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轉型與教育學轉型——基于新中國教育的考察
本文關鍵詞:教育轉型與教育學轉型——基于新中國教育的考察
【摘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兩次轉型:從"政治化教育"到"經(jīng)濟化教育",再到"人本化教育"的轉型;教育學的發(fā)展也經(jīng)歷了從"政治形態(tài)的教育學"到"經(jīng)濟形態(tài)的教育學",再到"人學形態(tài)的教育學"的轉型。育人為本,是當前教育自覺轉型的方向所在;人學形態(tài)的教育學,也是當代教育學的追求。建構人學形態(tài)的教育學,要求教育軸心由社會轉向人,教育目的由培養(yǎng)社會工具人轉向培養(yǎng)社會主體人,教育內(nèi)容由社會的形態(tài)轉向人的生活形態(tài),教育方法由被動接受轉向主體的自覺,教育過程由認知關系轉向交往存在關系。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關鍵詞】: 教育轉型 教育學轉型 新中國教育
【基金】:2011年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1-0989)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521
【正文快照】: 作為學科的教育學,中國教育學始于20世紀初對國外教育學的引進。百年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得如何,需要我們總結和反思。以往的研究,不乏這方面的成果,但多是立足于教育學的外部背景或政治事件的研究,缺少對教育學內(nèi)核轉型的考察。如由華東師范大學的瞿葆奎先生和鄭金洲教授合著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中英;張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國經(jīng)驗[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俞吾金;超越知識論——論西方哲學主導精神的根本轉向[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3 慶年;;教育學是人學[J];復旦教育論壇;2011年01期
4 ;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chuàng)建而努力——葉瀾教授訪談錄[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5 葉瀾;中國教育學發(fā)展世紀問題的審視[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6 馮建軍;;論教育學的生命立場[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7 張楚廷;;教育學屬于人文科學[J];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8 劉鐵芳;教育學何以作為人文之學[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3年01期
9 楊大偉;;凱洛夫《教育學》:斯大林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代表作[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8期
10 于述勝;;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教育學話語與教育變革[J];教育學報;2008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虹;;西方現(xiàn)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李繼秀;;基礎教育的學校組織重建[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陳瑋;試論現(xiàn)代英語教學研究方式的轉變[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蔡連玉;“教育規(guī)律”與“關于教育的規(guī)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孫艷;德育模式:從"控制封閉型"到"自主開放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何小剛;王旗;;香港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潘善斌;論懲罰性賠償制度[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周志剛;孟娜;;對話教學現(xiàn)實問題透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兵;;傳統(tǒng)道德在現(xiàn)實中為什么難以落到實處?[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一)[C];2007年
2 陳慶超;;德性式微論[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三)[C];2007年
3 張方玉;;幸福: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生活指向[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李永平;;教學與更新教育觀念的必要性[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5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jīng)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王春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以陳鶴琴為代表的幼兒園課程變革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吳亮奎;;課程與教學變革背景下老子哲學的教學論解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汪思鋒;;試析雅斯貝爾斯的師生生存交往理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學教育普及和發(fā)展中的作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敏華;高中教學領導力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吳國英;高校人文社科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10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超;當代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對策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diào)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岳宛璐;中學歷史教學開展生命教育的思考與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9 畢紅軼;新課程視域下的思想品德課生命觀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哲;與生命相遇[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英杰;;大學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沖突解析——一個文化的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1期
2 孫喜亭;試論教育的出發(fā)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04期
3 顧明遠;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現(xiàn)代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05期
4 黃濟;試論傳統(tǒng)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05期
5 張繼良;主體性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核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04期
6 陳元暉;中國教育學七十年[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05期
7 項賢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與本土生長——從比較教育學的角度觀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于述勝;;中國教育史學科結構方式的歷史探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周作宇;;論高等教育中的經(jīng)濟主義傾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王策三;教育主體哲學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雷;;晏陽初平民教育對新中國教育的啟示[J];唐山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姜朝暉;;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轉型視野下的教育獨立思潮[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別榮海;;高等教育轉型中的政府與高校關系重塑[J];中國行政管理;2011年09期
4 劉文;王庭芳;;當代外軍院校教育轉型發(fā)展的特點分析[J];社科縱橫;2011年05期
5 羅志剛;;引領社交媒體之旅 助力國內(nèi)教育轉型——戴爾教育博客發(fā)布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年06期
6 吳敏;;教育轉型,校長先行 2011上海校(園)長暑期培訓舉行[J];上海教育;2011年14期
7 李偉;李潤洲;;論教育家型校長的成長[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07期
8 黃士力;;論教育服務的轉型提升[J];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9 本刊評論員;;吹響實現(xiàn)教育跨越發(fā)展的進軍號——祝賀山西省教育工作會議召開[J];山西教育(管理);2011年05期
10 張偉;王洲偉;楊凱;;精細化管理在外場裝備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考試周刊;2011年4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紅標;竇順山;;教育轉型中軍隊重點實驗室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陳軍;張文;孫梯全;劉斌;龔晶;;探索科學育人途徑 適應軍校教育轉型——淺談“軍校大學生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案的研究[A];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0年論文集[C];2010年
3 黃業(yè)峰;;教育轉型與黃炎培教育思想的指導意義[A];黃炎培與中國職業(yè)教育——黃炎培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4 王旭霞;;師資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發(fā)展目標及實施措施[A];中國成人醫(yī)藥教育論壇(4)[C];2011年
5 劉景夏;朱寧一;周劍光;胡冰新;張靜;;面向教育轉型的電子信息類專業(yè)建設的思考[A];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0年論文集[C];2010年
6 崔晗;;深入研究任職教育推進任職教育發(fā)展[A];中國成人醫(yī)藥教育論壇(4)[C];2011年
7 趙艷玲;;清末民初教育轉型中的冀州新式學校[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8 范琳琳;;在中小學開展信息教育之我見[A];福建省首屆少兒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張先永;;士官學員任職能力培養(yǎng)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區(qū)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10 李龍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北卷)[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炮兵學院南京分院政治委員 馬玉虎;推任職教育轉型 促院校建設發(fā)展[N];科技日報;2010年
2 甘肅省白銀市教育局局長 李作璧;教師是推動教育轉型的關鍵[N];中國教師報;2010年
3 馮建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特殊性中尋找中國教育轉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李保全 警種指揮學院;更新觀念是任職教育轉型的前提[N];人民武警報;2011年
5 陸遙 葉菲;城市化浪潮下的鄉(xiāng)村教育轉型[N];農(nóng)民日報;2011年
6 倪閩景 上海市教委基教處;教育轉型,,首當其沖的是課堂轉型[N];天津教育報;2011年
7 解學明 張德春;誰受歡迎誰主講[N];解放軍報;2010年
8 陳功 馬楓;著眼未來實戰(zhàn)需要 加快飛行教育轉型[N];解放軍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李曉輝;培養(yǎng)思辨性應是教育轉型的方向[N];經(jīng)濟參考報;2009年
10 炮兵學院南京分院院長 吳翔;加速推進任職教育轉型向縱深發(fā)展[N];科技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華峰;基于系統(tǒng)科學的高等教育轉型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2 蔣純焦;一個階層的消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荀淵;中國高等教育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周貴禮;論當代教師思維方式變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姚遠峰;尋求意義:現(xiàn)代教育之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劉兆宇;19世紀英格蘭高等教育轉型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瑞;清末哈爾濱區(qū)域傳統(tǒng)學務向近代新式教育轉型的研究(1861-1911)[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0年
2 吳敏霞;清末民初教育轉型弊端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3 田國祥;對我國體育課程價值選擇與沖突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4 孔靜;重塑公民教育[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明;我國農(nóng)科類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6 劉長海;道德教育與人生自由簡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紅生;我軍任職教育院校教員隊伍建設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8 陳祥龍;科舉制度廢止的歷史考察與反思[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058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0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