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教育及其制度建構
本文關鍵詞:“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教育及其制度建構 出處:《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教育目的 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制度重構
【摘要】:"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定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轉型與發(fā)展,但從深層次上講,它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意,也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進而導致教育改革難以深入,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只有復原了馬克思主義的原意,即教育應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教育才可能走上正道。在"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教育中,"全面"和"自由"之間不是并列關系,亦不是簡單的互動關系,而是基礎與升華的關系。要實現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必須按照其要求對現有的教育制度進行重建:一是要建構重特長的考評制度;二是要建立彈性化的學習制度;三是要降低中小學的考評難度。
[Abstract]:Although the orienta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Marxism and violates the law of education on a deep level. Therefor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s difficult to deepen and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Onl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Marxism is restored, that is,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n the educa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 and "freedom" is not a parallel relationship, nor is it a simpl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undation and sublim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we must reconstruct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system according to its requirements: first,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great merit;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flexible learning system; Third,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the eval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現實檢視與理論反思”(項目編號:BAA130088)研究成果
【分類號】:G40-012
【正文快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 智體美等方面啊!可問題在于,全面發(fā)展到底是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 指所有方面還是絕大多數方面亦或是其中的主要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方面,在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面;德智體美等政府宏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何玲玲;;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理論探討——澄清并還原其人的發(fā)展遠景思想[J];求實;2007年03期
2 李世偉;;試析教育中“雙累”的現象[J];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22期
3 汪信硯;馬克思哲學中的人的全面發(fā)展與自由個性[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03期
4 何玲玲;文海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理論探討——澄清并還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遠景發(fā)展思想[J];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慶仁;;論原因中自由的行為的成立[J];刑法論叢;2008年03期
2 王水明;;死刑廢除價值論[J];刑法論叢;2008年04期
3 詹紅星;;社會危害性理論功能論[J];刑法論叢;2009年01期
4 鄧君韜;;超規(guī)范問題及其意義——對犯罪認知體系方法論的初步考察[J];刑法論叢;2009年01期
5 關勝俠;高文武;;實踐消費生態(tài)化的方法論要求[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3期
6 王薇;郭真;;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哲學闡釋[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4期
7 閻巍;;國家利益視域中的軍事技術[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4期
8 曾美勤;;適應與超越: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中的德育價值觀[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4期
9 雷雪;;馬克思人學視域下的當代官兵自由個性發(fā)展[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03期
10 田甜;李明芳;;貼合官兵心理特點 開展戰(zhàn)場宣傳鼓動[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王濤;皮明建;高鵬;;農用地價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下冊)[C];2009年
4 李楊;;具體性的追尋——讀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5 馬爾庫塞;李楊;;歷史唯物主義現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6 邱國良;鄭延恒;;論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民主溝通[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鄭陳榮;;論公平正義在構建高校和諧校園中的作用及其實踐原則[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高峰;;社會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論的研究視角[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彭希義;;少數民族農民工城市文化適應問題研究——基于貴陽花溪區(qū)彝族農民工群體的調查[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杜勇敏;;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社會因素分析[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夏菲;論英國警察權的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秦曼;海洋漁業(yè)資源資產的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余正琨;論科學發(fā)展觀對三大規(guī)律認識的豐富與發(fā)展[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8 溫美平;中國共產黨金融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廉靖;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村矛盾化解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余曉玲;以農地為依托構建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q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村中小學體育現狀與發(fā)展對策[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王曉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靜;大學生大愛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郭云英;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域中的農村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8 蘇煥菊;我國農村養(yǎng)老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于婷;煤炭企業(yè)跨區(qū)域擴張風險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模型構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10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何玲玲;;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理論探討——澄清并還原其人的發(fā)展遠景思想[J];求實;2007年03期
2 梁明偉;;教育關懷:新時期我國教育價值取向的轉型[J];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23期
3 張寶馬,潘惠,陳志華,王駿,巢國祥;揚州市農村社區(qū)人群肥胖超重現況及影響因素[J];上海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年09期
4 林劍;馬克思自由觀的再解讀[J];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5 李麗;談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思想[J];太原師范?茖W校學報;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云偉,李慧萍;重新審視和調節(jié)教學中的幾個基本關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7期
2 吳曉麗;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啟示[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曹永國;韓綺君;;人的終結和教育目的:后現代主義的現代意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1期
4 安超;安濤;;杜威,離中國有多遠——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現代企業(yè)教育;2006年07期
5 譚敏;范怡紅;;西方當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6 馬龍珠;王中海;;教育的終極目的——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7 高桂楨;;愛因斯坦的教育目的觀及其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潘發(fā)勤;;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若干趨勢和需要思考的問題[J];教學研究;2008年06期
9 洪燕琴;;赫爾巴特與杜威的教育目的觀之比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10 王玉娟;;赫爾巴特教育目的觀述評[J];科學之友(B版);2009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發(fā)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肖鳳彬;;從社會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變[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3 李學;容中逵;;論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與懷特海的比較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許夢瀛;;論荀子的教育目的[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孟星;;校園文化建設及其實現學校教育目的功能[A];貫徹“十七大”精神,建設先進校園文化——廣西首屆校園文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李文贊;;構建和諧教育的思考[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7 蔡芳;羅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目的——杜威“教育無目的”論的現實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劉錫印;;科普展品設計中幾個問題的思考[A];2004年科技館學術年會論文選編[C];2004年
9 耿淑玲;伍成泉;;從《抱樸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褚洪啟;;杜威的教育目的淺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陳瑾;一條走廊也能達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報;2009年
2 翟建會(作者單位系澤州縣下村鎮(zhèn)中學);教師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N];科學導報;2006年
3 肖擎;讓教育的價值觀明確起來[N];長江日報;2005年
4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黃向陽;德育:淡化“工作意識”強化“目的意識”[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盧國華;奇思妙想展智慧[N];閩北日報;2009年
6 本報評論員;確立三個支點 明確教育目的[N];檢察日報;2000年
7 胡 楊;給學生法治待遇[N];經濟參考報;2005年
8 楓溪區(qū)云光中學 蔡彬;美術欣賞課中的審美素質教育[N];潮州日報;2008年
9 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浙江大學教授 單中惠;走近外國中小學教育[N];社會科學報;2007年
10 沈峰;給學生申辯的權利:一種看得見的民主[N];工人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惠淑;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2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留;論美國學校體育課程的生命關懷[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4 靳涌韜;教育學視域下我國現代學校變革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5 馮青來;文化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喜娟;美國綜合高中發(fā)展危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洪偉;當代中國中小學紀律實踐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龍藜;文化視野中的藏區(qū)小學與社區(qū)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趙崇樂;體育審美教育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陽葉;民族文化視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人性論認識演變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姚永萍;四川省藏區(qū)“9+3”免費職業(yè)教育學生教育目的的調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4 溫靜宇;新課改視域下教育目的的應然性與實然性的思考[D];河北大學;2014年
5 賈秋實;論懷特海的教育目的及其啟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6 方建鋒;論影響我國教育目的實現的主要原因[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李鴿飛;20世紀下半葉美國中等教育目的的演變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燕軍;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較分析—個人、家庭、國家教育目的的視角及其整合[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9 盧珊;盧梭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今教育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曹永國;后現代主義視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4129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