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政策制訂的社會參與研究
本文選題:課程政策 + 社會參與。 參考:《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01期
【摘要】:課程政策制訂的社會參與,揭示了課程政策不僅需要形而上的思想引領,更需要形而下的實踐情懷。課程政策制訂的社會參與充分體現(xiàn)了課程政策的合法性,保證了課程政策的科學性,彰顯了課程政策的可操作性。課程政策制訂的社會參與所面對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參與者的民主權利意識不成熟、參與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存在、參與對象的過度理想化。因此,今后課程政策制訂的社會參與需要著力于制度化、合法化、社會化。
[Abstract]: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policy-making reveals that curriculum policy needs not only metaphysical guidance, but also practical feelings.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policy formulation fully embodies the legitimacy of curriculum policy, ensure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curriculum policy, and highlights the operability of curriculum policy. The problem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policy formulation mainly focus on the immature consciousness of democratic rights of participants, the existence of "opportunism"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and the excessive idealization of participants. Therefore,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policy making in the future needs to be institutionalized, legalized and socialized.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西南大學;
【基金】:2012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經(jīng)費“課程政策本土化研究”(項目編號:SWU1209412)研究成果
【分類號】:G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任長松;;如何看待對《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質疑與批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莊西真;;利益分化時代的教育改革——一個擬議中的教育社會學論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22期
3 王健;;當代課程改革的合理性反思:基于“有限理性”觀[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Z4期
4 柯政;;專家學者參與教育政策制訂的多視角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旭;;公共政策的倫理基礎及其反思——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2 馬海韻;;政策生命周期:決策中的前瞻性考量及其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3 吳英姿;;司法過程中的“協(xié)調”——一種功能分析的視角[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4 薛漢偉;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所有制理論與現(xiàn)實[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5 徐家良;;新組織形態(tài)與關系模式的創(chuàng)建——體制吸納問題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李圖強;;新公共行政學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毛振軍;;論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意的應然表達[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8 楊清華;;協(xié)同治理與公民參與的邏輯同構與實現(xiàn)理路[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閆華明;;教師培訓區(qū)域支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以教師帶薪脫產(chǎn)培訓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余雅風;;教育立法必須以教育的公共性為價值基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建文;劉愛輝;;民生時代我國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建先;;政府公共決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徐湘林;;政治發(fā)展、政治變遷與政策過程——尋求研究中國政治改革的中層理論[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明與公共政策”政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朱長明;;“委托代理”視角下的轉型期公共決策失誤[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滕世華;;公共服務體制改革中的利益表達[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何華兵;;政策過程理論回顧與展望——文獻述評[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世香;;論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憲政主義公共利益觀[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鄧華;張鳳軍;;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參與者互動困境及其多維度化解[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陳世香;;西方行政學視角中的管理主義公共利益觀評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楊芳;;公共政策中的公共理性[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2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慧勇;周恩來與“文革”后期中央行政體制的重新整合[D];南開大學;2010年
4 范興坤;中國大陸地區(qū)圖書館事業(yè)政策研究(1978-2008)[D];南京大學;2010年
5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陸晶;我國非政府組織管理法治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李寶君;非強制行政行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鄭代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孫建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政策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吳一洲;轉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的空間重構效應[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鵬;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對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朱錦云;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本收益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覃事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表達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馬德勇;善治視角下我國政府治理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姜麗娟;城市公辦學校農民工子女學習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董志偉;河北省中小學校長培訓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江淋淋;社會轉型中公共政策信用構建的行政邏輯[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唐敏;我國政府綠色采購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9 王宇;中國服裝品牌發(fā)展的政策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10 王巍;中國地方政府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管理機制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莊西真;;教育偏好和職業(yè)教育發(fā)展[J];教育科學;2006年02期
2 龐樸;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J];科學中國人;2003年04期
3 郝德永;;當代課程改革:方法的局限與癥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12期
4 張德勝,金耀基,陳海文,陳健民,楊中芳,趙志裕,伊莎白;論中庸理性: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溝通理性之外[J];社會學研究;2001年02期
5 李廣海;陳通;;現(xiàn)代決策的基石:理性與有限理性研究述評[J];統(tǒng)計與決策;2008年03期
6 單文經(jīng);;教改性質的歷史分析:逡逡巡巡步向理想[J];教育學報;2006年02期
7 王麗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潛在的自由危機[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年06期
8 韓璞庚,張正君;理性:在經(jīng)濟哲學的視域中[J];哲學研究;2000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東芳;課程共有:一種新的課程政策價值觀[J];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04期
2 郭曉明;論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公正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4期
3 柯政;;課程政策的執(zhí)行與設計[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年19期
4 胡東芳;論“課程共有”——對中國特色課程政策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5 白雪松;;課程政策執(zhí)行的社會學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08期
6 代建軍;;課程運作系統(tǒng)視域中的課程政策透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年06期
7 薛家寶;英國課程改革政策沿革與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5期
8 任偉偉;課程理論的迷失與重構[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5年06期
9 陳玉玲;;以人為本:當代課程政策的核心價值取向[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楊燕燕;;美國課程政策價值取向之探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楊寶山;國際視野的學生評價引發(fā)課程政策變革[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馬開劍;上海與香港:一種課程新思維[N];中國教育報;2004年
3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玉鳳;校長如何增強課程執(zhí)行力[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高靚;臺灣課改是怎樣從爭議走入常態(tài)的?[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本版編輯 周濟 Г.A.巴雷辛 朱小蔓;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牽手俄羅斯教育[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本版編輯邋姜麗靜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歐群慧 羅吉華;地方課程建設在民族地區(qū)大有可為[N];中國民族報;2008年
7 羌建中;校長執(zhí)行力: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元素[N];天津教育報;2008年
8 記者 李建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N];中國教育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趙小雅;從“教材”到“課程資源”[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崔允o7(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校本課程開發(fā)意味著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東芳;課程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玲;博弈視野下的課程政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夏雪梅;課程變革實施過程的研究:學校組織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屠莉婭;課程改革政策過程:概念化、審議、實施與評價——國際經(jīng)驗與本土案例[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王德如;論課程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7年
6 張樹德;當代課程改革成功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廖輝;學校課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8 李志超;三級課程管理的權力運作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9 張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標;西南農村義務教育三級課程實施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政策發(fā)展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周勇軍;課程政策實施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寶璽;地方課程政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柯政;地方政府的課程政策執(zhí)行行為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路寧;課程政策中的課程權力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6 石艷;信息技術課程的誕生[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亞鵬;校長的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歐陽算;農村新課改推進中的城市偏向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9 李麗樺;所有人的學校也是每個人的學校——當前法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方宏常;論我國三級課程政策的運行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967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9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