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末文學教育的轉型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thought of western learning was imported into China, and the education of inheriting ethic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had to go on the way of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reform of the school syst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terature carried out the shaping of the "New people" on the one hand, and created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new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saving the strength for the arrival of the new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G529;I206.5-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春;;文學翻譯如何進入文學革命——“Literature”概念的譯介與文學革命的發(fā)生[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珍貴;“圣人”心態(tài)對康有為早期文化思想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劉超;;孔子形象:歷史知識與社會意識——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徐道彬;《說文段注》對戴震文字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王世華;;徽商收藏的文化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5 吳學滿;;戴震對考據學的繼承與發(fā)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宋凡;;略論五四以前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7 賈吉林;;姜亮夫先生楚辭研究方法淺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8 方盛良;;文化互動:“揚州二馬”與“揚州八怪”——考察清代文藝發(fā)展的一個視角[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安尊華;;梁啟超佛經目錄學思想[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吳洪成;李占萍;;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失落——保定蓮池書院個案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曹春平;;轉變“下等人”的“落后”意識——20世紀早期“國語教科書”創(chuàng)編意義簡析[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2 楊曉;;我國中小學課程設計研究的歷史演進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廖茂忠;沈紅;;民國時期學生資助政策的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學制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5 封海清;;對改進孔學研究方法的思考[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李佑新;陳龍;;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的湘學淵源[A];毛澤東研究2010年卷[C];2011年
7 陳明利;梁芳;;關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目錄學思想的哲學思辨[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張偉;;代數教科書中的“因式分解”沿革研究[A];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內蒙古自治區(qū)第六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1年
9 張?zhí)?;“文化評判上的大翻案”:20世紀3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思潮[A];中國共產黨90年研究文集(下)[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6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陳蕾;鄭珍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周少華;晚清民初詩歌批評轉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惠萍;嚴復與中國近代文學變革[D];河南大學;2011年
10 胡孝忠;明清香山縣地方志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家惠;國民政府時期青島慈善事業(yè)研究(1929-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徐彥峰;“權力的合理架構”: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寧旎;語文高考如何考查選修課有關問題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謝建娘;王植《韻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文文;二十世紀初中國兒童觀與兒童文學觀念發(fā)展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傳濤;近現代中國仁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項云莎;戴震《方言疏證》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牛宣巖;阮元的歷史文獻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葉波;影響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黃水平;論陽羨詞派對蘇辛的接受與發(fā)展[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學教育》征訂與征稿啟事[J];文學教育(中);2010年08期
2 ;《文學教育》征訂與征稿啟事[J];文學教育(中);2010年07期
3 王一川;;近三十年文學教育的三次轉向[J];文學教育(上);2008年05期
4 ;《北方文學》雜志社[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5 夏烈;;一個“文學主義”觀的大學文學讀本[J];出版廣角;2005年08期
6 薛毅;;文學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講[J];北京文學(精彩閱讀);1997年11期
7 胡火清;左芳;;孔子文學思想對當代文學教育的啟示[J];長城;2010年06期
8 王富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中國現代文學教育——《多維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序[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焦守紅;;青春文學非陽光寫作的教育前因[J];文學教育(上);2007年09期
10 程光煒;;我們這代人的文學教育——由此想到小說家浩然[J];南方文壇;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勇;張露晨;;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的回顧與反思[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年第2期(總第201期)[C];2011年
2 郭英德;;古代文學教育與當代社會文化[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3 楊俊蕾;;當代文論轉型中的危機表現[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4 汪樹東;;“文學是人學”思想在大學文學教育中的建構與展開—一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學為例[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一川;;重新召喚詩意啟蒙——電子媒介主導年代的文學教育[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6 張志忠;;審美如何優(yōu)先?——關于《中國當代文學60年》教材撰寫的一點思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4)[C];2009年
7 林喜杰;;花開的聲音——從“詩教”角度看葉維廉的詩歌[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易彬;;從“歷史”中尋求新詩研究的動力——以穆旦為中心的討論[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樂時鳴;;齊天樂 迎國慶五十周年[A];鐵流——老戰(zhàn)士回憶在新四軍的日子里(第一集)[C];1999年
10 ;論文題目[A];中國少數民族文學6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畢!×肿;兒童的文學世界需要教師領跑[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納張元;文學教育與民族凝聚力[N];文藝報;2011年
3 文新;對“文學臺獨”斗爭毫不妥協[N];文藝報;2007年
4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劉繼業(yè);我們時代的詩歌狀況[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王夏斐;文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N];杭州日報;2008年
6 樊星;“新生代”正在轉型[N];文藝報;2004年
7 王泉根 兒童文學理論家、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阿甲 “紅泥巴讀書俱樂部”創(chuàng)辦人,,兒童閱讀推廣人 崔道怡 文學評論家,原《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 李東華 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論處副處長;兒童的文學 大家的事兒(下)[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齊霽 實習生 蔣嘉華;快感在于讀到自己的感受[N];深圳特區(qū)報;2005年
9 邱妙芳;首屆全國校園文學論壇開講[N];深圳特區(qū)報;2005年
10 孫建國;文學教育與兒童人文素養(yǎng)培育[N];文藝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凌郁之;走向世俗[D];復旦大學;2005年
2 李曙豪;解構與顛覆的喜劇[D];蘇州大學;2006年
3 查明昊;轉型中的唐五代詩僧群體[D];浙江大學;2006年
4 王傳飛;相和歌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小碧;回到“事物”本身[D];上海大學;2009年
6 馮鴿;晚清非寫實小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7 雍青;尋找一種言說的方式[D];武漢大學;2006年
8 朱利民;西方理論中國化的步伐:進化論與中國文學理論的變異[D];四川大學;2007年
9 于啟瑩;京味·市井·小說[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黃瓊英;魯迅作品語言歷時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瑞紅;穆旦的浪漫主義情結與現代主義選擇[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堅堅;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兒童文學的轉型[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莉;周梅森創(chuàng)作論[D];武漢大學;2005年
4 林忠;從顛覆到重建[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5 曲娜;論余華的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陳純塵;余華小說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朱婭瓊;論張說對初盛唐詩歌轉型的貢獻[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羅綺衛(wèi);從《月月小說》看中國清末小說轉型[D];暨南大學;2004年
9 潘海鷗;新寫實作家九十年代創(chuàng)作轉型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宮s釕
本文編號:21325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3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