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與《人論》之于民族教育啟示及比較
本文關(guān)鍵詞:《原道》與《人論》之于民族教育啟示及比較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原道》《人論》 民族教育 教育啟示
【摘要】:《原道》篇中"文"之道的三層含義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和結(jié)構(gòu)性。《人論》中"人是符號的動物"之思想詮釋了民族文化符號多樣性的事實。通過二者對"文化"闡述的比較發(fā)現(xiàn),《原道》的"文"之道更能全面和深刻闡釋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文化發(fā)展應有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 大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理白族文化認同‘復合基因’的教育傳承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4YJC880068)” 大理學院博士科研啟動費項目“文化認同與邊疆民族地區(qū)農(nóng)村教育價值構(gòu)建研究(項目編號:KYBS201105)”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教育交往的文化認同功能及其當代意義研究”(項目編號:2012K143)”
【分類號】:G40-09
【正文快照】: 21世紀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不斷蔓延,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各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日益呈現(xiàn)出“一體化”態(tài)勢。在多民族國家,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正面臨著“一體化”的沖擊而喪失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危險。鑒此,我國教育領域不少研究者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和實踐主張,以求能夠積極促進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發(fā)祥;劉勰《原道》的“文德”說[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2 李濤;從《原道》看劉勰的文學觀[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劉建國;《原道》臆說[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02期
4 徐正英;從《原道》篇看劉勰的文學起源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5 李悅;;從三篇《原道》管窺“道”內(nèi)涵的嬗變[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02期
6 周振甫;;劉勰《原道》獻疑[J];中文自學指導;1996年02期
7 楊子奇;;論劉勰的《原道》[J];凱里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蘇薈敏;天道·政道·人道——從劉勰、韓愈、章學誠的《原道》的比較中看儒“道”的流變[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9 李鐵榮;;劉勰《原道》之“道”探微[J];閩江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楊曉蓮;從三篇《原道》看儒家文藝思想的影響[J];重慶師專學報;199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禹志云;;從《原道》看儒家文藝觀及其對文學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五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李江梅;;儒道與文道之關(guān)系——兼論三《原道》[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3 夏先培;;韓愈《原道》“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正詁——兼論訓詁學研究和古籍譯注的幾條原則[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4 王毓紅;;一個《文心雕龍·原道》篇的神解[A];文心雕龍研究第九輯[C];2009年
5 楊婉慈;;《文心雕龍·原道》要義疏解[A];文心雕龍研究第九輯[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繼勇;“隱秀”說和“顯隱”說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路舒程;《文心雕龍》隱喻結(jié)構(gòu)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905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290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