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來我國教學理論本土化研究:回顧、問題與展望
本文關(guān)鍵詞:1980年以來我國教學理論本土化研究:回顧、問題與展望
【摘要】:1980年以來,我國教學理論本土化研究經(jīng)歷了緩慢復蘇、初步發(fā)展、全面深入三個階段。研究者從概念、價值、問題形成原因、解決策略以及發(fā)展歷史等方面對教學理論本土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但是,研究存在著研究話語西方化、研究取向"理論化"、"特殊性"研究不足、"借鑒性"研究缺乏等問題。今后的研究應該增強我國本土話語權(quán),著力于教學理論本土化的"細化"研究,關(guān)注本土教學改革實驗,深入開展教學理論本土化的歷史研究。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綿陽師范學院;
【基金】:張?zhí)烀髦鞒值慕K省普通高校2013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中國教學理論本土化研究”(CXZZ13_0358) 楊啟亮教授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0年國家一般課題“義務教育課程與教學變革的適切性問題研究”(BHA100047)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19世紀中后期以來,各種國外教育教學理論陸續(xù)被引入中國,而“食洋不化”的本土化問題也隨之而生。長期以來,由于忽視本土傳統(tǒng)和教學實際,他者教學理論的引入所帶來的只是理論的表面繁榮,卻掩蓋不了教學實踐的落寞與困惑!把员胤Q歐美”的文化心理和教學實踐樣態(tài),在事實上一定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容中逵,劉要悟;民族化、本土化還是國際化、全球化——論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參照系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2 李姍姍;于偉;;本土化信念:我國教育理論本土化之前提性動因[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盧金明;暴文娟;;本土化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生命源泉[J];教學與管理;2006年28期
4 吳曉玲;新課改:教育理論本土化之契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11期
5 吳黛舒;;繁榮背后的反思:中國的“教育學本土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09期
6 吳康寧;“有意義的”教育思想從何而來——由教育學界“尊奉”西方話語的現(xiàn)象引發(fā)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7 楊啟亮;;守護家園:課程與教學變革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8 王嘉毅;;從移植到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學論學科的發(fā)展[J];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9 張傳燧;石雷;;論課程與教學論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10 李長吉;;教學論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娜;新課程改革中化學教師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陳瑋;試論現(xiàn)代英語教學研究方式的轉(zhuǎn)變[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唐靜萍;關(guān)于體育教學方法研究和改革的幾點思考[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王潤芳;;傳統(tǒng)教學與互動教學相結(jié)合[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12期
5 熊和平,趙鶴齡;后現(xiàn)代批判視角我國近20年的教學過程本質(zhì)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丁邦平;;教學(理)論與課程論關(guān)系新探:基于比較的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7 趙寧寧;;我是誰?——作為教學論學習者的困境與反思[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1期
8 程天君;;中國教育社會學“學科論”百年概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4期
9 李保強,李如密;構(gòu)建課堂教學管理學的幾個理論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10 王瑋;;我國學校體育課程一體化改革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覃兵;;二十年來我國教學原則發(fā)展史研究的審視與評判[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覃兵;;二十年來我國教學原則地位研究之綜述——與教學論諸范疇關(guān)系的討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覃兵;;二十年來我國教學原則體系構(gòu)建狀況的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覃兵;;論我國二十年來教學原則的批判反思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鐘鳳培;;淺談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A];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南卷)[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樊亞嶠;儒家課程思想的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D];西南大學;2011年
3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gòu)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王天平;追尋完整的人[D];西南大學;2011年
5 張姝;論教師的文化覺醒及其教學實現(xiàn)[D];西南大學;2011年
6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年
7 王洪明;從“管理”到“輔導”:班級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汪麗梅;知識觀視域中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蘭香;大學物理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瓊;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取向的知識教學變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玲;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國強;2000-2008年美國、英國體育教學研究狀況及趨勢[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guān)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微微;高校旅游專業(yè)實施環(huán)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殷燕;論話題設計在小說教學中的實施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6 徐敏;職高單招班語文課前預習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張群英;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劉慶敖;對話性高中歷史課堂構(gòu)建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葦麗梅;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文群;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容中逵;當前我國比較教育研究中的借鑒問題[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葛金國;論中國教育的歷史傳統(tǒng)[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3 成中英,曹綺萍;中國哲學中的知識論(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沈長春;大膽實驗 探索規(guī)律——合肥九中初中語文教學實驗情況[J];安徽教育;1981年07期
5 陳家勤;教與學關(guān)系上的三個為主[J];安徽教育;1985年06期
6 盛麗娜;教與學的關(guān)系辨析[J];安徽教育;1996年Z1期
7 蒙培元;;生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尼·紹爾揚,黃坤坊 ,蔡振生;南斯拉夫教育理論和政策的一些問題[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0年01期
9 延建林;80、90年代中國比較教育研究主題的演變[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10 王長純;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論綱)——比較教育和而不同發(fā)展的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安徽省廣德中學 吳亮奎;[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演講人 方爾加;[N];光明日報;2010年
3 記者 王玉華、實習生 田霜月;[N];湖北日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從標;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袁智慧;我國社會轉(zhuǎn)型對教育研究主題變遷影響之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清;全球化與本土化張力中的中國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3 魏曉婧;本土化中國課程教學論建構(gòu)方法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宋秋英;新課程背景下生態(tài)型教學模式探究[D];河北大學;2007年
5 王鵬鸞;從因材施教的發(fā)展論教與學的關(guān)系[D];山西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全國第七屆中小學新課改研討、講說課觀摩示范展示暨‘主體分層探索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濟陽召開[J];教育科研論壇;2010年08期
2 楊小微;曠習模;;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深化普教改革——全國教學論第二屆學術(shù)年會綜述[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7年04期
3 陳曉端;;教學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對90年代我國教學理論研究的統(tǒng)計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年01期
4 李令永;;拓展、深化與超越:教學理論研究范式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01期
5 陳向明;“質(zhì)的研究”中研究者的個人傾向問題[J];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6 楊軍;80年代以來我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7 遲艷杰;;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關(guān)系的分層認識[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7年03期
8 ;《教師成為研究者》一書出版[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8期
9 陳曉姍;;教師能夠成為研究者[J];才智;2011年11期
10 王雙蘭;對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能力要求[J];黑龍江教育;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師勞動報酬研究綜述[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新課程下教師爭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焦向紅;;網(wǎng)絡教育呼喚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術(shù)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白蕓;;教育人種志研究中的倫理道德要求[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鑒;;教育人種志研究的理論與方法[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許國春;;對近年中國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郭紅霞;;“質(zhì)的研究方法”文獻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鄭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解素敏;;基于設計的研究范式在教育游戲研究中的應用[A];信息技術(shù)環(huán)境構(gòu)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10 李元華;;元代陰陽學教學內(nèi)容考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良華;一個課程關(guān)鍵:讓教師成為研究者[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周曉娜;教師應成研究者[N];人民日報;2011年
3 陳燕香 福建省古田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研究者漂亮的轉(zhuǎn)身[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楊慶余;做一個真正的研究者[N];文匯報;2005年
5 ;“十五”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突破點[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袁振國(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兼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研究,,僅為興趣?[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7 唐建新;莫讓“邪風”刮壞教研[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謝冬蘭;沒有成長煩惱的“男孩樂園”[N];中國社會報;2008年
9 崔剛;什么阻礙了邁向諾獎的步伐[N];人民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鮑東明;一位教授校長的領導哲學[N];中國教育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啟剛;青少年情緒調(diào)節(jié):結(jié)構(gòu)、影響因素及對學校適應的意義[D];吉林大學;2009年
2 杜文軍;作為一種方法論的課堂人種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靜芬;語文網(wǎng)絡教研探索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高閏青;“以人為本”理念及其教育實踐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杜燕紅;兒童特質(zhì)理解發(fā)展的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薛曉陽;學校制度情境中的學生道德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吳維寧;理科教師學業(yè)評價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春光;反思型教師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南昌;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章蓮;論教師成為研究者[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秋穎;教師成為研究者:現(xiàn)實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吳璜;在研究中認識新的自我——關(guān)于“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歐群慧;論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一項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程炳友;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困境與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趙玉娟;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初探[D];揚州大學;2005年
7 陳曦;新課程實施中的校長角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葛孝億;身份自覺:教育質(zhì)性研究者個人身份問題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閔鐘;論教師成為研究者[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秋爽;課程改革背景下區(qū)縣級教研室職能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426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24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