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學生思維而對話:課堂教學的終極追求
本文選題:思維 + 課堂對話 ; 參考:《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年07期
【摘要】:為增進學生的思維而對話,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終極追求。教育哲學、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多個理論視角,共同詮釋了對話是課堂學習之本質(zhì)、增進深層次思維是課堂對話之根本這兩個重要命題。要改進當前課堂教學對話中的問題,重在關(guān)注學生思維,倡導教師主控型對話走向師生互動型對話、封閉式對話走向開放式對話,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課堂對話環(huán)境,提供對話策略指導師生學會對話。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thinking, dialogue should be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two important propositions that dialogue is the essence of classroom learn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deep think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classroom dialogue are explained togeth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dialogu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thinking, advocate teacher-controlled dialogue 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ve dialogue, close dialogue to open dialogue, and create a free and relaxed classroom dialogue environment. Provide dialogue strategies to gu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earn to talk.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上海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度青年基金項目“課堂教學對話分析體系的構(gòu)建及其應用”(項目編號:11YJC880070) 上海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0年度項目“基于課堂互動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gòu)建”(項目編號:B100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G42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艷;李新;;教學病理學視角下對“對話教學”實踐的審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2 丁慧琴;;語文教師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yǎng)要素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3 王玉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對話教學模式探討[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盧鳳榮;;對話理論在文學欣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5 趙杰;;保羅·弗萊雷的對話式教學思想對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的啟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杜劍華;;論對話——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新理念[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劉國紅;周靜;;教育理念的嬗變及其對德育的啟示[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8 曹琴仙;李忠;;組建校本研究團隊 促進中小學健康發(fā)展[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趙強;;論中國高校師生對話關(guān)系的建構(gòu)[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趙春音;關(guān)于理工科研究生自然辯證法課程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楊曉;;對日據(jù)時期臺灣殖民地教育論的再認識[A];直面血與火——國際殖民主義教育文化論集[C];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5 黃忠敬;知識·權(quán)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10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nèi)容到經(jīng)驗的轉(zhuǎn)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志杰;上海市小學3-5年級體育教育健康促進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焉晶;中小學校長變革型領導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鄭彩華;高中化學課堂師生對話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麗麗;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方斌;在中學政治課堂教學中開展生命型對話探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古鴻燕;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邵春燕;構(gòu)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課堂[D];蘇州大學;2010年
9 張鋒;閱讀教學中“對話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陳維銘;對話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林輝;;巧在有時 妙在有度[J];經(jīng)營管理者;2008年13期
2 管燦玉;談物化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2期
3 石因;;聽課隨筆[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陶林;;淺析課堂對話的類型及特征[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0年12期
5 王冬梅;張永順;;這堂課你覺得幸福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09期
6 周紹娟;開放式課堂教學的策略[J];校長閱刊;2005年06期
7 葛恒麗;;“舍得”才會有“糖”吃[J];教育藝術(shù);2006年05期
8 邱玉東;;好課不是精彩的“一言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1年01期
9 國秋媛;;引思維活水 做新型教師[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03期
10 徐金發(fā);李慧群;;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淺談教師的課堂教學魅力[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鐘艷玉;;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點亮學生思維的火花——談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A];信息技術(shù)環(huán)境構(gòu)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2 倪娟;海門市海南中學課題組;;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guī)劃課題“初中課堂教學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實驗研究”中期實驗報告[A];全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一)[C];2004年
3 李春鵬;張新奎;李為民;;信息化課堂教學“三原則”解析[A];中國教育技術(shù)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鄭祖利;;淺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5 盧傳梁;趙潤麒;;試論“主體性教學”(節(jié)選)[A];第六期全國陶研骨干培訓班文集[C];2001年
6 龐維國;;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生成論的視角[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鳳平;;對提高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認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8 李鳳平;;對提高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認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9 李玉堂;;奏好課堂教學“三部曲”[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10 鄢曉英;雷俊麗;;探討課堂提問[A];第十五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七屆工程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 嚴育洪;莫讓學生在“被學習”中悟空[N];江蘇教育報;2010年
2 顧金光;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之符號詮釋[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崔麗霞;小議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N];萊蕪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鮑仁;課堂改革:催生特色鮮明的課堂教學文化[N];泰州日報;2011年
5 嚴永梅;課堂教學要有“厚重”感[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特級教師 金哲民;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8年
7 黃梅縣教學研究室 王定成;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謹防幾個誤區(qū)[N];黃岡日報;2009年
8 張國富 作者單位 靖遠縣北灣中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N];白銀日報;2005年
9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張梅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陽光心理[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明冰潔;新課程課堂教學之我見[N];駐馬店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郅庭瑾;為何而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宇;意義的探尋[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孟琦;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呂紅日;教師“知識分子”角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良初;課堂傳播效果:研究的維度與理論的構(gòu)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吳國平;新課程行動中的教師成長[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強;在線測評系統(tǒng)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陳小青;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shù)應用策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侯元麗;課堂有效互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占豐菊;課堂教學中教師互動性決策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奕;中國語境下中外教師課堂互動的對比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6 劉冠華;創(chuàng)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7 李紅玲;論教學反思[D];山西大學;2007年
8 趙暉;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小學教師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現(xiàn)狀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袁進霞;邁向滋潤生命的殿堂[D];河南大學;2004年
10 洪中元;試論課堂教學中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488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4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