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與“講者”——《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與古代講學
本文關(guān)鍵詞:“讀者”與“講者”——《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與古代講學 出處:《學術(shù)月刊》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讀者與講者 《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 講學圖
【摘要】:依據(jù)《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研究發(fā)現(xiàn),《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所見之講學,由學生背誦經(jīng)注的"讀者"課程與他們聽博士解釋經(jīng)注的"講者"課程組成,課程中學生無需以書籍為媒介。這一點已由宋版單疏本的特殊格式證明。分析山東省諸城縣前涼臺畫像石墓的講學圖及四川省成都站東鄉(xiāng)青杠坡三號墓的講學圖(均為東漢晚期),證實前者與"讀者"課程相對應,后者與"講者"課程相對應,說明學令講學式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由此,古代中國講學的形成過程可見一斑。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read < > a < >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irst aliyah shall see the lecture, by the students to recite the note by the "reader" curriculum and explained they listen to the note by the "speaker" curriculum, students without taking books as a medium. This point has been made Song Shu special version of a single format of this proof. The analysis of Shandong County of Zhucheng Province before the lecture and the tomb stone terrace Chengdu Railway St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Dongxiang Qing Gang Po tomb No. three lectures (figure for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confirmed the former curriculum and "reader" corresponding to the latter and say "the corresponding courses, said the school lectures mos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Thus, the ancient Chinese lectur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remarkable.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G529
【正文快照】: 一、《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依《學令》,唐代的學生以《禮記》、《左傳》為大經(jīng),《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jīng),《周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jīng),《孝經(jīng)》、《論語》、《老子》為兼學讀書,?博士、助教、直講等“分經(jīng)授業(yè)"。至于講說期限,《孝經(jīng)》、《論語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任日新;;山東諸城漢墓畫像石[J];文物;1981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志華;鄭禎誠;;巴蜀時期古愱國源流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2 程文徽;;漢中羌族文化——儺文化及其現(xiàn)狀與保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3 潘定武;;文翁二題[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梁艷萍;;“詩圣”杜甫與諸葛亮的失意情緣[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夏超雄;漢墓壁畫、畫象石題材內(nèi)容試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6 楊倩男;方麗娜;;論中華服飾從“合禮”向“合理”演變——以辛亥革命為界限[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楊釗;;楊慎張佳胤交游考[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8 趙常興;安魯;;秦漢時期北人南遷及其經(jīng)濟效應分析[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9 陳靜潔;劉瑞璞;;清末民初馬褂標本連裁肩袖線偏斜的紙樣技術(shù)[J];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楚曉娟;;唐代女性面部化妝特點[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學峰;;四川漢代畫像磚的藝術(shù)價值論[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程龍剛;;鹽與中國上古文化——立足于三峽地區(qū)鹽資源與巴文化關(guān)系的考察[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2005年
3 侯虹;;西蜀經(jīng)濟圈的形成與發(fā)展——以秦漢時代為中心的討論[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2005年
4 吉成名;;漢代食鹽產(chǎn)地研究[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5 劉衛(wèi)國;;渝東鹽業(yè)與三峽文化[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6 謝金伶;;清末民初北京服飾的變化研究[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史專題研究[C];2007年
7 陶紅;;獨立生成與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融會中巴蜀蠶桑文化符號構(gòu)成探悉[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彭邦本;;先秦漢水上游與峽江地區(qū)的交通試探[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9 湯家厚;;《徐霞客游記》文稿散失引發(fā)的難題——徐學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A];徐霞客研究(第21輯)[C];2010年
10 王熹;;明代服飾研究簡述[A];明史研究(第十一輯)[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張燕;《周禮》所見王室起居職官專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鄭春穎;高句麗遺存所見服飾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胡曉明;符瑞研究: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D];南京大學;2011年
6 姜南;云南諸葛亮南征傳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韓澄;北京傳統(tǒng)首飾技藝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張永斌;黔西北民族雜居區(qū)語言生態(tài)與語言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魏俊杰;十六國疆域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詁》詞_Y訓詁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婷婷;西風東漸與都市主流服飾文化變遷(1898-1927)[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薛芳芳;秦漢服飾制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鄒文兵;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盤長紋藝術(shù)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彭勃;從“月份牌”廣告看民國女性服飾審美意象的構(gòu)建[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簡瑞;民國時期滬、寧、漢服裝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之分析與比較[D];江南大學;2010年
7 李麗;彝族黑—涼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8 陳靜潔;清末漢族古典華服結(jié)構(gòu)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9 國文;從旗袍的演變及設計特色看服飾民族化與國際化[D];山東大學;2010年
10 范盈;唐代襦裙裝的研究及其設計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井上亙;;“讀者”與“講者”——《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與古代講學[J];學術(shù)月刊;2014年01期
,本文編號:14231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2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