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區(qū)教科研骨干共同體的構(gòu)建與運作
本文選題:學習共同體 + 教科研工作 ; 參考:《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07期
【摘要】:正一、問題的提出對秦淮區(qū)來說,"教科研骨干共同體"既是研究性話語,又是日常話語;既是亟待研究的功能項目,又是既有的工作組織形態(tài)。自2005年起,秦淮區(qū)成立了區(qū)一級的"教科研服務指導中心",匯集來自全區(qū)各中小學、幼兒園的教科研骨干教師,形成了一個共同研究、協(xié)作交流和指導基層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團隊。幾年來,教科研服務指導中心的工作績效顯著,在促進學校課題研究、校本
[Abstract]:First, for Qinhuai District, "scientific research backbone community" is not only the research discourse, but also the daily discourse; it is not only the function item to be studied, but also the existing work organization form. Since 2005, Qinhuai District has set up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 and guidance Center" at the district level, bringing together key teachers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 in the region to form a common research. Cooperate and exchange and guide the tea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primary school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guidance center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promoting school project research, school-based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教科所;
【基金】: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提升縣域教科研領(lǐng)導力的實踐研究》 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Q區(qū)教科研骨干共同體的功能拓展及深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類號】:G42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走向?qū)I(yè)共同體,實現(xiàn)1+1>2[J];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11年Z1期
2 張曼;瞿X;;基于微博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交互支持平臺設計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1年06期
3 藺自璇;;信息技術(shù)環(huán)境下高校構(gòu)建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探索綜述[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4 陳建國;;重視和加強學校的教科研工作[J];大眾心理學;2003年07期
5 劉小龍;馮雪娟;;“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1年19期
6 黃廷美;李梅;;論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gòu)建[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年08期
7 吳彤軍;;在網(wǎng)絡虛擬環(huán)境中構(gòu)建大學英語學習共同體[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S3期
8 王有升;;重建“共同體”——學校教育改革的體制關(guān)懷[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4期
9 郭永志;;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的網(wǎng)絡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8期
10 張爽;;學校學習共同體的意蘊與創(chuàng)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波;;學習共同體的學校[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構(gòu)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jié)題報告課題組;;《構(gòu)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jié)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3 李慧迎;;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技術(shù)學導論》課程設計初探[A];基于信息技術(shù)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張炳元;;整合出效益,改革待深化[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5 ;教育與社會、自然生態(tài)理念的重大變遷——兼論學習共同體理論與未來教育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之異同[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佐藤學;;全球化時代的日本學校教育改革——危機與改革的構(gòu)想[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薛煥玉;;用科學發(fā)展觀開創(chuàng)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美好未來——《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序[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8 薛煥玉;;用科學發(fā)展觀開創(chuàng)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美好未來——《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序[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9 五中心理教育課題組;;教育行動研究:由被動科研走向自主科研——南京五中心理教育研究的轉(zhuǎn)向[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10 趙金梅;;促進幼師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四條途徑[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徐宜軍;組建學習共同體,我的學習我做主[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記者 程揚 通訊員 曹木;教科研引領(lǐng)出效益[N];駐馬店日報;2010年
3 撰文:茆大斌;建構(gòu)具有“造血功能”的教科研工作新機制[N];江蘇教育報;2010年
4 記者 張麗亞;西山區(qū):利用教育博客構(gòu)建教師學習共同體[N];昆明日報;2011年
5 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zhèn)中心小學副校長 蔣守成;最愛“教科研沙龍”[N];中國教育報;2006年
6 王艷玲;以對話編織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記者 王秀萍;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喜迎30歲“生日”[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8 劉中平 四川省廣安市教育局;校長如何“借東風”[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丁亦周 王小兵;互學互助,,打造精彩校外課堂[N];江蘇教育報;2011年
10 北京市豐臺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簡作軍;建設校長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董宏建;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師跨學科協(xié)作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光余;教師教學效能的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韓亞成;學校道德領(lǐng)導的理論建構(gòu)與實踐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趙劍;網(wǎng)絡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6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gòu):技術(shù)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江衛(wèi)華;協(xié)同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課堂互動設計、分析與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姜美玲;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娜仁高娃;向“場”而生[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徽;教學機智:成就智慧型課堂的即興品質(zhì)[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淑艷;專業(yè)發(fā)展背景下教師學習共同體構(gòu)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裴雯雯;高校教師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gòu)建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楊金萍;基于教學平臺的遠程教育學習共同體構(gòu)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文杰;基于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問題解決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任之丁;基于知識管理理念的教師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gòu)建[D];河北大學;2010年
6 陳江靜;Ajax技術(shù)支持下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現(xiàn)[D];河北大學;2011年
7 芮先紅;有效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英國EPLC項目的經(jīng)驗及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曲秀芬;基于UC和Blog的大學生非正式學習共同體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麗波;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中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包藹黎;邁向課堂學習共同體[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782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7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