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
本文選題:農村留守兒童 + 心理特點; 參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13期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一類特殊兒童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著認知偏差、情緒消極、行為障礙、人格障礙、人際關系障礙、適應障礙等心理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心理教育資源匱乏、家庭教育中父母親情的缺失及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未深切到實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和教育工作,需要學校、父母、監(jiān)護人、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Abstract]: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a special group of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gnitive bias, negative emotion, behavioral disorder, 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bstacle, adaptation obstacle and so on.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lack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school, the lack of parental affection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deep concer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ol, parents, guardians, society, government and so on.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
【基金】: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農民工子女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08SJB8800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麗雙;;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2 范麗恒;趙文德;牛晶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依戀特點[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胡昆;丁海燕;孟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8期
4 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5 李慧英;孫霞;;親子依戀視角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王曉丹;陳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認知偏差的比較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趙紅;羅建國;李作為;文紅;周碧英;鐘昆;徐鋒;;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年01期
8 徐為民;唐久來;吳德;許曉燕;楊李;;安徽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現(xiàn)狀[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年11期
9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年04期
10 郝振;崔麗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對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7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春鵬;;親子教育缺失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探討[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8年09期
2 侯云霞;韓梅;;河北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的對策思考——以靈壽縣為例[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9年02期
3 駱斌;雷紅生;曹鵬飛;;安徽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成長問題的差異性分析[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0年10期
4 許樹艷;;對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的分析與探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何朝峰;覃奠仁;李培;;河池市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與社會行為[J];河池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易雯靜;吳明霞;;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張孝義;王有青;;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教師應對策略[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康輝;劉建中;趙娟;;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賴月月;李東斌;;對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黑河學刊;2009年01期
10 吳筱玫;;西部初中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黑河學刊;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云森;;自選擇、父母外出以及不發(fā)達地區(qū)留守兒童學習表現(xiàn)——基于傾向分數(shù)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黨云皓;;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現(xiàn)狀調查[A];經(jīng)濟策論(上)[C];2011年
3 王薇;李曉苗;羅靜;高文斌;;親子分離與聯(lián)系對農村留守中學生自尊的影響研究[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胡利平;;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調查[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5 陳日升;;福建亭江的“小美國人”:一個跨國寄養(yǎng)的新移民子女群體[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岑怡;;隔代監(jiān)護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問題研究[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李強;;貴州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現(xiàn)狀與特點[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趙瑋;;勿將留守兒童標簽化為“問題兒童”——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吳映雄;;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基于西部五省小學六年級的實證分析[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勁梅;張慶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調查[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聯(lián)結性的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徐彤;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經(jīng)濟效應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簡福平;不同孤獨感農村留守兒童對親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張金榮;3-12歲兒童人格的結構評定及其發(fā)展特點的追蹤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肖亞洲;湖南某縣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質量與衛(wèi)生服務利用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7 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宋瑜;農村女性勞動力流動及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10 趙富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良道;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狀的調查及對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劉霞;胡心怡;申繼亮;;不同來源社會支持對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趙景欣;張文新;;農村留守兒童生活適應過程的質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王志紅;關于農村打工族子女教育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江蘇教育;2002年09期
5 張志英;“留守幼兒”的孤僻心理[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年01期
6 李曉芳,楊淑紅,王敏娜;單親家庭子女個性特征和行為問題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年05期
7 張麗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與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年04期
8 鄭顯亮;張杰;;皖北留守孩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02期
9 襲開國;;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現(xiàn)狀及其個體差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04期
10 雷芳;;不同地區(qū)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辛倩玲;;正視、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18期
2 楊會芹;張波;郭雪萍;李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12期
3 張惠萍;;新形勢下職高新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年09期
4 梁靜;;論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的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趙文博;;“90后”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趙梓潼,彭嘯峰,張永良,付立忠;農業(yè)高校大學生群體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高等農業(yè)教育;1998年11期
7 冉林;;“90后”大學生心理隱患及教育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10期
8 李華平;;論普通高校殘疾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教育科學;2006年02期
9 阮陽;劉莎;;當前中國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Z2期
10 戴斌榮;;流動兒童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J];教育評論;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錦武;;淺談獨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對策[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年
2 楊珊梅;;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A];危重病人監(jiān)測、急救技術與基礎護理暨21世紀護理理念發(fā)展與資源開發(fā)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1年
3 張麗峰;;淺談顱內腫瘤病人的心理特點及其護理[A];全國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盧祝新;;40例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對策[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內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5 劉妍瓊;王青;孫靜;;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康復指導[A];全國第五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6 陳金蘭;;淺談顱內腫瘤病人的心理特點及其護理[A];全國外科、神經(jīng)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孫菲;沈菲菲;;在班主任工作中進行“賞識教育”[A];2007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高士華;;成批特殊燒傷病人的心理特點與護理措施[A];第十屆全國燒傷創(chuàng)瘍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楊立利;;淺論耳鼻喉科入院患兒及家長的心理特點[A];中華護理學會2009全國五官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鄒娟;;高職藥學專業(yè)新生心理特點及干預對策分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心理咨詢師大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著眼心理特點 強化教育疏導[N];戰(zhàn)士報;2001年
2 王海倫;高中生心理特點[N];承德日報;2005年
3 市公路局 葛愛華;把握青工心理特點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N];益陽日報;2007年
4 馮梅;淺議“高三現(xiàn)象”[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5 胡躍進 本報記者 鄭宗群;掌握心理疏導這把新“鑰匙”[N];解放軍報;2004年
6 沙縣城二小學 洪秀清;淺談當前小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N];三明日報;2009年
7 ;美容者的心理特點[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8 漢濱區(qū)恒口高級中學 余尚偉;淺談中學生的心理特點[N];安康日報;2011年
9 白河二中 衛(wèi)志強;留守學生的品德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N];安康日報;2010年
10 張麗日方 于小芹;兒童多動癥與好動的教育對策[N];中國教師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莉君;創(chuàng)造教育障礙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孔德生;高校在校貧困大學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3 金學官;中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艷萍;青少年網(wǎng)絡游戲沉溺及其道德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靜;貧困大學生思想現(xiàn)狀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3 孫薩日娜;進城求學的蒙古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4 黃本玉;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表現(xiàn)、原因及教育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德志;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6 魯化堂;城市流動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杜春梅;初中生偶像崇拜現(xiàn)象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鄭穎;農校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關愛華;教育視野下的女大學生成才問題[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10 韓潔;小學學校道德教育現(xiàn)存的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025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0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