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團隊集體效能感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本文選題:集體效能感 + 教育虛擬社區(qū) ; 參考:《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集體效能感是維系教育虛擬社區(qū)和學習團隊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對基于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團隊集體效能感的涵義、價值意義和功能進行解析的基礎上,實證分析了教育虛擬社區(qū)團隊集體效能感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目標認知信念、經(jīng)驗直覺信念、團隊合作信念、能力技術支持、努力堅持毅力、組長領導風格是影響教育虛擬社區(qū)團隊集體效能感的主要因素。針對以上影響因素,本文提出了增強教育虛擬社區(qū)團隊集體效能感的策略性建議。
[Abstract]:Collective efficac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virtual community and learning tea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meaning, valu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team collective efficacy based on the education virtual communit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ducation virtual community team collective efficacy.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lective efficacy of the team in education virtual community are objective cognitive belief, experiential intuition belief, team cooperation belief, ability and technical support, perseverance and leadership style of team leader. In view of the above fact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collective efficacy of the education virtual community team.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
【基金】:山東省博士后專項資金創(chuàng)新項目“教育虛擬社區(qū)中的技術文化研究”(編號:200903039)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石雷山;廖凌云;;集體效能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6年02期
2 胡凡剛;;影響教育虛擬社區(qū)交往效果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麗娜;顏志軍;孟昭寬;;虛擬學習社區(qū)有效學習發(fā)生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1期
2 馬陽;;虛擬學習社區(qū)中學習者的歸屬感與自主學習能力關系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6期
3 胡凡剛;鹿秀娥;;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4 胡凡剛;李文波;;教育虛擬社區(qū)中技術文化形成因素的實證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劉子成;;試論集體效能理論在公安工作中的應用[J];甘肅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楊勇;;教練效能對運動員自我效能和比賽成績的影響[J];山東體育科技;2011年05期
7 潘琳;孫禎祥;;圖書館員知識交流與共享平臺應用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年04期
8 王佑鎂;;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學習者反思行為的向度分布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年07期
9 高長俊;胡世清;;我國虛擬學習社區(qū)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1年04期
10 王晶;胡凡剛;;基于課程的教育虛擬社區(qū)建設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甜語;積極心理學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懿;研發(fā)團隊行為整合與團隊創(chuàng)新[D];浙江大學;2011年
2 徐娟;教育虛擬社區(qū)和諧文化內(nèi)涵及其培養(yǎng)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馬興通;教育虛擬社區(qū)中大學生學習效果的歸因方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顏艷艷;教育研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唐小娟;基于知識建構過程的網(wǎng)絡學習交互分析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6 趙玲;基于課程的教育虛擬社區(qū)的設計與開發(fā)[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廣艷;教育虛擬社區(qū)歸屬感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8 王晶;基于課程的教育虛擬社區(qū)建設與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9 李文波;在線學習的文化審視[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10 程坤;網(wǎng)上社區(qū)學員社會臨場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胡凡剛;影響網(wǎng)絡學習質(zhì)量的心理因素探析[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2 李凌;兩種取向的自我效能感評估概述[J];心理科學;2001年05期
3 姜飛月,郭本禹;從個體效能到集體效能——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的新發(fā)展[J];心理科學;2002年01期
4 胡凡剛;;教育虛擬社區(qū)與學習交往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02期
5 胡凡剛;;教育虛擬社區(qū)交往理論模型與層級塔[J];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淑貞;;保障合作學習有效實施的學校情境設計[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5期
2 劉永恒;趙愛學;許燕;;淺談學習型幼兒園的建立[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02期
3 廖曉艷;;關于團隊任務式教學的探討[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年11期
4 李文翔;熊慶國;吳謹;楊莘;;大學生學習關系網(wǎng)絡特征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0年01期
5 吳彥春;;學有所得 學有所用[J];山西教育(管理);2010年02期
6 沈秋瑾;;行動著,幸福著[J];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33期
7 胡凡剛;簡論教育虛擬社區(qū)[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8 文芮;;集體效能感對個體和團隊行為的影響[J];學習月刊;2008年14期
9 任鋒,鄭全全;教師的集體效能感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2期
10 胡凡剛;;教育虛擬社區(qū)與學習交往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凡剛;劉永琪;;基于課程的教育虛擬社區(q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孫曉紅;閆濤;李福學;;“團隊化教與學”教學方法探討[A];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單鳳儒;;高職管理課程的改革與教學資源集成系統(tǒng)的建設[A];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磊;黃菊輝;;構建黨員學習共同體 促黨支部文化建設[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5 關穎;;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 促進兩代人代際和諧[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張麗萍;;創(chuàng)建學習型醫(yī)院圖書館的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醫(yī)學信息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盧淑琴;;淺議圖書館與學習型社會[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高勇;;遠程開放教育學習型校園建設研究[A];第五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10年
9 付蕊;宋國力;;新媒體背景下團隊干部領導力建設的研究[A];網(wǎng)絡時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報告——第六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10)[C];2010年
10 王軍;梁紅波;鄭軼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A];來自教育一線的報告——黑龍江省教育學會“十一五”優(yōu)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山東肥城礦業(yè)集團宣傳部 劉圣祥;建設學習團隊 筑牢創(chuàng)建學習型企業(yè)基石[N];經(jīng)理日報;2005年
2 徐福興;打造新型學習團隊[N];國家電網(wǎng)報;2008年
3 李茂 編譯;教師專業(yè)學習團隊:向單打獨斗挑戰(zhàn)[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4 福建將樂縣質(zhì)監(jiān)局 邱榮兒;注重文化引領 培育學習團隊[N];中國質(zhì)量報;2011年
5 哈爾濱市育紅小學 吳水濱 韓曉華;發(fā)揮學習團隊作用 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搭建平臺[N];中國教師報;2008年
6 林祝偉 周璐敏;廈門95598推行團隊分組管理[N];中國電力報;2007年
7 朱明輝;建立項目化管理機制[N];常州日報;2005年
8 顧新勝 桂偉;黔西南州分行采取五項措施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N];糧油市場報;2006年
9 李桐;在WTO浪潮中學會“個性”教育[N];中國國門時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魏穎 通訊員 韓亮 李月;讓教師擁有職業(yè)的幸福感[N];天津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麗娜;自我效能感和集體效能感的關系研究:來自兩個群體的證據(jù)[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飛飛;基于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學習團隊集體效能感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2 尚千紅;大學生網(wǎng)絡學習團隊的績效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廣艷;教育虛擬社區(qū)歸屬感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4 朱冬梅;變革型領導風格、員工效能感與團隊工作結果的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5 趙玲;基于課程的教育虛擬社區(qū)的設計與開發(fā)[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睿;擴展的JDCS模型對管理者工作緊張和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黃李鳳;大學生文化適應與網(wǎng)絡學習關聯(lián)的實證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趙莎莎;基于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團隊學習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9 姜小暖;團隊溝通在團隊集體效能感與團隊績效之間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黃諦;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知識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知識共享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338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3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