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言說:學校教育實現(xiàn)政治再生產的“內面”——我國當代學校教育政治功能的定位及其局限性
本文選題:學校教育 + 政治言說; 參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19期
【摘要】:政治言說是培養(yǎng)政治人才的"元"敘事,是編織學校政治教育的"內面"。新中國成立至今,革命正當-人民倫理敘事引領著我國學校教育進行政治再生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和不爭論的語式是其所采用的策略。然而,多元文化、信任危機和"過有尊嚴生活"的訴求使人們不得不反思學校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以更好地發(fā)揮其政治功能。
[Abstract]:Political discourse is the "Yuan" narrative of cultivating political talents and the inner sid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revolutionary justice and ethical narration of the people led the political reproduc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dualistic mode of thinking and the non-controversial style of thinking are the strategies it adopts. However, the demands of multiculturalism, crisis of trust and "living a life with dignity" make people have to reflect on the limitations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order to play their political functions better.
【作者單位】: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構學校教育的政治功能研究——學校教育如何幫助個體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項目編號:10YJ8801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G41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甘陽;;自由的理念:五·四傳統(tǒng)之闕失面 為“五·四”七十周年而作[J];讀書;1989年05期
2 吳康寧;;無條件的道德要求與有條件的道德行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種內在緊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17期
3 李方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思考[J];政治學研究;2010年02期
4 王平;;“躲避崇高”與“二元對立”思維的消解——論王蒙在“人文精神”論爭中的意義[J];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5 王長樂;;教育方針的形態(tài)變化與教育本性的回歸[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閆旭蕾;孫承毅;;試析語言:學校教育的“編織物”——一種語言視角下的教育社會學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04期
7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國視角與實踐[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良,劉書英;從治理主體角度透視鄉(xiāng)村治理危機——河南省Z縣村支書、村主任現(xiàn)狀調查[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2 王萃萃;劉宏杰;;大安全觀下邊疆民族地區(qū)公共安全指標體系的建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3 劉箴;論新時期我國公共決策中的公眾政治參與[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金家厚,吳新葉;社區(qū)治理:對“社區(qū)失靈”的理論與實踐的思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雷歲江;孫榮;;“村權三分,三會村治”治理機制思考——對江蘇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2期
6 吳昕春;;治理的層次及其基本內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姚宏志;;從“敢治”、“能治”到“善治”——建國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念的躍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林鐘高;于鑫;吳玉蓮;;全球會計治理框架下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黃燕翔;;善治視域下社會中介組織的管理創(chuàng)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任曉林;朱文彬;;基于回應性的我國鄉(xiāng)鎮(zhèn)政府信訪問題分析[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靳鳳林;;簡論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特殊性[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于博;;略論歐盟基本原則及對中國地方自治的啟示[A];“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法治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楊宏山;;府際關系的多中心合作趨勢[A];政治改革與政府轉型[C];2003年
4 苗月霞;;治理理論與中國政府治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A];政治改革與政府轉型[C];2003年
5 張鳳奎;張志宇;;打造責任政府——通向和諧社會之路[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6 袁政;;城市管治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A];公共管理研究(2)———“黨的十六大與中國政治發(fā)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汪永成;;論新世紀中國政府能力建設的戰(zhàn)略方向[A];“21世紀的公共管理:機遇與挑戰(zhàn)”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陳輝;;中國公共行政學的范式研究[A];首屆青年中國公共行政學者論壇: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耿國階;;治理:另一個理論過客?——治理變革與治理研究的中國反思[A];21世紀的公共管理:機遇與挑戰(zhàn):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8年
10 王敏;;服務型政府:我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前安;社區(qū)體育俱樂部與政府、市場、社區(qū)關系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徐婷;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國際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錢玉英;制度建設與中國地方政府決策機制優(yōu)化[D];蘇州大學;2010年
6 陳婧;政府公共信息資源協(xié)作管理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馬勇;歐盟科技一體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袁日新;經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喬宇;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都市社區(qū)治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饒亞娟;研究型大學教師參與學術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郭俊梅;城市社區(qū)非政府公共組織及其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成麗詩;論服務型政府的道德責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辛帥;習慣權利視角的生態(tài)補償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陳建偉;公私合作制在我國市政公用事業(yè)改革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張曉云;我國基層政府回應能力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馬娜;我國地方政府環(huán)境政策執(zhí)行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陳果;業(yè)主委員會治理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韋森;言語行為與制度的生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王蒙;;躲避崇高[J];讀書;1993年01期
3 張承志;;無援的思想[J];花城;1994年01期
4 謝地坤;道德的底限與普世倫理學[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5 謝地坤;從道德的“至善”到道德的“底限”——讀阿多諾《道德哲學的問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6 胡斌武;;我國學校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歷史轉換[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01期
7 蔡中宏;新中國教育方針嬗變的考察與反思[J];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8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2年01期
9 王曉明;張宏;徐麟;張檸;崔宜明;;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J];上海文學;1993年06期
10 杜光;;普世價值:一個時代性的重大課題[J];炎黃春秋;200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宓平琪;;日本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J];外國中小學教育;1985年03期
2 計琳;李文萱:細微之處見真功[J];上海教育;2004年24期
3 劉長海;美國品格教育質量標準介紹[J];基礎教育參考;2005年03期
4 王云飛;先秦儒家若干教育范疇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王海燕;;網絡增強型教學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5年06期
6 陳娟;史景軒;;日本PTA在學校教育中的角色[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年01期
7 朱京曦;;我國基礎教育網絡化學習研究的任務與核心問題[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1期
8 李敏;;解讀“中間生”現(xiàn)象[J];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12期
9 高德勝;;電視的教育哲學——論電子媒介對現(xiàn)代學校教育理念的沖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馬良;;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教育的調查和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曉東;黃連芳;;新時期農村學生家訪的策略[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2 李剛;;小心,學生“自殺性”行為[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李春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學校心理衛(wèi)生及健康教育淺析[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秦玉友;;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教育資源使用效率衰減問題研究——以中南某縣為例[A];2010年農村教育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胡辛人;;關于寫作《淺論華中敵后的干部學校教育》一文的幾點體會[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5年
6 李光輝;;新時期學校教育與公民道德建設[A];2004烏蒙論壇論文集(三)[C];2004年
7 史新瓊;;淺談教育科研檔案管理[A];新時期檔案工作論文集[C];2005年
8 劉傳德;;外國學校管理史話(三)——古希臘羅馬的學校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徐衛(wèi)紅;;毛澤東論教育的雙重身份及對中國學校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張捷夫;;清代山西的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A];三晉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占民;發(fā)揮學校教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N];青島日報;2006年
2 程方平;讓孩子得到心悅誠服的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政府教育督導室 劉玉江;新課程改革與校長角色定位[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周靜文;兩條“吃苦”新聞的警示[N];新華日報;2006年
5 記者 趙婷;小學初中每班不應超過40人[N];北京日報;2005年
6 城區(qū)五一路小學 陶河清;對“和諧校園”的思考[N];長治日報;2005年
7 夏蓮花;家校溝通障礙在哪里?[N];文匯報;2006年
8 巴山;應將民俗文化納入學校教育[N];中國文化報;2011年
9 ;從“小古輟學”說起(下)[N];中國教師報;2003年
10 本版撰稿 記者 吳俊斐;學生寄宿出現(xiàn)低齡化現(xiàn)象[N];金華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俐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關系的反思與重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姜月;遮蔽與解蔽[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田道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周志平;學校教育中的知識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彩霞;二十世紀中國學校校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琴;學校教育中師生沖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進;論美好生活與學校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醒東;事件·場景·交往[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漢珍;丁丁為什么在家上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楊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朝暉;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查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馮綺云;我國目前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馬麗燕;宗教對學校教育的影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芳;學校服務社區(qū)的功能缺失與對策[D];吉林大學;2009年
7 關玉芝;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與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關系[D];南昌大學;2008年
8 吳繼軍;明代學校教育及其功能的拓展[D];西南大學;2009年
9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比較[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10 劉玉俠;學?荚嚺c學校教育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949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9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