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機制的研究——來自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的經(jīng)驗證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1-05-31 16:58
本研究基于文化適應壓力理論和情感理論,利用具有全國代表性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探討同伴關系在轉學行為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間的中介效應。結果表明:轉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各種心理問題明顯。轉學后,女生、九年級學生和非獨生子女以及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轉學行為和同伴關系分別與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呈顯著負、正相關;同伴關系在轉學行為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間存在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應。為減緩轉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應以班級文化建設為依托,注重入學儀式,樹立轉學生的身份歸屬感;應以人際情感支持為核心,注重差異關懷,弱化轉學生的身份疏離感;應以和諧同伴關系為路徑,注重合作文化,強化轉學生的身份融入感。
【文章來源】:上海教育科研.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中介變量示意圖
但是,與如此普遍的轉學行為相比,利用學生個體微觀數(shù)據(jù)分析轉學行為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影響效應的學術研究卻不多。本研究有利于了解當下轉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其實現(xiàn)轉學后的積極適應,促進其健康心理的發(fā)展,且有助于促成學校、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和諧發(fā)展。已有少量關于轉學生的學術研究涉及學生轉學后的學業(yè)成績[8]與心理適應問題,[9]也有研究聚焦于擇校行為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10]總體上,研究大都認為反復多次的轉學行為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11]與心理健康水平。[12]平均而言,轉學三次及以上的學生閱讀成績往往只有從未轉學學生的一半。[13]情緒發(fā)展方面存在障礙的學生中,有近89%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有過轉學經(jīng)歷,且每人平均轉學三次;[14]與男生相比,有轉學經(jīng)歷的女生通常更加抑郁;[15]學年內轉學對學生的不利影響更大;[16]在高年級,尤其是四年級至八年級間轉學會更不利于學生的成就發(fā)展,[17]但也有研究認為,低年級轉學更加不利。[18]此外,轉學行為會影響學生的同伴關系,表現(xiàn)為同伴接納困難、[19]同伴關系不穩(wěn)定;[20]同非轉學生相比,轉學生的同伴數(shù)量偏少,[21]且畢業(yè)后的同伴聯(lián)系偏弱。[22]和諧友好的同伴關系對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23]但卻很少有研究關注轉學行為、同伴關系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間的關系,這既增加了本研究的新穎性與創(chuàng)新性,又成為提出研究假設的主要依據(jù)。據(jù)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設,即轉學行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兩條路徑:一是轉學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轉學行為通過影響學生間的同伴關系,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即同伴關系在轉學行為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間所起的中介效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轉學與學生心理問題傾向的關系——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分析研究[J]. 劉文萍,張亞星. 上海教育科研. 2018(07)
[2]3~6年級小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特點[J]. 梁英豪,張大均,梁迎麗. 心理學探新. 2017(04)
[3]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與社會適應的關系:感恩的中介作用[J]. 張更立.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7(03)
[4]“擇!睂W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來自中國教育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的經(jīng)驗證據(jù)[J]. 陳榕玲,李長洪,楊翱. 中國經(jīng)濟問題. 2017(02)
[5]中學生的人際關系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J]. 張凌. 教育學報. 2016(06)
[6]美國關于轉學經(jīng)歷對學生影響的研究綜述[J]. 李躍雪,鄔志輝. 比較教育研究. 2015(07)
[7]轉學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來自中國西部農村的證據(jù)[J]. 鄭磊,盧珂. 教育學報. 2011(02)
[8]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 張麗錦,沈杰,李志強,蓋笑松. 中國特殊教育. 2009(05)
[9]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 辛自強,張梅. 心理學報. 2009(01)
[10]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 心理學報. 2004(05)
本文編號:3208617
【文章來源】:上海教育科研.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中介變量示意圖
但是,與如此普遍的轉學行為相比,利用學生個體微觀數(shù)據(jù)分析轉學行為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影響效應的學術研究卻不多。本研究有利于了解當下轉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其實現(xiàn)轉學后的積極適應,促進其健康心理的發(fā)展,且有助于促成學校、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和諧發(fā)展。已有少量關于轉學生的學術研究涉及學生轉學后的學業(yè)成績[8]與心理適應問題,[9]也有研究聚焦于擇校行為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10]總體上,研究大都認為反復多次的轉學行為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11]與心理健康水平。[12]平均而言,轉學三次及以上的學生閱讀成績往往只有從未轉學學生的一半。[13]情緒發(fā)展方面存在障礙的學生中,有近89%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有過轉學經(jīng)歷,且每人平均轉學三次;[14]與男生相比,有轉學經(jīng)歷的女生通常更加抑郁;[15]學年內轉學對學生的不利影響更大;[16]在高年級,尤其是四年級至八年級間轉學會更不利于學生的成就發(fā)展,[17]但也有研究認為,低年級轉學更加不利。[18]此外,轉學行為會影響學生的同伴關系,表現(xiàn)為同伴接納困難、[19]同伴關系不穩(wěn)定;[20]同非轉學生相比,轉學生的同伴數(shù)量偏少,[21]且畢業(yè)后的同伴聯(lián)系偏弱。[22]和諧友好的同伴關系對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23]但卻很少有研究關注轉學行為、同伴關系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間的關系,這既增加了本研究的新穎性與創(chuàng)新性,又成為提出研究假設的主要依據(jù)。據(jù)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設,即轉學行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兩條路徑:一是轉學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轉學行為通過影響學生間的同伴關系,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即同伴關系在轉學行為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間所起的中介效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轉學與學生心理問題傾向的關系——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分析研究[J]. 劉文萍,張亞星. 上海教育科研. 2018(07)
[2]3~6年級小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特點[J]. 梁英豪,張大均,梁迎麗. 心理學探新. 2017(04)
[3]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與社會適應的關系:感恩的中介作用[J]. 張更立.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7(03)
[4]“擇!睂W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來自中國教育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的經(jīng)驗證據(jù)[J]. 陳榕玲,李長洪,楊翱. 中國經(jīng)濟問題. 2017(02)
[5]中學生的人際關系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J]. 張凌. 教育學報. 2016(06)
[6]美國關于轉學經(jīng)歷對學生影響的研究綜述[J]. 李躍雪,鄔志輝. 比較教育研究. 2015(07)
[7]轉學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來自中國西部農村的證據(jù)[J]. 鄭磊,盧珂. 教育學報. 2011(02)
[8]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 張麗錦,沈杰,李志強,蓋笑松. 中國特殊教育. 2009(05)
[9]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 辛自強,張梅. 心理學報. 2009(01)
[10]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 心理學報. 2004(05)
本文編號:32086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2086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