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xiàn)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創(chuàng)新
本文選題:遠程教育 + 教育建模。 參考:《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2年04期
【摘要】:本文采取認識論、教學論、學習論、技術論、課程論、歷史觀和分科教學方法 ,描述了遠程學習模式的問題求解、物理———理論模型、宏觀———微觀模型 ,歷史建模 (如三代遠程教育的教學模式 )、技術模式、小型教學論、中介性建模、心理學模式、教學系統(tǒng)———心理模式的統(tǒng)一、教學法工具箱、學習方法集成、模式比較 (中外異同、影響和全球化趨勢 )、模式識別 (相近和不同類型教育的模式異同和影響 )、模式重建、模式創(chuàng)新機制 (模式否定和獲得增長點 )、人才培養(yǎng)模式演繹性的構建、教學模式 (C系列 )的自身序列化構建等 ,進而對我國遠程教學模式的構建、創(chuàng)新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epistemology, teaching theory, learning theory, technology theory, curriculum theory, history view and teaching method to describe the problem solving, physical-theoretical model, macro-micro model of distance learning model. Historical modeling (for example, three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s), technology model, small teaching theory, intermediary modeling, psychological model, teaching system-psychological model unification, teaching toolbox, learning method integration, Pattern comparison (Chinese and foreig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e and globalization trend), pattern recogni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imilar and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ion), pattern reconstruction, The mode innovation mechanism (mode negation and gain growth point), the deductiv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se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de (C se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ance teaching model in China, Innovation i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作者單位】: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分類號】:G7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郭法奇;論美國的個性化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邊小勇;盛玉霞;;計算機語言類課程教學法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7年21期
2 李俊;構建素質(zhì)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1999年04期
3 何愛霞,李如密;情感在“學會學習”中的地位、功能及其培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00年04期
4 王坦;合作學習簡論[J];中國教育學刊;2002年01期
5 鄭瑛,張汶,王華生;不容忽視的教學改革趨勢──《力學》多媒體組合教學試驗總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4年04期
6 黃茂來,嚴康惠;論數(shù)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5期
7 申士昌;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深化語文教育改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姚蕾;對體育隱蔽課程與體育顯性課程關系及其內(nèi)容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9 陸遵義,趙立;多媒體技術與體育專業(yè)課程結合初探[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10 何明;合作與交流——21世紀學校教育的主題[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曉燕;;基于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振動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A];2006力學教學與教學改革交流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宇紅;高水平游泳訓練的個性化需求與組織方略[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2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6 李三福;教學的語用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吳穎;音樂教學系統(tǒng)設計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軼芳;交往教學理論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畢華林;走向生本的教科書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榕;基于課堂教學下教學媒體的選擇與績效分析[D];湖南大學;2007年
2 鄧洋洋;差異教學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胡雁;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4 周國能;關于遠程教育如何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慧敏;新課程歷史學科合作學習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玨;“圖形組織者”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錢麗娜;三維虛擬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靜嫻;我國中小學家庭作業(yè)價值觀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韓英;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10 徐文聞;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對師生親疏關系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查有梁;教育建模的新探索[J];人民教育;1996年Z1期
2 查有梁;論教育模式建構[J];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3 ;書評[J];教育研究;1998年07期
4 查有梁;“啟發(fā)—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建構——教育建模的案例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1999年10期
5 李子松;教育建模對學校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作用[J];教育導刊;2000年12期
6 懷谷;《教育建!芬粫膭(chuàng)新[J];四川教育;2000年Z2期
7 劉蓉;歷史教學中“提問發(fā)現(xiàn)法”的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2期
8 夏璐;構建教育模式的新視角——《教育建模》[J];廣西高教研究;2001年02期
9 張楚卿;對錢夢龍“三主”觀點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1年09期
10 ;《教育導刊》組稿重點和來稿規(guī)范[J];教育導刊;2001年11期
,本文編號:20873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xjy/208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