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發(fā)展過程中教師流動的現(xiàn)狀及其合理化策略
本文選題:教育均衡發(fā)展 + 教師流動; 參考:《教學與管理》2012年03期
【摘要】:正在教育均衡發(fā)展過程中,教師作為決定學校教育質量核心要素的地位愈加明顯,教師的流動成為制約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一、教育均衡發(fā)展過程中教師流動的現(xiàn)狀分析1.教師流動的現(xiàn)狀從流動主體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流動嚴重,且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教師流失"。優(yōu)秀青年教師是學校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在教學上有精湛的技巧,而且對于學校里教師精神面貌的建設、教師團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each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flow of teach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 flow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low of teachers from the main body of the flow, and the strict flow of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s Heavy, and in a sense we can call it "the loss of teachers". Excellent young teacher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school. They not only have excellent skills in teaching, but als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ental outlook in the school and the teachers' group.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規(guī)劃基金項目《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均衡流動意向的調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5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盧文豐;教師合理流動的幾點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2期
2 徐繼存,李定仁;我國教學理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8期
3 范國睿;政府·社會·學!谛1竟芾砝砟畹默F(xiàn)代學校制度設計[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齊新林;透視貧困地區(qū)農村中學教師流動[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志鴻;建立高校師資流動的運行機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9年05期
2 陳建領;;對高校人才交流工作的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清林;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要解決的問題[J];山東教育;2002年13期
2 李維東;教師流動必有因[J];河北教育;2004年04期
3 翟博;教育均衡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4 于建福;教育均衡發(fā)展:一種有待普遍確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教育均衡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5年Z1期
6 張偉;教育均衡發(fā)展再辯[J];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07期
7 陳敬樸;農村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目標指向[J];江蘇教育;2005年05期
8 翟博;;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鍵問題[J];教書育人;2006年24期
9 顧明遠;教育均衡發(fā)展是教育平等的問題,是人權問題[J];人民教育;2002年04期
10 冉新義,祁小玲;發(fā)揮現(xiàn)代遠程教育優(yōu)勢 推動教育均衡發(fā)展[J];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泳翔;;促進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 努力實現(xiàn)江寧教育公正的實踐與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2 王學平;于平;;青年教師要盡快成為學者型教師[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3 馮文全;夏茂林;;教育產業(yè)化反思[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阮義團;;互相學習 共同進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郭先根;;把握青年教師心理特征,促進青年教師思想工作[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5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包增榮;;農村中小學青年教師心理挫折問題的研究[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7 韓京之;張則香;;把握關鍵階段 促進青年教師成長[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8 張萍;;對師徒幫帶活動的見解[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9 王健;;精心幫帶 全面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10 雷進生;;青年教師是民中發(fā)展的重要生力軍——淺談我的“師徒幫帶”的三點體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宿松著力教育均衡發(fā)展[N];安慶日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張渺;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迫在眉睫[N];安慶日報;2005年
3 記者 張雷;我市多渠道推進城鄉(xiāng)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N];九江日報;2005年
4 李文林;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對策芻議[N];樂山日報;2005年
5 記者 楊蕾;切實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N];潮州日報;2008年
6 彭碧清邋顏靜;遂寧市船山區(qū)政協(xié)助推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N];四川政協(xié)報;2008年
7 通訊員 段建元 孫建勇;黃州區(qū)創(chuàng)建農村合格學校促教育均衡發(fā)展[N];黃岡日報;2008年
8 黃永國;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N];湄洲日報;2008年
9 記者 陸崇林;欽北區(qū)抓好師生思想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N];欽州日報;2008年
10 特約記者 全宗海 通訊員 張朝暉 王新華;崇陽努力實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N];咸寧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閆引堂;國家與教師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體交往與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盧曉旭;基于空間視角的縣域義務教育發(fā)展均衡性測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列盈;論“中體西用”觀對中國早期教育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王愛民;教育差距及其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于興國;轉型期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斌;農村教育投入:績效、機制與模式[D];西南大學;2011年
9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衛(wèi)華;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尹娟;南昌市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3 孟令熙;教師流動及其管理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4 蘇文靜;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機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力;義務教育階段山西農村教師流動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年
6 周利江;論縣域內教育均衡發(fā)展[D];內蒙古大學;2011年
7 劉向宇;政府在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職能發(fā)揮[D];延安大學;2011年
8 史榮軍;中國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經濟學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劉克興;貧困地區(qū)教師流動機制構建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10 錢立波;懷寧縣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433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4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