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qū)教師培訓的實踐檢視與理念突圍
本文關鍵詞: 民族地區(qū) 教師培訓 實踐檢視 理念突圍 出處:《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培訓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加油站。如果培訓內(nèi)容難以被教師所接受和內(nèi)化,便難以引領教師具體的教學行為,再完美的教師培訓也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地域復雜,對象多元,需求特殊,這些都對該地區(qū)教師培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既要注重統(tǒng)一性,又要注重特殊性;既要關注前沿性,又要重視本土性。因此,立足教師整體發(fā)展,貫穿多元文化教育,打造合作研訓文化,構筑專家引領機制,應該成為解決民族地區(qū)教師培訓現(xiàn)實問題的核心理念。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teacher training is a gas station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f the training content is difficult to be accepted and internalized by teachers,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guide teachers' specific teaching behavior. The perfect teacher training will also lose its d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Minority areas are backward in economy, complex in region, diverse in object and special in demand. All thes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is area: pay attention to both un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run through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reate a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ulture, and build an expert guidance mechanism. It should be the core idea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teacher training in minority areas.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教師培訓學院;
【基金】: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2年立項課題“四川省中小學教學名師的現(xiàn)狀調(diào)研與培訓模式研究”(SC12C017)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立項課題“四川省‘國培計劃’農(nóng)村地區(qū)語文骨干教師培訓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PDTR2014-004)之成果
【分類號】:G451
【正文快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引起了課程領域的深度變革,也掀起了近年來教師培訓的空前熱潮。然而,對于長期以來資源匱乏的民族地區(qū)而言,風起云涌的教師培訓和理論翻新似乎并沒有達成理想化的改觀。調(diào)查顯示,民族地區(qū)教師對培訓總體滿意度不高,認為“培訓缺乏需求分析,對工作幫助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煜;;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師培訓的理念[J];成人教育;2007年04期
2 陸云;;以教師發(fā)展為本,構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3 孫杰遠;;文化的斷裂與教育的使命[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1期
4 秦玉友;貧困文化改造取向中的基礎教育改革研究與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17期
5 劉f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師培訓問題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24期
6 石中英;;論教育實踐的邏輯[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鄧蕓菁;岑國楨;陽謙;李光裕;;少數(shù)民族教師人格特征的調(diào)查研究——以云南省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教師為樣本[J];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11期
8 余映潮;;研究名師,發(fā)展自己[J];基礎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9 朱志勇;;少數(shù)民族學校教師角色意識初探——個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10 胡慶芳;;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年Z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慶華;;高校法學教師研究性教學方法的選擇原則[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年17期
2 劉旭東;吳原;;教育理論學術旨趣的實踐轉(zhuǎn)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方銀霞;;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
4 郭翠菊;論懷特海的教育藝術思想[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5 郭翠菊;;論教師教育中教育學教學的“史·思·用”三維模式[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楊麗;溫恒福;;懷特海對17世紀實體哲學的批判[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7 趙景春;;構建教師行動教育中的實效性課程體系——以教學課例為載體的繼續(xù)教育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彭虹斌;;比較教育功能的時代轉(zhuǎn)換:從借鑒到理解[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高政;;英國價值教育概況與對中國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10 趙國棟;關于信息通訊技術對大學教學影響的理論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董朝霞;張譯文;;黨的“十八大”精神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體系設計[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2年
2 陳黎琴;陳鵬飛;趙恒海;;基于情景學習管理決策模擬學生態(tài)度研究[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選編)[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生機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邵二輝;西南少數(shù)民族和諧人格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姝;論教師的文化覺醒及其教學實現(xiàn)[D];西南大學;2011年
7 李傳英;幼兒園課程知識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年
9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楊燕燕;論教育實踐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文龍;小學體育課運用游戲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許紅敏;南京曉莊學院頂崗實習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國鋒;洪宗禮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軼;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內(nèi)容及策略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陶艷;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華庚;提高民辦高職業(yè)教育質(zhì)量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宋杏爽;高校學生公寓多功能家具的人性化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8 安燕;高職《公共關系》實訓課教學模塊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何如一;政法干警招錄培養(yǎng)體制改革背景下的司法警官院校人才培養(yǎng)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志奇;中國傳統(tǒng)義利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恩來;符號的世界——人學理論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爾人學思想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2 曲鐵華,馬艷芬;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fā)展的對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05期
3 陳桂生;“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的再認識[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1期
4 莫金山;潘遠益;;瑤族石牌制及其在南方民族習慣法中的地位[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孟凡麗;我國民族教育課程研究:回顧與前瞻[J];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6 劉鳳存;;成人學習策略研究述評[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戴慶廈,關辛秋;中國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01期
8 李仕中;從侗款看侗民族的文化心理[J];懷化師專學報;1992年01期
9 郭元祥;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的邏輯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10 王鐵林;文化心理結(jié)構的認識功能[J];江漢論壇;1991年08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 綦軍;[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世云,劉躍,溫平川,鄭賢銘,趙湘桂;關于高校教師在職培訓的思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季蘋;;一種合作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在職培訓方案[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6年04期
3 王斗娃;王寶玉;;踏遍三千溝壑 搞好教師在職培訓[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年03期
4 趙蒙成;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發(fā)展方向[J];中國成人教育;2000年04期
5 方中權;尼日利亞教師在職培訓述評[J];教育導刊;2000年06期
6 王振輝;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指導中學教師在職培訓[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柳國輝;教師專業(yè)成熟論綱[J];教學與管理;2000年06期
8 楊春茂;中小學教師數(shù)量控制透析[J];人民教育;2001年09期
9 田利文;關于中學教師在職培訓發(fā)展趨勢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10 操太圣,盧乃桂;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國的萌生[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民;;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改革接受度的教師培訓實驗研究[A];第二十一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11年
2 韓映雄;;我國高校教師在職培訓制度發(fā)展概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田學林;;立足校本,提高貧困地區(qū)教師專業(yè)化水平與職業(yè)道德[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胡太林;;以校本教研實效性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5 陳偉新;;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加強師資隊伍建設[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語文建設卷2)[C];2013年
6 胡太林;;以校本教研實效性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7 余茂龍;田學林;宋應昌;;貧困地區(qū)(甘肅河西)教師職業(yè)道德與專業(yè)思想培養(yǎng)的資源建設調(diào)查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韓文虹;;教師繼續(xù)教育應強化“三種意識”[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9 綦延輝;;對“轉(zhuǎn)軌”形勢下師訓工作的思考[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10 黃征兵;;教師“問題行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惠玲;新區(qū)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大效果好[N];銅川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王占偉;教師教育該如何轉(zhuǎn)型升級[N];中國教師報;2014年
3 本版編輯 單春艷 皮擁軍 樂先蓮 梁美淑 金紅蓮;國外教師教育政策凸顯教師陽光職業(yè)[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特派記者 魏如松;完善教師業(yè)績評價考核制度[N];海南日報;2011年
5 南京市玄武中等專業(yè)學校 王浩;推進中職學校專業(yè)教師到企業(yè)實踐的思考[N];江蘇教育報;2011年
6 賈小莊小學;探索教師專業(yè)化新路子[N];青海日報;2003年
7 河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中心 徐莉;教師教育走出盲區(qū)[N];光明日報;2003年
8 郭曉娟;教師專業(yè)化問題及解決之道[N];光明日報;2006年
9 陳德如;學十六大精神 做學習型教師[N];中國遠洋報;2002年
10 編譯 李茂;無心插柳柳成陰[N];中國教師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渺;教師的理性追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呂杰;中國高等學校教師人力資本開發(f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越;高校教師在職培訓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運景;高職院校教師在職培訓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綦勝聯(lián);英語教師在職培訓現(xiàn)狀分析與培訓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春梅;基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校本教研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趙湘平;深圳中學教師在職培訓的問題及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吳東慧;校本教師教育:改革教師學習方式的新機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8 代禮勝;農(nóng)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困境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景毅君;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經(jīng)驗及啟示[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10 江梅;我國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需求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78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7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