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清末:中國比較教育發(fā)端期

發(fā)布時間:2018-04-05 16:23

  本文選題:中國 切入點:清末 出處:《比較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中國比較教育發(fā)端于清朝末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吳汝綸。他受清政府之命赴日本進行了3個多月的教育考察,有明確借鑒日本經驗改革本國教育的目的,他通過各種形式的調研,獲取了翔實的日本教育資料,形成了自己教育改革的主張。這些資料與主張促進了當時及民國初期的教育改革。這充分體現了發(fā)端期的中國比較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前沿性,這一時期的比較教育研究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并給而后的比較教育研究者留下了正反兩個方面的寶貴遺產。
[Abstract]: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origina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is period is Wu Rulun.He was order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o go to Japan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of educational inspec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clearly learning from Japan's experience to reform his own education.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he obtained full and solid Japanese educational materials.He formed his own idea of educational reform.These materials and ideas promote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t that time an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is fully reflects the vanguard of the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its infancy. Th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is period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left a valuable legacy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to the later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ers.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7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較教育方法論探索”(課題批準號:DDA070174)的階段成果之一
【分類號】:G40-059.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顧明遠;關于比較教育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振方;;《胭脂》《折獄》虛實辨析——兼談《聊齋志異》中的真人假事小說[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鄒宗良;解新顏;;“姑奶奶”、“關圣帝君”與“金龍四大王”——再論《醒世姻緣傳》康熙年間成書說之不能成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4期

3 陳鄭;;清初賦稅事件對蒲松齡生活與作品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4 牛貫杰;;晚清清軍馬隊營制的演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5 白文剛,冀滿紅;皖北鄉(xiāng)土因素與淮系集團的發(fā)展[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6 曾光光;;戴名世與桐城派關系辨析[J];安徽史學;2008年05期

7 于志勇;;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歷史文化期的氣候變遷與沙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2期

8 周曉光;清代徽商與茶葉貿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章永俊;論方以智《通雅》的學術通變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10 陳九如;劉銘傳與臺灣鐵路近代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2 穆從賀;;馮煦與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3 周中明;;論姚鼐對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寫[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雪源;;薛鳳祚研究芻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5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黃權;;論蘇元春的愛國主義精神[A];蘇元春與壯族邊疆開發(fā)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楊愛國;;黃易對金石學的貢獻[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蔡東洲;唐金文;;張鵬翮出任河東鹽運使考論[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9 王偉勇;;馮煦《論詞絕句》論南宋詞探析[A];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陳絳;;《落花》詩所見陳寶琛的晚年心跡[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偉;高樂待與中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陳茗;海疆文學書寫與圖像[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英杰;北京清代南苑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袁瑾;紹興舜王巡會會貨表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悅;清后期四份嫁妝清單中的服飾研究[D];東華大學;2009年

2 盧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鄧萬學;清末滇東名士何桂珍理學經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崔蕾;滿族舒穆祿氏研究與資料整理[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趙治花;明清時期贛東北的社會動亂與族群關系[D];南昌大學;2010年

6 鄭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動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閆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8 郭海偉;章學誠歷史哲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9 曾寒冰;龔景瀚詩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歆;黎平侗族服飾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歡迎訂閱2012年《中國教育學刊》[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10期

2 ;中國教育電子公司[J];中小學管理;1995年11期

3 ;《中國教育報》發(fā)文稱愛讀書才是真正的教師[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19期

4 朱曼華;;談說中國教育的“不是”[J];留學生;2010年Z1期

5 高峰;九問中國教育[J];基礎教育;2004年04期

6 王開東;;教育的三個陰差陽錯[J];教師博覽;2011年09期

7 張慶嶺;為中國教育把脈(四題)[J];基礎教育;2003年S1期

8 吳振利;;論比較教育研究的批判意味[J];學術論壇;2011年05期

9 代曉琴;;淺論科學主義思潮對我國近現代教育的影響[J];經營管理者;2011年15期

10 梁國祥;;為何中國教育一“減負”上帝便發(fā)笑?[J];基礎教育;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岳韜;;雛議中國民辦教育的生命線及未來[A];中國民辦教育家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2 王緋燁;;教育券的理想藍圖與實踐困境[A];第19屆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文集[C];2009年

3 曹婕;;淺析“城市取向”的農村教育的負面影響[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譚永鳳;;轉變教育理念 打造貴州教育特色[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何靈;;成都民辦學校的簡單回顧和發(fā)展趨勢[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6 吳遠楠;;中國私學與民辦教育[A];中國民辦教育家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7 方建鋒;;未來15年中國民辦教育發(fā)展展望[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8 岳韜;;雛議中國民辦教育的生命線及未來[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9 吳遠楠;;中國私學與民辦教育[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10 薛寶庫;;民辦學校發(fā)展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和對策[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靳曉燕 蘇雁;“規(guī)劃綱要”:中國教育從這里“再出發(fā)”[N];光明日報;2009年

2 張磊;準格爾旗 兩位校長獲中國教育大獎[N];內蒙古日報(漢);2009年

3 本報記者 姜泓冰 吳焰 陳星星;1問 中國教育如何擺脫“危機”[N];人民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朱虹 張意軒 陳星星;五問中國教育[N];人民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文藝橙;郝平委員:中國教育“走出去、引進來”正逢其時[N];光明日報;2010年

6 ;中國足球比中國教育希望要大些[N];南方周末;2010年

7 本報記者 鄭立華;給中國教育開100份診斷報告[N];中國商報;2010年

8 里昂·威爾斯;美國“偷學”中國教育[N];世界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倪光輝;這五年,中國教育步履堅定影響深遠[N];人民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姜泓冰;國際標準“體檢”中國教育[N];人民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平海;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邵曉楓;百年來中國師生關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吳玉倫;清末實業(yè)教育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黃健江;20世紀末中國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fā)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王彥力;走向“對話”[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彩霞;二十世紀中國學校校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何善亮;有效教學批判[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素萍;比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李秉中;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制度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紅利;“癸卯學制”述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為民;中英教育督導制度發(fā)展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3 張毅;中國自由教育思想的歷史追尋[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7年

4 劉偉;清末四川留日學生與四川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學;2008年

5 吳建章;試論同文三館洋教習與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關系[D];東華大學;2005年

6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7 陳欣;清末教會女校的創(chuàng)興及其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敏;教師個人課程觀的形成[D];河南大學;2007年

9 田雯;多元智力理論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秦莉;中國與新加坡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德育比較[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71555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1555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3ec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