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自我意識對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親子溝通、自我意識對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影響
【摘要】:初中階段是個體身心各方面發(fā)展非常迅速的時期,這個階段,初中生身體發(fā)生急劇變化的同時,性格特征、智力也逐漸成熟,出現(xiàn)自我意識方面的強烈變化。初中生在應對外界刺激時使用的方式,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影響著他們對將來生活的適應。不同環(huán)境下初中生的應對方式有著其獨有的特點。親子溝通作為家庭環(huán)境中的重要方面,必然會對初中生的應對方式產(chǎn)生影響。已有研究表明個體的不同水平的自我意識會影響其對應激事件做不同的應對反應。探討初中生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有助于促進初中生采用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對初中生的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探討初中生應對方式、親子溝通、自我意識在背景變量上的差異以及三者的關系。研究選取蘭化一中和蘭州六中兩所中學的初中生,,采用問卷調(diào)查,回收有效問卷602份。論文主要得出以下結(jié)論: (1)初中生親子溝通存在顯著的家庭結(jié)構(gòu)差異,在開放性溝通維度上,完整家庭的溝通顯著好于離異家庭和再婚家庭。 (2)初中生的自我意識在是否獨生子女和校別上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的初中生的自我意識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重點學校的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學校的學生。 (3)初中生應對方式存在顯著的年級和家庭結(jié)構(gòu)差異。在問題應對和合理解釋這兩個因子上,初二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學生,表現(xiàn)出更積極的應對;在情緒應對、逃避和幻想否認這三個因子上,初三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一學生,表現(xiàn)出更消極的應對。 (4)自我意識在親子溝通與問題應對之間有中介作用。且親子溝通對問題應對的直接作用大于親子溝通通過自我意識對問題應對的間接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 應對方式 親子溝通 自我意識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844.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文獻綜述10-26
- 1.1 應對方式的研究綜述10-15
- 1.1.1 應對、應對方式的內(nèi)涵10
- 1.1.2 應對方式的理論10-12
- 1.1.3 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與作用12-13
- 1.1.4 應對方式的分類13-14
- 1.1.5 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14-15
- 1.2 親子溝通的研究綜述15-21
- 1.2.1 親子溝通的定義15-16
- 1.2.2 親子溝通的理論16-18
- 1.2.3 國內(nèi)外親子溝通問題的研究18-20
- 1.2.4 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20
- 1.2.5 親子溝通對親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20-21
- 1.3 自我意識的研究綜述21-24
- 1.3.1 自我意識的概念21-22
- 1.3.2 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22-23
- 1.3.3 自我意識的研究現(xiàn)狀23-24
- 1.4 親子溝通、自我意識與應對方式的關系24-26
- 1.4.1 親子溝通與應對方式的關系24-25
- 1.4.2 自我意識與應對方式的關系25-26
- 2 問題提出及研究意義26-28
- 2.1 問題提出26
- 2.2 研究意義26-28
- 2.2.1 理論意義26
- 2.2.2 實踐意義26-28
- 3 實證研究28-51
- 3.1 研究目的28
- 3.2 研究假設28
- 3.3 研究方法28-30
- 3.3.1 研究被試28
- 3.3.2 研究工具28-29
- 3.3.3 施測方法29
- 3.3.4 數(shù)據(jù)輸入、整理與分析29-30
- 3.4 研究結(jié)果30-44
- 3.4.1 基本情況分析30
- 3.4.2 初中生親子溝通的基本情況30-32
- 3.4.3 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基本情況32-35
- 3.4.4 初中生自我意識的基本情況35-37
- 3.4.5 親子溝通、自我意識與初中生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37-39
- 3.4.6 初中生自我意識在親子溝通和應對方式間的回歸分析39-41
- 3.4.7 初中生親子溝通、自我意識、應對方式的關系模型41-44
- 3.5 分析與討論44-50
- 3.5.1 初中生親子溝通的特點44-45
- 3.5.2 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特點45-46
- 3.5.3 初中生應對方式的特點46-47
- 3.5.4 初中生親子溝通、自我意識與應對方式的關系47-49
- 3.5.5 初中生親子溝通、自我意識與應對方式的關系模型分析49-50
- 3.6 研究結(jié)論50-51
- 4 研究不足與展望51-52
- 參考文獻52-58
- 中文文獻52-55
- 外文文獻55-58
- 附錄58-61
- 附錄 158-59
- 附錄 259-60
- 附錄 360-61
- 后記61-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瀟镥;;大學生挫折應對與其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2 周喜華;;高校留級生的學業(yè)倦怠與應對方式的調(diào)查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年13期
3 邱鴻鐘;陳曉云;馬利軍;;廣州公交車司機壓力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7期
4 彭小紅;鄭誼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Z1期
5 蔣燕賓;;基于大專學生應對方式的調(diào)查與研究[J];文教資料;2011年20期
6 龔雨玲;;武警基層干部工作壓力、應對方式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年04期
7 寧凱;;基于應對理論的大學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8 尹紹清;;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7期
9 呂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特質(zhì)焦慮及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Z1期
10 陳曉美;羅紅格;牛春娟;李麗娜;朱小茼;李建明;;離異家庭對青少年應對方式及人際信任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欣;;工作應激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陳紅;郭成;;中學生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的關系[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劉訓儉;;手術室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田春梅;張素珍;王素枝;;臨床護士情緒障礙及應對方式的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張正銀;;兒科新護士焦慮與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6 刁利華;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狀態(tài)與應對方式調(diào)查及心理干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周丹;;影響口腔科護士心理健康的常見因素及應對方式[A];全國口腔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章金輝;嚴偉良;;老年人應對方式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隆春玲;韓海英;熊紅芳;賀美玲;;不同類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特質(zhì)焦慮及應對方式研究[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10 趙堅;鄒玉紅;;高職大專學生應對方式與焦慮的相關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敏;為親子溝通支招[N];中國婦女報;2002年
2 邱建果;親子溝通的性教育[N];新聞出版報;2000年
3 本報記者 王柏玲;擠一擠親子溝通中的“水分”[N];文匯報;2009年
4 沈陽楊子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專家 白波;親子溝通要抓住孩子的心[N];沈陽日報;2010年
5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 楊永龍;如何消除親子溝通障礙[N];保健時報;2010年
6 趙霞;好父母要學會傾聽[N];光明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郭弘 實習生 王夏媛;僅有愛是不夠的[N];重慶日報;2004年
8 任荃;親子溝通≠評判式教育[N];文匯報;2005年
9 楊惠玲;親子溝通,要從心開始[N];石家莊日報;2008年
10 申屠文婕;溝通梗阻:父母話題缺乏新意[N];中國婦女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晴;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影響因素及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方正;可辯解型產(chǎn)品傷害危機對顧客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李楊;慢性病患兒及父母應激源、應對方式以及教育干預效果評價[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王文燕;個性與情志致病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5 植鳳英;西南少數(shù)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結(jié)構(gòu)、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金慶英;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鄒韶紅;夫妻暴力社會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預防性心理干預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8 何建華;心理應激人群應激損傷發(fā)生機制與中醫(yī)證候相關規(guī)律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9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10 鐘文娟;基于社區(qū)精神衛(wèi)生服務的社區(qū)居民心理預警模型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閆志英;高中生應對方式、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海榮;蒙漢初中生應對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3 宋淑娟;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及其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孫雄輝;大學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曉東;體育合作學習對不同人格特征大學男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0年
6 溫義媛;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陽;農(nóng)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與應對方式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劉珊;98例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質(zhì)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D];中南大學;2003年
9 王燕;農(nóng)村中學生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王大麗;新入獄罪犯的個性特征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567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6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