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視域下的“對話”本體論
[Abstract]:Dialogue is a key word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dialogue teaching has become a universal value demand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reform. Only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methodolog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meaning of dialog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can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From the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dialogue is a way of human existence, dialogue is a kind of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dialogue is a form of human culture.
【作者單位】: 徐州工程學院;
【分類號】:G42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懷超;意義與詮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2 彭啟福;西方詮釋學詮釋重心的轉換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陳立新;闡揚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基本視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劉新學;;心理學量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5 王善超;論亞里士多德關于人的本質的三個論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趙光武;哲學解釋學的解釋理論與復雜性探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季國清;權力話語政治經濟學和中國式的知識生產[J];北方論叢;2001年01期
8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9 閻光才;教育過程中知識的公共性與教育實踐——兼批激進建構主義的教育觀和課程觀[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2期
10 張?zhí)鞂?試論教育對話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趙衛(wèi)國;海德格爾的時間性與時——間性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張德昭;內在價值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李小博;科學修辭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9 魏天無;九十年代詩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華章琳;論伽達默爾超越相對主義的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艾戰(zhàn)勝;波普爾理解理論的理解[D];中南大學;2002年
5 李云飛;“解釋學境遇”的本體論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王際兵;劉震云小說的寓言景觀[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徐振軒;海德格爾存在論技術觀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8 龍佳紅;論譯者風格的顯形[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9 劉自雄;試論文本闡釋規(guī)范的再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馬詠梅;中學文學審美性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啟福;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與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張增田,靳玉樂;論解釋學視域中的課程實施[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康麗穎;;教師教育研究的實踐意蘊——布迪厄實踐理論對我國教師教育研究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4 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5 張?zhí)鞂?試論教育對話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6 劉生全;;論教育場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7 王洪才;論教育學的三重視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孫利天;21世紀哲學:體驗的時代?[J];長白學刊;2001年02期
9 朱國華;場域與實踐: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陳薈;“迷失”的教育話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沈曉敏;對話教學的意義和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春花;;春風化雨,花香四溢[J];文教資料;2011年22期
2 孫琳;;論交往的教學論價值——基于教學哲學的視角[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4期
3 李娟;;對話生命:知識的應然走向[J];現代教育論叢;2011年03期
4 陳振航;;自由·教育·意識形態(tài)——簡論本體論語境中教育的目的與手段[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王芳;;“生存”還是“發(fā)展”——教育學文本中“To Be”含義的重新解讀[J];復旦教育論壇;2011年04期
6 劉慶昌;;教學論的哲學內涵——用思想的方式探尋教學本體、追尋教學理想[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4期
7 馬慶發(fā);;作為教育科學方法的釋義學(中)[J];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01期
8 曲鐵華;牛海彬;;基于人性角度的教育實然發(fā)展與應然追求的價值沖突與平衡[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李長吉;徐德華;;教學研究的起點:人的存在方式[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4期
10 李文英;王薇;;比較教育相對主義研究范式的基本主張及特征論析[J];外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顧春;;陸象山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思想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顧春;;試論陸九淵教育哲學與禪宗關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馮曉林;;儒家教育學說的邏輯起點試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顧春;;陸九淵教育哲學之心性論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黃明喜;;程頤與朱熹理學教育思想三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于建福;;孫中山中庸教育哲學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尹筱莉;;科學教育研究方法論及其反思[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7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8 應建慶;葉曉璐;;批判意識與解放教育學——從弗萊雷“意識化”概念看提問式教育的革命力量[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吳慧泉;張博眼里的對話教育[N];中國教師報;2003年
2 安娜;用量子思維認識世界[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安桂清;于對話中共享真理的盛宴[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李林霞;面對面交流 心與心溝通[N];山西日報;2006年
5 萬偉;對話:一種新的教學精神[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蔣建華;基礎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樣的哲學頭腦[N];中國教育報;2004年
7 本報通訊員;共同愿景引領教師成長[N];濟南日報;2009年
8 李春青;生本課堂讓孩子愛上學習[N];淄博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利平;本體存在與視域融合[D];西南大學;2009年
2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盧建筠;教育思維方式轉向之透視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熊和平;課程與生活[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桂春;激進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政濤;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孫霄兵;受教育權主體范式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雄波;知識表示在教學領域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宋麗萍;論教學理解——本體論視角[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3 曹國芳;對話教育中教師權威的消解和重建[D];揚州大學;2009年
4 舒艷;當代對話教育理論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郭建清;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解釋學理解[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6 衛(wèi)建勛;熊十力教育哲學思想探微[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孫磊;論教育愛[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宇曉;教學民主的哲學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春鳳;教學生成的哲學觀照[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理解[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638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26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