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體認知的教學微設計研究
本文選題:身體認知 + 認知工具; 參考:《當代教育科學》2012年14期
【摘要】:身體認知是人類通過自身的感知覺系統(tǒng)和情感反應機制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以獲得對世界的基本理解的認知方式。身體認知在整個認知系統(tǒng)中具有深層隱喻作用,它包含一系列認知工具:感知覺、情感、幽默、節(jié)奏、模式等;谏眢w理解的教學微設計旨在運用認知工具打通符號知識與身體原始隱喻之間的類比關系,激活學習者的感知覺系統(tǒng)和身體經驗,并通過創(chuàng)設積極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和組織參與性的學習活動,拓展學生認知網絡的開放性、層次性和豐富性。它不以設計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為目標,而是追求設計的靈活性、生成性和創(chuàng)新性。
[Abstract]:Physical cognition is a cognitive way in which human beings interact with their surroundings through their own perceptual system and emotional response mechanism in order to gain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Physical cognition has a deep metaphorical function in the whole cognitive system, which includes a series of cognitive tools: perception, emotion, humor, rhythm, pattern and so on. The teaching microdesign based on body understanding aims to use cognitive tools to bridge the analogy between symbolic knowledge and body primitive metaphors, and to activate learners' perceptual system and body experience. By creating a positive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organizing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openness, hierarchy and richness of students' cognitive network can be expanded. It aims not at the integrity, systematization and consistency of design, but at the flexibility, generativity and innovation of design.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認知工具理論的課堂教學研究”(項目編號:09YJC88006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甄;;對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認識[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7期
2 張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情境——探究”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9期
3 王阿玉;;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新課程(中);2011年07期
4 陳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5期
5 盧莉娜;胡雋;蔡小艷;張滿;;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整合初探[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5期
6 莫思愚;;淺談多媒體技術條件下大學英語有效教學[J];技術與市場;2011年06期
7 熊正業(yè);;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模式和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年06期
8 彭晶;;探究以學生為本的網絡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年11期
9 張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維導圖教育應用研究綜述[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8期
10 王娜;趙俊峰;司曉霞;;創(chuàng)設信息技術背景下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和困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探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陸鳳瑾;;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3 白永敬;;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4 李潔;;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與探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5 張寶;;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寶;肖麗紅;徐連生;;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信息—交流”型教學模式的研究[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7 齊佳;;淺談信息技術與中學課程教學的整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8 傅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和原則[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黃啟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與實踐[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李新科;李路群;尹東輝;;淺析信息技術與通信課程整合[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鄧立言;變教學軟件為認知工具[N];中國教育報;2002年
2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曹飛;“四階段”理論為信息化發(fā)展“把脈”[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李堅;整合,信息意識最關鍵[N];中國教育報;2001年
4 本期論壇客座主持 余勝泉 主持 余冠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處是大道[N];中國教育報;2001年
5 李堅;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N];中國教育報;2001年
6 山東省曲阜市教育信息中心 顏承建;“整合”重在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錢漢生;別讓多媒體教學淡化師生關系[N];河南日報;2008年
8 王樂;用技術手段實現教育結果公平,可行嗎[N];文匯報;2011年
9 劉志波、余勝泉;教育信息化服務突破應用瓶頸[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10 河北唐山十一中 王秀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課程整合[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妍;喬納森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春運;個性化網絡學習環(huán)境設計原理及實現[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曲玉香;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有機整合若干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娜;基于網絡的大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境的建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4 陳世友;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教學設計模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恒響;基于AJAX技術的網上學習環(huán)境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6 謝濤;基于SecondLife的主動參與式學習環(huán)境構建[D];西南大學;2010年
7 徐送林;知識時代大學生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黃俊輝;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郝連科;大學生網絡學習主動性的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張紹文;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環(huán)境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617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6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