳賽男;歷史教學中的“同課異構”[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3 王佑;“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的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白剛;新課程理念下關于高中化學“同課異構”活動范式的調研及優(yōu)化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上官光毅;開展“同課異構”,促進數學分層數學有效實施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龐曉;關于“同課異構”教研方法的一些實踐及思考[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7 陳愛蘭;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同課異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朱玉金;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視角下的同課異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巖;“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探究[D];河南大學;2012年
10 趙秀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同課異構”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課堂現象學論綱——兼論課堂教學研究的路徑選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68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0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